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0-07-30 07:30刘文艳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策略

刘文艳

摘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分层教学的策略,因生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地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学生分层、目标分层、任务分层等有效分层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策略

首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常常出现学优生将任务视为“小儿科”,学困生将任务视为“天书”的情况。笔者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其次,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讲授,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最后,师生之间的互动少,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要想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必须采用分层教學的方法,正视差异、善待差异,以“低起点、小步子、多层次”的策略,让学优生“吃饱”,中等生“解渴”,学困生“消化”,让全班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一、学生分层,尊重差异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摸底调查、课堂提问等了解学生的客观差异性,有的学生擅长文字处理,有的学生喜欢修图,有的学生对网页制作感兴趣,有的学生可能无擅长之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基础、操作能力、设计水平等,将学生进行分层:A层次学生兴趣深厚,功底扎实,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强;B层次学生对计算机学习感兴趣,但基础一般,操作时常有差错;C层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速度慢,独立操作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先将分层的意图告诉学生,让他们接受彼此的差异,了解分层的目的不是拉大差距,而是能在现有的状态下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教师要提出分层的标准,让学生自主定位,完成相应层次的任务。在被尊重的状态下,学生能充分体现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分组时,教师可以采用异层同组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开展活动,在组内实现互帮互助,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教师也可以采用同层同组的方法,将相同层次的学生放在一层,使同一层次的学生相互竞争,实现共同进步;教师也可以按任务分组,由教师提出多个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小组,而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实现精诚合作。分组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自由搭配,可以强制分组,可以指定分组名单,也可以采用抽签的方式产生小组,这些方式都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二、目标分层,贴近学情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分层目标,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获得提升。如针对C层次学生的目标是教师要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合作学习方法;针对B层次学生的目标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在掌握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学会与同学合作;针对A层次学生的目标是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承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建立班级网站、为学校活动编辑图片、视频等。教师要注意的是,目标设计要有梯度,能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保底不封顶”,从而促进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发展;目标设计具有多重选择性,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习目标的机会;目标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如在教学《制作作文选》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目标:①学会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方法;②学会欣赏、评价他人作品;③学会反思,并适时调整目标;④引发学生的学习灵感。A层目标为①与②,B层目标为①②与③,C层目标为①②③和④。

三、任务分层,分层施教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多角度、多层次地制订教学任务,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适当调整教学任务,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另外,教师要测试学生的初始能力与发展差异,将任务分成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完成。

教师可以用导学案来分层教学,为C层次学生设置多台阶、高密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层层深入,逐渐探寻问题的本质;为B层次学生提供跳跃式诱导;为A层次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学习,提升信息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通榆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策略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