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教育的四种情感

2020-07-31 09:45李进强
江苏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

李进强

【关键词】乡村教育;敬仰之情;感激之情;忧虑之情;期待之情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2-0077-02

*本文系江苏省第六批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政策性研究重点课题“推进义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乡村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基础和兜底作用。纵观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笔者对乡村教育充满了四种情感。

一、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充满敬仰之情

谈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立马让人想起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黄炎培等乡村教育的先驱者。他们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积极开展乡村教育的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以开启民智、提升民生、教化民风为志向,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主要针对农村农民愚、穷、弱、私的问题,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治愚、技术教育治穷、卫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的乡村教育运动,开启中国乡村教育的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壮丽篇章,为中国教育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教育精神和教育经验。先生们虽远逝,但丰碑常驻、精神永存,令人敬仰。

二、对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的乡村教育充满感激之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人才支持,在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在“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教育宗旨和办学原则指导下,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引领下,广大农村群众在家庭经济仍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尽其所能捐物捐款,参加学校建设义务劳动等,热情投入、倾力支持乡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支撑这一阶段乡村教育的主干力量是当时的民办教师,在微薄的收入和家庭生产与教育教学任务一肩挑的情况下,他们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这一时期的家长们对子女学习成长充满期望,对学校教师无比尊敬、无比信赖、无条件支持和配合。目前我国工作在各条战线上四五十岁的骨干人员,绝大多数是从这一时期的乡村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是在这一时期的乡村教育中奠定了知识基础、思想基础和精神基础。作为一名50多岁的教育工作者,对这一时期的乡村教育充满了无限感激。

三、对当下的乡村教育充满忧虑之情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教育呈现出不断萎缩的趋势。乡村学校大量被裁撤,在很多人的无限乡愁中,除了“回不去的故乡”失落之外,又多了“找不到母校”的惆怅。即便保存着的乡村学校,也让人充满忧虑。一忧学校的去留。城镇化还在推进,农村居住集中化工程的实施,那些相对偏僻、规模较小的学校前途未卜、去留无答。二忧生源的流失。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真正的乡村学校生源大幅流失、连年萎缩,学生们以各种方式和途徑向城市、城镇聚集,于是呈现出城镇学校挤、农村学校空的不平衡现象。三忧教师队伍。乡村学校教师队伍与城镇学校教师队伍比,确实存在较大差距,数量不够、年龄老化、学科失衡、补充不足,甚至在不少乡村学校存在着学历很低、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代课教师。四忧留守儿童。目前在苏北乡村学校就读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很大比例。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管教,隔代教育的无力和无助,关爱工作的有限和局限,多种因素之下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出现了诸如学习、行为、心理、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问题。

四、对未来的乡村教育充满期待之情

对于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教师建设工程,积极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在培训培养、职评表彰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会有越来越多的坚定教育志向、热爱乡村教育、奉献教育事业的教师走向乡村教育的讲台。未来的乡村教育,不仅仅是面向乡村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还应该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助力者、环境美化和管理治理的参与者、文明传播和良好民风的引领者,并将这些内容纳入乡村教育的课程之中。未来的乡村教育,不仅仅是乡村学校的乡村教育,还应该是社会、家庭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全面推进的乡村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基教处)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
例谈乡村小学的发展
乡村特色学校创建热的冷思考
现代化进程中村小发展的现实反思
“栖霞新村”:黄质夫先生的乡村教育实践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要重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