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当“家”

2020-08-02 10:57许家祥
杂文选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杂文家成家实践经验

许家祥

我退休后有个重大发现,熟悉的老朋友们个个事业有成,成名成家了:有书法家、画家、摄影师、诗人、歌唱家等,参加会议或公益活动时,几乎无人不“家”,与千家万户的“家”有得一比。

本人喜欢写点“豆腐块”,写了几十年,多年媳妇熬成婆,被尊称为杂文家或著名雜文家。开始听着不习惯,慢慢地听起来比较舒服。再后来看到凡退休者大都成家,便觉得这个“家”太多大滥,当不当都无所谓。

尤为让我困惑的是,好多中年人、青年人也成了这家那家,甚至幼儿园的小孩子都成了“小歌唱家”“小舞蹈家”“小画家”“小钢琴家”,真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家梨花开”。

“家”是“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有丰富实践经验及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一般指学者、专家等。当今的“家”有“专门学识”的不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也不多,与专家学者差距较大。比如不少人叫我杂文家,其实也就是叫一叫而已,我自己心里如明镜似的,顶多算个杂文作者,与鲁迅那样真正的杂文家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如果朋友们叫我杂文家,我觉得挺受用,久而久之,真以为自己就是杂文家,甚至是著名杂文家,到处散发杂文家的名片,以杂文家的身份参加社会活动,以著名杂文家的头衔到公众场所演讲、作报告,就会贻笑大方。

因为,我发现一个规律,“家”这个头衔,往往与主观愿望成反比,一个人越想成家,越难以成家;名头越响,水平越低;自我感觉越好,公众评价越差;宣传越多,越没人当回事。我有个邻居喜欢书法,很多人叫他书法家,但我觉得他就是个书法爱好者,水平一般。可他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到处题词、给人送字、讲书法课,自己花钱买了一个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民政部公布为山寨社团)副主席的头衔,还自己为自己开“书法作品研讨会”,自己筹办自己的作品展览。而展出的作品呢,有点惨不忍睹。

我总觉得,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成名成家也一样,不一定是好事。凡事有利就有弊,物极必反。名人确实风光,名利双收,光宗耀祖。但“人怕出名猪怕壮”,更何况出的还是虚名。人出了名容易招来麻烦,容易被攻击,就像猪长肥了要被宰杀一样。“人贵有自知之明”,行事不宜太张扬,是猫就不要说是老虎,是蚯蚓就不要说是蟒蛇,是武大郎就不要与姚明试比高。

孔子说得好:“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不必担心有没有自己的地位,应该担心凭什么来占这个地位。不必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从自己的所作所为来追求能够被别人了解就可以了。虚名这个东西,其实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不值得过度追求。就算追求得到,也会有一日随着生死轮回,消失得无影无踪。

积人生六十多年之经验,愚以为真正的名家靠的不是自我张扬,不是好事者的吹捧,不是虚假的宣传,而是靠“泥土下的生长”。当别人追逐时尚的风向、热闹着并空虚着时,真正的名家会在“泥土下”辛勤地耕耘,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基础性的工作,扎扎实实地施肥、浇水、吸收阳光,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流而成江河,“在历史不经意一回首间,他就成第一了”,悄然绽放出了靓丽而芬芳的花朵。

我坚信,当满大街都是这家那家时,“家”也就不值钱了!我宁愿做“泥土下”的默默无闻者,也不要“泥土上”的虚名。我向往着不显山不露水的普通人生活,无忧无惧,无功无名,享受着内心的宁静与充实。如是,足矣!

【原载《讽刺与幽默》】

插图 / “砖家”四类型 / 冯印澄

猜你喜欢
杂文家成家实践经验
百年党史视域下共青团工作的实践经验
《川渝杂文家风采》首发
洞中防新冠
民工叹
六月农事
六十岁最美好的年纪刚刚开始
“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秦山30万机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推进及实践应用
档案珍藏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