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

2020-07-29 04:26吴宝金安晓霞汤连志刘志鹏杨丽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3期
关键词:血流量脑血管病脑缺血

吴宝金 安晓霞 汤连志 刘志鹏 杨丽娜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病之一[1],按照疾病的发展成因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部血循环障碍所造成的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若缺血、缺氧能较快恢复,造成一过性的症状,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而经过一定时间消失者称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若缺血、缺氧不能很快恢复,从而造成脑细胞的不可逆性死亡,称为局灶性脑梗死(focal cerebral infarction,FCI)[2]。因此及时地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作用十分重要。随着CT技术的发展,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已有报道,本研究对比CT平扫及灌注扫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2月间于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共计72例,其中男患者41例,女患者31例,年龄分布在34~82周岁之间,平均年龄(49.42±15.23)周岁。患者入组前门诊检查均表现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其中偏瘫53例,语言及意识障碍33例,眩晕、恶心及呕吐27例。本试验所有入组患者及家属均已知情同意,且本研究已经得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入组与排除标准[3]

入组标准:入组患者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各器官功能正常,除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外,无其它重大心、肾、肝等脏器功能损伤者;

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发病超过12 h;不能配合扫描的患者;存在造影剂过敏史者。

1.3 仪器及检查方法

研究选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Aquilion One系列640层螺旋CT。患者仰卧,头先进,首先进行CT序列扫描,范围颅底至颅顶,平扫后立即进行灌注成像扫描,对比剂选用碘佛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7895,规格50 mL),采用美国生产的Mallinckrodt公司生产的高压注射器,选用20 g针头经肘正中静脉进行注射,速率5 mL/s,管电压设定120 kv,管电流设定350 mA,层厚5 mm,矩阵512×512,进行全脑灌注扫描。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扫描后将所有患者的图像进行后处理,分别由两名副主任及以上级别的CT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分别观察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及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各项参数。

血流量图的评价标准[4]:正常血流量图的50%~60%,评价为轻度;正常血流量图的20%~49%,评价为中度降低;正常血流量图的20%以下,评价为重度降低。

1.5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得到的数据资料录入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s)表示,记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敏感度

通过CT平扫确诊存在脑梗死病灶患者33例(45.83%),未发现明确病灶患者39例(54.17%);通过CT灌注成像确诊存在脑梗死病灶患者67例(93.06%),未发现明确病灶患者5例(6.94%)。CT灌注成像相对于CT平扫,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敏感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833,P<0.001)。

2.2 影像表现分析

选取灌注成像代表各指标典型图像如下图1所示。灌注成像中其对比病灶中心同周围正常区域比较,CBF、MTT、TTP及CBV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1。

表1 灌注成像各指标比较 (±s)

表1 灌注成像各指标比较 (±s)

位置 CBF[mL/(100 g·min)] MTT(s) TTP(s) CBV(mL/g)病灶中心(n=67) 10.392±1.031 20.467±2.842 19.418±1.103 3.293±0.896病灶周围(n=67) 37.521±7.394 11.384±1.969 11.384±1.039 10.475±2.384 t值 29.745 40.443 43.398 23.083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图1 脑梗死CT平扫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5]按病因可分为血栓形成性及栓塞性两大分类。临床上将局部脑缺血症状在24小时可完全缓解者称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s),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且一定时间后消失者称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症状持续24小时不消失者称局灶性脑梗死(focal cerebral infarction,FCI)。随着医学的飞速进步,已经发现临床的这种分类并不一定反映不同的脑缺血的病理过程[6]。目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极高,一旦发病后未进行有效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也很高,可以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需要一种可以迅速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作出诊断的方法就尤为重要[7-8]。以往针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常用CT扫描,但是CT平扫对于一些超早期的缺血病变的显示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可能造成漏诊的情况发生[9],近年来随着CT灌注成像的快速发展,有将灌注成像应用于超早期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报道[10-13]。

本研究运用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诊断,结果显示CT平扫确诊例数明显低于灌注成像法,结果显示CT灌注成像相对于CT平扫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敏感度更高;在灌注成像中对比病灶中心同周围正常区域的各项参数,病灶中心CBF、CBV明显低于病灶周围,病灶中心TTP、MTT明显高于病灶周围,以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敏感性、优于CT平扫,且灌注成像的各项指标在病灶中心及病灶周围也存在差异,可以明确的发现病灶,为早期治疗争取时间。

综上所述,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敏感性、准确性均优于CT平扫,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血流量脑血管病脑缺血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长爪沙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表达变化的研究
抖腿是健康行为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浅谈体育课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