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2020-07-29 04:26李亦嫦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3期
关键词:致残率入院神经功能

李亦嫦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临床症状以呼吸频率改变、出汗、恶心呕吐等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应激性溃疡症状,短期内对导致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运动功能严重受损,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及早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展开救治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意义重大[1]。传统护理下患者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排队挂号、排队缴费、领取药物等环节,耽误了患者病情救治,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在张晓蓉[2]研究中,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予以急诊护理路径,明显缩短了患者抢救时间,降低了抢救费用,取得了显著效果。鉴于此,本文纳入本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5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现将研究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本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5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以住院先后顺序分组(每组样本容量27例)。试验组:10例女性、17例男性;年龄在43~79岁,平均(61.25±3.11)岁;疾病类型:11例脑出血、8例脑梗死、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时间在45 min~2 h,发病时间平均为(1.04±0.13)h。参照组:12例女性、15例男性;年龄在43~79岁,年龄均值为(61.61±6.41)岁;疾病类型:13例脑出血、7例脑梗死、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时间在48 min~2 h,发病时间平均为(1.05±0.10)h。一般资料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1)均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对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2)年龄大于18周岁。(3)患者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中途从本研究退出者。(2)处于哺乳期、妊娠期女性。(3)合并免疫、血液系统疾病者。(4)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5)合并神经功能缺陷疾病者。(6)具有先天性畸形者。(7)合并慢性尿毒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者。

1.2 方法

参照组(传统护理):护士对患者开展常规急诊护理,具体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完善检查、配合急诊医生展开治疗等。

试验组(急诊护理路径):(1)接诊前:护士应准备好急救药品和设备,安排科室人员做好抢救准备,在患者到达急诊室后的第一时间开展救治。(2)接诊10 min后:进行预检分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开辟绿色通道,进行常规检查,完善病史采集,评估患者循环、呼吸系统以及气道功能,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3)接诊20 min后:完善生化、血糖、血型、血常规、头颅CT、心电图等检查,建立静脉通道,首选肘正中静脉。(4)接诊30 min之内,取头颅CT诊断结果。(5)接诊60 min之内:对于存在出血性病变的患者,应及时将其送至神经科,如果无异常或存在缺血性病变,根据个体差异性决定是否实施溶栓治疗。

表1 对比两组抢救时间、致残率

表2 入院时与入院1月后NIHSS评分对比结果 (±s)

表2 入院时与入院1月后NIHSS评分对比结果 (±s)

组别 入院时(分) 入院1月后(分) t值 P值试验组(n=27) 25.63±2.14 12.04±1.11 29.292 0.000参照组(n=27) 25.66±2.16 17.96±2.04 13.467 0.000 t值 0.051 13.245 - -P值 0.959 0.000 - -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抢救时间、致残率。(2)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总分为42分,0~15分为受损轻度,16~30分为受损中度,31~42分为受损重度,分值越低,护理越有效,神经功能受损越低,评价时间段是入院时和入院1月后[4]。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6.0 进行统计学进行数据分析,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χ2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时间、致残率对比结果

抢救时间试验组明显比参照组短,致残率试验组(7.41%)显著低于参照组(37.04%),P<0.05,见表1。

2.2 入院时与入院1月后NIHSS评分对比结果

两组NIHSS评分入院时组间对比P>0.05;入院1月后试验组显著比参照组低;两组入院1月后NIHSS评分组内对比均显著比入院时低,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引发的一种脑功能受限,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近年来,在我国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推进下,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5-6]。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脑卒中病例高达150万人,将近80%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7]。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为中老年人群,普遍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需要进行多科室综合治疗,治疗过程复杂,传统护理已不能满足此类患者需求[8-9]。有效、快速、及时的抢救患者是降低急性脑卒中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0]。李苏静等[11]学者认为:脑卒中发生6 h之内是抢救患者的最佳时机,建立高效、可行、合理的急诊抢救护理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

本研究示:试验组抢救时间明显比参照组短,试验组致残率、入院1月后NIHSS评分显著比参照组低,P<0.05。本研究结果与高帆[12]研究结果接近,说明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抢救护理中安全、有效。现对急诊护理路径的优势做出如下分析:急诊护理路径是一种深化整体、跨学科、综合性的护理方法,围绕患者疾病特点以及实际情況出发,制定出一系列完善的急诊护理流程,避免在医护交接、等待挂号、等待交费等环节浪费时间,促使院前救治直至急诊手术此阶段的护理环节链接流畅,环环相扣,尽可能缩短患者急诊抢救时间,为临床治疗抢救患者赢得更充分的时间[13-14]。急诊护理路径坚持以循证医学作为依据,重新完善、梳理急诊护理路径,确保急诊护理更具合理性、实践性、顺序性等,深化了每一个环节的护理措施,弥补了传统护理等待时间长、衔接不到位等特点,现已得到临床及患者认可与赞同,更符合当前医学模式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急诊护理路径,可显著减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缩短抢救时间,降低致残率,提高临床护理安全性,值得信赖并将“急诊护理路径”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致残率入院神经功能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并脑卒中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