保肝解毒汤灌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效果

2020-07-29 04:26张晓星杨川刘延东王萌嘉王丽哲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3期
关键词:性肝炎保肝酒精性

张晓星 杨川 刘延东 王萌嘉 王丽哲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亦无有效长期抑制或者治疗NASH的药物,因此深入研究NASH的发生机制,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治疗干预,为临床治疗赢得先机,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证明,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性别、种族、肥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遗传易感性、基因多态性、激素和细胞因子、肠道菌群生态失衡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了NAFLD的发病。其中,“二次打击”学说是目前医学界内最广泛认同的理论,该学说认为初次打击主要是胰岛素抵抗(IR)和高胰岛素血症,致使外周脂肪组织的分解所导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脂肪蓄积[1-2]。二次打击是指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进而促使已经发生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出现炎症、坏死,形成脂肪性肝炎,其在临床中对患者的健康损伤较大,目前对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通过药物改善脂肪肝,达到病症治疗的目的,在进行临床用药的过程中发现,中药汤剂灌肠治疗在临床中有一定的治疗优势,本文就中药汤剂灌肠治疗的临床状况进行研究[3]。针对保肝解毒汤灌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2月—2019年9月,共9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进行此次研究,选用双盲随机选取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探究组48例,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51岁,平均年龄为(34.7±6.9)岁;对照组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为(35.1±7.1)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方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开展此次研究,研究有意义。

纳入标准:纳入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临床病症显著的患者;纳入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排除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期的患者;排除合并重症或者急性肝炎的患者;排除合并高尿酸血症或者糖尿病的患者;排除合并妊娠与哺乳的患者;排除对此次研究用药过敏的患者;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4-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水飞蓟宾胶囊治疗,水飞蓟宾胶囊(生产企业:天津天士力圣特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299;规格:35 mg×10 s×2板)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2~4粒,30天为一疗程[6]。

探究组采用保肝解毒汤灌肠治疗,保肝解毒汤药组:茵陈30 g、赤芍20 g、丹参20 g、红花10 g、桃仁10 g、柴胡25 g、白芍20 g、大黄10 g、黄芩20 g、黄芪25 g、茯苓20 g、炒白术20 g,给予保留灌肠,具体参照《新编护理学基础》中的相关内容,将肛管插入结肠,使药液缓缓灌入,然后取平卧位,每次250 mL,每日1次,保留时间为60 min以上,30天为一疗程[7]。

两组患者在进行以上治疗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出现异常病症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临床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采取有效的临床措施进行治疗(该类患者从临床研究中剔除),以治疗与稳定患者的病症为治疗目标[8]。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与检查指标积分,具体包括乏力胁痛纳差、血清ALT值、血清TG值、体质量指数、B超分级,各项评分的总分值均为3分,乏力胁痛纳差评分与患者的状况为负相关关系,即分值越低患者的状况越好,其他评分与患者的状况均为正相关关系,即分值越高患者的状况越好,总积分(总积分为各项积分之和,总分为15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状况越差),各项数值均为院内的检测数值,每项数值均是由同一位临床检验医师进行检测,数值检测时间为持续治疗1个疗程后。

1.4 统计学方法

用软件SPSS 20.0对两组的临床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检测标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探究组乏力胁痛纳差较大,血清ALT值较小,血清TG值较小,体质量指数较小,B超分级较小,总积分较小,以上各项数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在中医中属于“胁痛”“痞满”与“积证”范畴,其认为少动懒言、甘厚味、过食肥、情志不畅以及湿热疫毒、肝脾损伤等与临床发病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在临床中多见于肥胖者、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代谢逐渐下降,致使患者出现肥胖、水运不佳的状况,随着脂肪的堆积,在临床中逐渐形成脂肪肝,药物调节是目前治疗这一病症的主要方式,目前的研究认为,如果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致使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肠道内的细菌及其产物(如内毒素等),通过血液循环(通常是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引起肝脏固有免疫系统如Kupffer细胞(kupffer cell,KC)等被肠道产物激活,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这些炎性因子可进一步造成肠道黏膜及远隔器官损伤。因此,保护肠黏膜屏障可能是治疗肝脏疾病的开创性治疗方法和辅助治疗方法,中药灌肠方式能够直接进行肠黏膜的治疗与调节,本院尝试进行灌肠治疗,结果取得较好的成果[9-10]。

表1 临床症状评分与辅助检查指标积分(分,±s)

表1 临床症状评分与辅助检查指标积分(分,±s)

组别 例数 乏力胁痛纳差 血清ALT值 血清TG值 体质量指数 B超分级 总积分探究组 48 1.7±0.3 1.6±0.4 1.1±0.2 0.6±0.3 1.8±0.2 6.6±0.3对照组 48 1.3±0.2 2.7±0.3 1.9±0.4 1.2±0.5 2.5±0.2 9.4±0.4 t 值 - 7.686 2 15.242 0 12.383 5 7.129 1 17.146 4 38.797 9 P值 - 0.0000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采用保肝解毒汤灌肠治疗,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且能够较好的改善辅助检查指标积分,临床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原因分析为: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法之一,药物既可以直接清除肠腔内及肠黏膜上的有毒代谢产物和毒素;又可以不经胃酸及消化液的破坏,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减轻消化道反应;且经肛门给药,药物还可刺激直肠壁的自主神经,引起反射性肠蠕动,促进肠腔内的粪便排泄,减轻腹胀;阻碍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促进氨排泄,减少氨吸收,达到降低血氨之目的,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由此来看,其在临床中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的绕过消化道刺激,对病症部位进行更直接的用药,临床中的治疗效果较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有较高的临床用药价值[11-13]。

综合全文来看:保肝解毒汤灌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能够良好地进行临床病症治疗,调节患者的机体环境,改善辅助检查指标积分,临床中的运用价值较高,值得广泛推荐。

猜你喜欢
性肝炎保肝酒精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天麻素有望成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在药物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蒙医蒙药十三味红花散对酒精性肝炎治疗的效果及药学体会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糖尿病1例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化滞柔肝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保肝合剂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保肝药物体内活性筛选方法的建立
高含量DHA/EPA甘油三酯的降血脂和保肝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