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机器人课程多元评价模式构建

2020-07-30 13:57刘玮松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2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刘玮松

摘  要 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我国机器人教育得到长足进步,但就机器人课程体系而言,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课程体系。当前机器人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器人教学模式”“机器人课程开发”和“机器人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与“机器人课程评价”有关的文献较少,尤其针对小学阶段“机器人课程评价模式”的文献更为稀少。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结合当前小学阶段机器人教育现状,构建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以期能丰富小学机器人课程评价体系、推动小学机器人教育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小学机器人课程;多元智能理论;多元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2-0069-03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Evaluation Model of Primary School Robot Course based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LIU Weisong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robot education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However, as far as the robot curriculum system is concerned, it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and has not yet formed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curriculum system.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robot teaching mode”, “robot course development” and “robot teaching method”, and there are few literatures related to “robot course evaluation”, in particular, there are few literatures on “robot curriculum evaluation model” in primary school.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obot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we build a multiple evaluation model combining multiple evaluation contents, multiple evaluation subjects and multiple evalu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enrich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robot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 an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obot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robot course;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multiple evaluation model

1 前言

《基礎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中提到,开展机器人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1]。由此可以看出,机器人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评价方式也与普通课程不同。加德纳提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应该采取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因此,本文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的基础上,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以全面评价学生为目的的小学机器人课程多元评价模式,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针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评价,进而为构建小学机器人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 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九种主要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2]。

小学机器人教学主要包括机器人硬件搭建及组装、可视化编程和程序调试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小学机器人课程不能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而应采用多元评价标准,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构建出符合小学阶段机器人课程体系的多元评价模型,帮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果。

3 我国机器人教学评价现状

现阶段,我国小学机器人教育课程大多数是以竞赛的方式开展[3],以竞赛成绩为评价标准,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作出评价。而竞赛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仅仅以竞赛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不够全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王同聚提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3]李鸣华认为:“机器人教育的评价方式应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4]杨海漩建议使用师生互评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5]。这些学者对机器人课程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上,没有对评价内容进行相应探讨,仅是针对某一部分进行了一些阐述,没有将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相结合,综合阐述机器人教育评价模式,因此也没有提出全面而有效的多元评价体系。

4 模式构建

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学生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及时、有效地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认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较完备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三部分[6]。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九种智能进行了全面阐述,可以综合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能力,进而帮助教师全面而有效地综合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评价体系相结合,构建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相结合的小学机器人课程多元评价模式。

评价内容  机器人教学环节分为设计方案、组装搭建、程序编写、程序调试、小组展示、总结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对应一个或多个不同智能的评价。

1)设计方案。情境导入后,教师布置项目,将学生划分小组设计方案;学生根据实际的需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成员权衡利弊后,共同设计出本组的方案;方案商定后,小组成员向教师和同学表达出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听取其他小组的设计方案,对比改进本小组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本组的最佳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环节,主要评价的是学生的人际智能(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商量确定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语言智能(清晰流畅地表达出设计思想、创作意图)。

2)组装搭建。小组成员仔细分工,根据设计方案分批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配合其他人的任务,协调统一,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机器人硬件的组装与搭建,搭建完成后进行相应测试。在组装搭建环节,主要评价的是学生的人际智能(分工明确,相互沟通,合作完成)、自然探索智能(准确无误地识别不同种零件)、空间智能(通过选择合适的零件,把脑海中的抽象模型转为具体的实物)、肢体运动智能(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连接方式,动手操作,将零件组装成型)。

3)程序编写。借助可视化编程软件,根据设计方案选择最佳程序代码,通过拖拽程序块组合的方式实现机器人的预期功能,在实现功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代码简洁性,得到最佳的代码块组合。在程序编写这个环节,主要评价的是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逻辑清晰,准确编写所需代码)。

4)程序调试。大多数情况下,一些细节的原因会导致编写后的程序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不断地尝试进行更正,在保证功能稳定的基础上调试程序性能,得出最优程序。在程序调试这个环节,主要评价的是学生的交际智能(参与到挑错中来,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内省智能(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编好的程序,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错误)、逻辑数学智能(重新理清思路,更改存在问题的代码)。

5)小组展示。以组(三人)为单位进行成品展示,首先由一名学生遥控机器人,使其按照预期效果来运动;然后由一名学生叙述完成该作品的过程中运用到的重点、难点、亮点;最后由一名学生进行程序分析,讲解程序设计过程中用到的各种技术、所解决的问题、适用的场景。在小组展示环节,主要评价学生的是肢体运动技能(通过遥控使机器人按照自己预期的行进轨迹来运动,完成各种操作)、语言智能(清晰而准确地说出自己想要分享的内容)。

6)总结评价。在每一个小组都展示完作品后,由教师作为主持人,学生作为主要评价人,说出其他小组的优缺点,总结自己组的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记录好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总结评价环节,主要评价的是学生的语言智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内省智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完善自我)。

评价主体  传统的评价主体是教师,而教师是以专家和权威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往往不能全面考虑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所以只有教师进行评价是片面的。如在实现机器人按照预期轨迹运动的过程中,某个小组遇到一个问题,后来解决了,教师可能认为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并不是什么难事,在评价调试代码时给的评价并不高;而在学生看来,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解决,是不容易想到的,在学生评价时可能会给予很高的分数。所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评价中,评价的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己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从多方位获取评价信息,不仅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愿意参与课堂的每个环节,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本性转变。

评价方法

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现阶段的小学机器人课程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仅仅以竞赛取得的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同时,机器人竞赛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这些因素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竞赛结果,导致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以机器人巡线小车比赛为例,由于学校实验室和比赛现场的光强度不同而导致小车运动时的灵敏度下降,最终影响比赛结果。因此,在评价时不能仅以竞赛结果为依据,还应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在学期前建立个人机器人课程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和进步,档案里包含这一学期每节课学生的评价卡(教师、学生、自己)、学习心得或收获、通过多渠道收集到的有助于项目完成的资料等。学生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也可以大大地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内省智能。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机器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它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更应该是一种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竞赛分数不应该作为评价一个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依据,而应作为评价环节中的一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如教师在写评价卡时应该逐项进行等级评价,用希望代替指责。

5 结语

传统的评价体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没有很好地把控学习内容,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机器人课程多元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过程,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掘学生的优势智能。希望该评价模式能够丰富机器人课程评价的相关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新思路,更好地推动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DB/OL].http://www.doc88.com/p-9923954867996.html.

[2]张宝花.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英语多元评价模式构建[J].才智,2019(27):208-209.

[3]王同聚.中小学机器人教学评价方法的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15(6):75-78.

[4]李鸣华.机器人教育的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7(8):98-101.

[5]杨海漩,杨德刚.基于微课的中小学机器人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6):49-52.

[6]闫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环境下《材料力学》课程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在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