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V+死+N2了”歧义条件分析

2020-07-30 13:26赵雨婷
青年生活 2020年27期

赵雨婷

摘要:“N1+V+死+N2了”作为口语当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歧义句式,其中“V”所代表动作的感事既可以指 “N1”,也可以指“N2”,这种不同的语义指向促使这个歧义句式的产生,同时“N1”“N2”的选择也制约着“N1+V+死+N2了”歧义句式地形成。

关键词:语义指向;歧义句式;歧义条件

一、“N1+V+死+N2了”歧义结构中“V”的语义特征分析

由于该句式所形成的句子是受程度副词“死”修饰的程度句,所以“V”也应该是可以被程度副词“死”修饰的一类动词,此外和“N1”“N2”还有一定的语义联系,所以此类“V”应具有语义双向性,加之该结构“N1+V+死+N2了”为歧义结构,因此“N1”“N2”可以皆成为此类“V”的感事或客事,应是有生命的客体,这样才能达到语义之间的转换与互动,综上,我们将其定位为心理动词,但要排除认知类、感知类、认可类、意愿类等心理动词,此类动词本身不反应心理活动的过程,而是引导某个事件,感情色彩并不浓烈,且一般语义指向都是单向性的,无法进入“N1+V+死+N2了”此类结构。我们所选取的心理动词应具有心理活动过程的描述性,且语义指向具有双向性,是带有[+程度变化][+心里过程]语义特征的一类动词。

二、“N1+V+死+N2了”歧义结构中“N1”和“N2”的语义特征分析

在“N1”“N2”的选择上为人称代词,既具有生命特征,又满足了口语要求。由于我们将“V”定位为双向心理动词,所以从语义的层面上,我们将“N1”“N2”和感事格、客事格进行对接,刘顺(2005)认为感事格是指感觉的主体。客事格指非自主动作所涉及的已存在的直接客体对象。因为心理动词的外显动作性不强,都是内隐性的心理活动,所以我们认为用施事格和受事格来描绘分析不够恰当,这里我们认同徐霞(2004)的观点,将“客事”又称之为“源事”(当其为心理动词的使役者时,我们则称之为“源事”) ,与此相对,我们把施事主语句的语义结构顺序确定为[感事,客事],把受事主语句的语义结构顺序确定为[感事,源事]。接下来,我们来分别探讨,“N”在不同选择情况下,结合其语义指向问题,结构“N1+V+死+N2了”是否会产生歧义。

(一)“N1”为第一人称代词,“N2”为第二,第三人称代词

当“N1”为第一人称代词,“N2”为第二,第三人称代词时,我们来考察以下句子:

(1)我烦死你了。

(2)我们恨死你了。

(3)我心疼死他了。

(4)我们羡慕死他们了。

以上例句中,第一人称“我(们)”位于主语位置,其中例(1)和例(2)是表达意义单一的语义单向句,在“我”作为心理动词的主观感受者,为感事格,而第二人称“我(们)”位于宾语位置,为客事格,因为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交谈者本人十分清楚内心的心理情感过程,但是对对方的心理情感并不了解,所以此时句子的语义结构为[感事,客事] 。例句(3)和例句(4)主宾部分可以自由地互换位置,如例(3)的语义既可以表达“我心疼他”,同时也可以表达“他心疼我”。例(4)的语义既可以表达“我们羡慕他们”,同时也可以表达“他们羡慕我们”,因为当第三人称作为句中的组成部分,体现在交际过程中,一般是转述,所以所转述的内容是已经发生的,因此对方的心理状态是已经了解的,故主宾位可以互移。句子的语义结构既可为[感事,客事] ,又可为[源事,感事],此时会产生歧义结构“N1+V+死+N2了”。

(二)“N1”为第二人称代词,“N2”为第一,第三人称代词

当“N1”为第二人称代词,“N2”为第一,第三人称代词,我们来考察以下句子:

(5)你烦死我了。

(6)你们恨死我了。

(7)你心疼死他了。

(8)你们羡慕死他们了。

例(5)和例(6)表现为语义单向句,语义结构顺序为[感事,客事],但口语表达中很少采用这样的句子,因为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你的心理状态和主观感受,我是无法确定的,所以一般以疑问句式常见,如“你烦死我了吧?”“你是不是恨死我了?”若语义结构顺序为[源事,感事],则一般为“你都烦死我了。”“你們可恨死我了。”例(7)和例(8)表现为语义单向句,且为反向句,两个句子的语义结构顺序为[源事,感事],若该句为反向句时,交际者之间是在转述第三方的心理感受,因此是可以确定的。若语义结构顺序为[感事,客事],那么则应该是寻求对方的感受,因为交际对方的心理感受我们是无法确定的,应采用疑问句式来确定对方的主观感受,如“你是不是心疼死他了?”“你们羡慕死他们了吧?”

(三)“N1”为第三人称代词,“N2”为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当“N1”为第三人称代词,“N2”为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我们来考察以下句子:

(9)她烦死我了。

(10)他们恨死我了。

(11)她心疼死你了。

(12)他们羡慕死你们了。

例(9)和例(10)此类句子是语义双向句,例(9)的语义既可以是表达“她心疼你”的正向句,也可以是表达“你心疼她”的反向句。例(10)句子的语义的语义既可以是表达“他们恨我”的正向句,也可以是表达“我恨他们”的反向句。因此此类句子的语义结构既可为[感事,客事] ,又可为[源事,感事],此时会产生歧义结构“N1+V+死+N2了”。例(11)和例(12)此类句子是语义单向句,即在例(11)中“她”是感事,“你”是客事。在例(12)中“她们”是感事,“你们”是客事。其所表达的语义结构顺序是固定的,即为[感事,客事]。如果是反向句的话,那么感事则成了“你”和“你们”,那么句子的不确定性增强,应用疑问句式进行提问。

综上所述,能够产生歧义结构“N1+V+死+N2了”的情况有以下两种:“N1”为第一人称代词,“N2”为第三人称代词;“N1”为第三人称代词,“N2”为第一人称代词

结语

作为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句式“N1+V+死+N2了”,若构成歧义结构,需满足以下条件,“V”应该是具有双向性的心理动词,“N1”为第一人称代词,“N2”为第三人称代词或者“N1”为第三人称代词,“N2”为第一人称代词。

参考文献

[1] 刘顺.现代汉语格的层级系统及其分类描写[J].绥化学院学报,2005,25(1)

[2] 徐霞.心理动词“死”字句中的主宾互易现象研究 [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