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患者生活习惯及健康状况的影响

2020-07-29 04:26李娟腾宁宁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3期
关键词:生活习惯医嘱健康状况

李娟 腾宁宁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它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年化的到来,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脑梗死发病后易并发偏瘫、语言障碍等并发症,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脑卒中发病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故对患者进行有效干预,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使其能有效的进行自我管理,这对改善其健康状况,促进疾病转归,改善其预后有着积极作用。本研究对7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并与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对照研究,以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对脑梗死患者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7年6月—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42例,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影像学检查确诊。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路径组和常规组,每组71例。路径组男48例,女23例;年龄60~89岁(71.6±4.2)岁;病程3 h~5 d,平均(2.5±0.7)d。对照组男50例,女21例;年龄61~90岁(71.5±4.8)岁;病程5 h~7 d,平均(2.6±0.9)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满足对照性原则。本研究通过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主要进行病情观察、康复训练等。路径组则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措施如下:(1)成立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神经内科主治医生、麻醉医生、康复护理人员,规定每个成员的岗位,并实施责任制度。结合患者病情,由小组成员搜索万方数据库中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并整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临床护理路径,并制作成CNP表格,涉及病情评估、健康教育、治疗方法、康复训练等方面。(2)CNP内容。患者入院第1天,有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CNP表,简单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住院条件等及CNP表的用途。指导患者正确摆放肢体,根据其病情选用合适的饮食,如意识清晰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加强预防性护理,如预防便秘、预防压疮等相关护理护理;鼓励并引导患者进行认知、语言、肢体功能等康复训练;出院前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一些护理要点,主要是注意饮食、运动和用药方面的护理,嘱患者家属监督患者的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门诊复查。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均可进行。(3)CNP的实施:由具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责任护士根据脑梗死CNP表单进行护理。护理人员根据CNP表对执行项目进行确认后并签名,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详细记录在CNP表中。由组长监督CNP内容的落实,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患者出院前对实际护理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对两者间的差异进行评价总结。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习惯及健康状况变化情况。生活习惯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遵医嘱、自我监测四个方面。

饮食控制:先根据美国运动医学协会提供的公式计算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9.6×体质量(kg)]+[1.8×身高(cm)]-(4.7×年龄)+655。患者饮食相当于其基础代谢率70%的卡路里食物(18%蛋白质,50%碳水化合物,24%脂肪)即为饮食控制[3]。

合理运动: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耐受力进行合理的运动方案,如打太极拳、散步、快走等,运动时间以20~30 min/次为宜,3~5次 /周[4]。

遵医嘱:能按时、按量规律服药,配合医生制定的康复锻炼[5]。

自我监测:患者自觉测量血压,自觉监控症状行为[6]。

健康状况采用卡氏行为状态评分(Karnofsky,KPS)[7]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KPS评分用(±s)表示,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习惯

两组干预前的饮食控制、合理运动、遵医嘱、自我监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路径组的饮食控制、合理运动、遵医嘱、自我监测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健康状况变化情况

两组干预前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路径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紧急进展快,患者易并发偏瘫、吞咽困难等并发症,极大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8]。可见,除了积极有效的治疗外,还需要给予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这对其病情转归、预后改善有着积极作用。CNP是为特定类型患者制定住院护理内容及流程,它使得护理措施标准化、具体化、细致化,它以患者为中心,为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变得有针对性和有序性,极大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CNP表发放及讲解,能使患者了解护理内容和护理目标,从而主动配合护理,增强了自身疾病管理能力,从而改善自身健康状况[9]。然而CNP主要是由护理人员执行,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CNP的执行效率,医院需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脑梗死护理知识及学习礼仪、卫生管理学等各方面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能更好的执行CNP,促进患者的病情转归[10]。另外CNP实施效果与患者的配合程度密切相关,脑梗死患者由于受自身疾病病情、家庭等因素影响,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对临床护理效果影响很大,因此加强心理护理有利于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效果[11]。有研究报道,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12-14]。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习惯 [例(%)]

表2 两组干预前后KPS评分变化情况(分,±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KPS评分变化情况(分,±s)

组 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常规组 71 67.3±7.0 72.5±6.3路径组 71 67.1±6.8 85.4±8.0 t值 - 0.173 10.675 P值 - 0.863 0.000

本研究结果显示,路径组患者干预后的饮食控制、合理运动、遵医嘱、自我监测比例及KP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实施CNP可有效地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进而改善其健康状况。当然,CNP的实施离不开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需结合患者病情、脑梗死疾病的护理要点等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使患者较全面了解脑梗死相关知识,从而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并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CNP能有效的纠正卒中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其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自我监测及遵医嘱的自我管理能力,并能主动配合护理,从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是脑梗死较为有效的护理模式之一。

猜你喜欢
生活习惯医嘱健康状况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大学生生活习惯对胃病的影响
当心!这些生活习惯 正在摧毁你的听力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静脉用药调配室不合理医嘱分析及对策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面对“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谨慎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