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07-30 07:30管文年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培养核心素养

管文年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学模式和方法发生了较大转变,从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培养

高中生心智已基本成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看来,高中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并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高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都面临高考的压力,学生有着开学的压力,而教师也有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学生的升学率对教师的“名声”也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题海式”等教学模式,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其不利。虽然分数是学校和学生最看重的教学成果,但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能体现教师的职业价值,教师需要将知识、价值观等与做人的道理相结合,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放飞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1.以生为本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学质量与教师有着直接关系。然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摒弃这种观念,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应作为“指路人”,积极引导学生主动钻研学习。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探究、讨论得出答案,避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影响核心素养的提高。

以生为本,并不是教师不管不问,任由学生自己学习。当学生碰到比较难的问题或者遇到瓶颈时,教师必须站出来给予学生正确引导,避免学生走弯路、走错路。

如在教学《中国封建社会》时,教师可以将课程教学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没有正式讲授前,教师先让学生预习,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查找有关资料,进行记录;第二部分,教师将理解、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分到的问题,再由小组代表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点评,其他小组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划分小组等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经过有效讨论加深了学习印象,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并且在学习时加以完善。

2.教学创新和信息技术的运用

在多元化信息技术背景下,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历史学习效率,达成教学目标。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如在教学《南京大屠杀》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之相关的影像,再现历史事件的场景,加深学生的认知体验,让学生体验那段历史时期的民族屈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经过多媒体播放后,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非常有利。

3.落实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核心能力

历史歸根结底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与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流,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作用,因为以史为镜可知兴衰。

如在讲解“大跃进”时,教师必须以史为镜,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以及对我国造成了什么影响,让学生知道客观规律是不可能被人为意识改变的,只有尊重科学规律,才能与自然社会环境共同发展,而“大跃进”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使我国社会经济深受其害。由此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史为镜,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以实践为真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结语

高中历史不仅包含了中国历史,还包含了国外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内容繁多。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创新,切不可墨守成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海云.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2016(12).

[2]张德辉,张玉梅.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时代教育,2017(20).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培养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