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

2020-08-02 10:51梁子龙
散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和服大阪樱花

梁子龙

沁园春

三月底的日本,樱花如潮,在天为雪,在地为霜。

在火车车厢里,稍不留神就会错过窗外飞驰而去的樱;走在路上一时不觉,亦有粉瓣沾衫。日本的樱花,从来不是布局规整的景观,而是无处不在、三五成群的。虽然散漫,却自有条绪在其中,与传统及现代文明皆可以成为知己。

表姐爱极樱花,尤爱吉野樱的素淡而灵俏,但不甚喜欢八重樱。大概由于八重樱像牡丹,富贵气太浓。我没有樱花情结,相比于—朵朵花儿本身,更吸引我的是樱树的体态和线条,还有与世景浑然相得的味道。

来到大阪次日,我们优哉游哉地在毛马樱之宫公园里踱步赏樱,沿途屡见风姿绰约的樱树。内中有一株最为恣肆,千百绺樱枝四散抛垂,如鹤发三千丈,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令人兴叹;可惜独树一帜,焦点之外、景深之内再无其他意象可以相衬,未免遗憾。岂料两天后访谒法隆寺,一见那里的樱花,顿觉豁然开朗。

法隆寺始建于圣德太子年间,据说是世上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承传中国南北朝建筑技法与风度,布局不拘一格,花叶的点缀便大有其用武之地。法隆寺西院有一座讲堂,论历史久远和式样雄奇,皆不及院里的国宝——金堂和五重塔,但妙就妙在讲堂门前西侧有株大樱树,冠盖横斜,满树花簇犹如雪压枝头低,沉甸甸的;日光冉冉无极,地上树影斑驳,一寺皆春气矣。从西院通往东院,一路上有许多仓院屋堂,门檐古朴,檐前樱枝轻轻探过头来。我在门前驻足,踩着掩映的春阳,踏上石阶,想起宋人那句“小扣柴扉久不开”,便也伸手敲了几下门,果然无人应答。门未开,花儿已开遍了。

花非花

落花每每令人伤怀。纵然在我泱泱禹土,也无几人能有龚定盒那般豪情狂慧,能赋出“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的奇句,何况是这个如水般敏感细腻的民族呢。在富士山下,望樱花开落匆匆,听四面潮音汩汩,还不时有末日般的火山地震,自然生出了黛玉葬花一样的“物哀”。女儿愁,女儿怨,女儿脂泪,都化作点点樱瓣。日本人的和歌有许多写樱的,比如良岑宗贞的歌:

春霞掩春花,花色无由见。

惟有山风吹,花香偷送遍。

写花是写人心。良岑宗贞是桓武天皇之孙,他青梅竹马的恋人小野小町,也写得一手好和歌。小町死后,灵魂在风雪中化作樱花盛开,守着宗贞。月冈芳年曾画《小町桜の精》,倩魂如樱,比生前更淹然百媚。小野小町的和歌,是自述一生:

易褪花容人易老,绵绵苦雨此身抛。

夜色四合,我们到东寺赏夜樱。素樱绿柳在人工的流光下耀目得近乎诡魅,令人想起《西游记》木仙庵里的一群藤精树怪,与白昼时相比是另一种震撼,但花与人却疏远了。人为的灯光毕竟太节律,如果换作掩映的火光,可能好一些。

灯下的寺,绝胜灯下的樱。寺中有融和中日与南洋风格的金堂,有日本最高的佛塔。这些建筑,多是在毁于地震、火灾、雷击、战争后重建的,见证了永恒的天地不仁和世代迁化。可惜四处是游人的相机和手机,吞噬了寺宇塔楼本身的遗世感。拍摄技术是好东西,能为人存影留念,但若是过于依赖,则未免喧宾夺主,委屈了眼睛,消散了赏心。我收起手机,仰立于高昂佛塔脚下,只觉眼中人群渐淡,苍茫中唯见塔顶月光一轮。月不常圆,人事也不常静好。千百年来,这片土地在月盈月缺之下,盛衰浮沉,从宁静到狂乱,尔后复归宁静。红娘子

明代杨文骢游燕子矶,惊诧于寒江凄清、山骨俱冷的景致,迥然有悟:“天下事境,俱不可向热闹处着脚!”櫻花开得太热闹,难免令人有点不知所措。

毛马樱之宫的樱花道上,却独有一株落单的梅,气韵夺人。枝丫婀娜而不芜杂,纤细得令人疼惜,又矜傲得令人想起唐明皇的梅妃。缀在枝上的几点梅,如同梅妃罗裙上的素雅花样;那远远伸出的一枝,则活现她的惊鸿舞态。梅妃多半是虚构的,但她的传说、她的品性,正是世相的投射和民间情感的寄托,梅亦如是。日本人怜爱樱花,而敬重梅花,和中国人一样,敬重其谦逊端庄,不肯媚俗。

梅不止有孤绝之品性,亦有艳绝之颜色。京都二条城里,有梅日“丰后”。那股血红,在汉文人眼里,必会想起杜鹃啼血;必会想起古今离乱之际,新妇舍别夫郎,此后关山远隔,音信杳杳,泣血声声;必会想起《梅花岭记》,史可法“吾誓与城为殉”的英雄血。我临歌川国贞的美人大首绘送给表哥,底色亦是这种红。世间情重,义无反顾,令人惊悸动容。

“孤绝和艳绝,是暮春的梅。初春时节的梅,又是别样的感觉。”二舅如是说。我虽未见识过,但也能想象,初春的梅,想必是温柔热情的,因《万叶集》有梅花之歌,“初春令月,气淑风和”。去岁日本即改元“令和”,叫人对初春充满希冀与遐思。

胡兰成当年在日本结识了房东太太,名叫一枝,性情无邪内敛。她的名字,我原以为是一枝樱,现在想想,应该是一枝梅。樱是一树好,而梅则是一枝更好。望江南

“江南所无”,是大阪城梅林里的一种梅,花期已过,唯余空枝,但光听名字也足以想象此梅全盛时的张狂,好比望着大阪城墙的数十万巨石,就能感受此城昔年的雄风。

这些巨石,当年是从日本各处辗转运到此地,一似宋徽宗的艮岳。金人攻陷汴京后,拆毁了艮岳,元人郝经有诗曰:“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而秀吉的石头城,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秀吉一死,丰臣家就迅速败亡于德川家,大阪城也毁于兵燹。都云“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殊不料这些石头背井离乡,饱受飘零之苦;还要担负不祥之名,每每是这边厢起高楼,那边厢楼塌了。大阪城的顽石如今多处焦黑斑斑,而艮岳的遗石更是无家可归了。

几年前有一本畅销书,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中有痴人嗜弄石头。他说,顽石有生命,磨损脱落,累沙作土;土能耕种,人畜食之,死后还原为灰土,复聚而成石,这不是生命是什么?他又说,石头非不能动,实不愿动,只因人类行色匆匆,所以死生匆匆;石头要是乱动,也是在劫难逃。想想艮岳和大阪城的遭遇,也许痴人不痴。

人生苦短,只好勒石旌功,古今英雄皆不能免俗。近日读明治史,所以专门到东福寺,看看那座“维新战役忠魂之碑”,聊发思古幽情。此碑人迹罕至,令人感叹历史之无情。无情原是有情。历史最先淘尽的、世人最先淡忘的,正是这些苦心经营、冠冕堂皇的功德刻记。偏偏是那焦黑的大阪城墙,甚至流离失所的艮岳,叫人津津乐道。功过是非、民心向背,自有公论。一山一水、一屋一桥、一钗一佩、一杯一碗,皆可以作见证。它们安安静静地传唱着不加雕饰、晶莹剔透的故事。

凭阑人

作家刘柠说,东京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随笔和日本酒的味道。这样说来,京奈的空气中都是桧树皮的味道——家家檐顶,皆用此材。修葺檐顶的原皮师傅有奇技,只剥桧树的外树皮,保留内树皮,让树得以正常生长。这样粗厚层叠的树皮檐顶与山景宾主相交,浑然相衬。

日本姓氏有藤野、竹野、山口、小泉、大桥、浅井、近藤、田中,尽得自然之趣,可入画,可成诗矣。从前日本唯贵胄有姓,明治年间姓氏行诸全国,于是百姓以眼所见、身所居为姓。如此简约而生气勃勃的姓名观,倒有我们先秦的风味。叔梁纥夫妇祷于尼丘而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此后中国两千年间,从仁者乃至醉翁,每每能乐山知水,乐天知命,庭柯怡颜,南窗寄傲。此情今已寥落于汉土,却浸染了京奈,一路望去,门庭院落皆满植嘉艽异卉,窗畔又覆以竹帘芦箔,可谓“十步之泽,必有香草”。

如此景致,和服和木屐是最佳的配搭。这里穿和服的反倒大多是中国游客,也有不少韩国人,还零星有些欧美和东南亚的。和服包裹着那些高桥大马的洋妞,让我想起那位把射雕英雄传的“雕”翻译成condor(秃鹰)的瑞典姑娘。几对年轻的异国情侣身穿和服,穿梭于景点之间,迫不及待地自拍摆拍,不合于和服的端静,但有文化交融下的生机和魅力。行经渡月桥,桥上有一位中国少女,浴衣穿得可人,扶着阑干。远处有几绺疏落的樱,她的浴衣上是娇艳的大红花瓣,桥下是湛蓝的、摩登的桂川,水波微漾,似她柔柔起伏的胸脯。

和服的绘饰有素洁,有庄重,亦有艳丽。艳丽这一类,是从安土桃山时代开始流行的,有浓重的图腾崇拜意味与原始之力,但艳丽之下仍是日本人独特的冷感,像宇治桥头的紫式部石像一样,旁边车马如流,对岸平宅鳞栉,远方斜照依依,紫式部都阖眼静静听着,唯不宣之于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没有过火的热情,不干涉旁人的空间和自由,你我花叶各安。

责任编辑:田静

猜你喜欢
和服大阪樱花
赏樱花
日本文化的象征:和服
大阪,最不像日本的日本城市
和服日
大阪的快与慢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
和服是如何演变的
一抹樱花粉
大阪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