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学视域下中国气韵文化的应用与探索

2020-08-04 13:03胡兰兰许雁翎
美与时代·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

胡兰兰 许雁翎

摘  要: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内涵丰富。中华文化自古讲究生命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学与美学当中。这一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经过时代的繁衍交叉,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身份代码。然而,在当今快消时代,代入感的缺乏和历史责任感的淡薄,仿佛与这些文化传统渐行渐远。世界一体化的压力和挑战,唤醒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神经,在现世美学与设计中也广为运用。这些尝试与探索,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民族自信的重塑,更是对传统文学与美学在新时代风貌的颂扬,打开触摸文化的窗口。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美学;艺术;气韵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2018JYXM002)阶段性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是整个华夏民族的记忆。一个国家精神和文化的发展,体现在民众对民族自身发展和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传承发扬,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实现文化认同,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条件。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与自豪感,是构建现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基石。

一、中国气韵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讲究生命哲学,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体。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传统佛学都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重在感知生命的体验与感悟,讲究天人合一、气韵精神,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注重生命的体验与超越,通于天地,融合自我与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宜。古代美学的思想蕴含在每一件作品之中,体现在对身心安顿的追求与超越一般意义的悲乐。所以“道”“禅”“儒”气化等哲学追踪的都是生命超越美学,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产生的根源。

二、时代文化赋予传统美学的性格

美学与社会、文学、哲学、历史、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这些元素的每一丝变化,都牵动着美学的演变。而时代与文化的变迁也都迫使美学做出相对应的调整,以适应其思想与节奏。也可以说时代与文化赋予文学与艺术不同的性格和形象特征。

(一)生活方式改变美学需求

秦汉时期,人们的习作方式是席地而坐,所以设计出的案都是比较矮小的造型,食器酒器等物品的拿取角度较高,所以器物以双手端取,和托耳拿取为多。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座位由低变高,拿取物品的角度发生变化,导致器物设计的方式随之变化,久而久之,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发生变化。以新的生活习惯和新的视觉角度来评判是否符合生活规律与实际需求,进而演变形成新的美学思维。

(二)时代赋予美学新的形象

工艺美术是中国艺术的一种,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与文明传承的载体,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学、美学历史演变的精华。

在不同时代统治文化中,工艺品中承载与体现的精神思想都有很大不同。唐代时期,国家疆域统一,熔铸南北,对外交流活跃,空前繁荣,形成灿烂的盛唐文化,这被广泛、深刻地注入到它的文学、艺术中。唐代诗句与散文中的恢弘气势、豪迈胸怀,工艺品与美术作品中华丽丰满、富有情趣的面貌,以及材料的珍贵、工艺的精美,无不传递着大唐的盛世宏伟。而宋代统治者的理学思想灌于文学与艺术品中,强调文学与设计,应本于自然万象,效法自然,遵循自然。造型简单,色彩淡雅,不作多余装饰,呈现出了淡薄含蓄、平淡隽永的风格特征。無论诗词绘画还是文人墨迹,以及宋代的瓷器造物等,皆有迹可循。

(三)美学追求调整艺术鉴赏价值与设计风貌

文学与艺术风格都是随着政治背景、时代文化而融合的最直接、综合体。所以,文化传统深藏于设计中,是一种具有内在制约作用的强大力量。古代的明清家具就是影响世界家具设计风格的作品。家具、漆器等设计都是以质朴的造型取胜,少有装饰,使人感到清淡和优雅的美。

三、现代美学的探索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而悠长,我们尊重而且敬佩,但是在这崇敬的心情之外,好像也丈量了一段不可靠近的距离。而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纯工艺品与文学作品逐渐失去了兴趣。时尚而实用、简单而快捷的主张成为现代生活的主节奏与追求。这与传统文化中的沉淀、深刻、超脱没有自然的衔接,让我们敬畏而保持冷漠,彷佛在以一种仪式宣称着冷落与告别。

当然接触历史、触摸文化,有一部分人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经过了民国时期的新旧嫁接转型,新中国的彻底抛弃传统,再到欧洲设计的席卷压力,经历了矛盾期、彷徨期,小心地尝试。抨击与批判丝毫没有阻碍探索的步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推陈出新,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用中华民族的独特语言去阐释中国现代美学思想。

如台北故宫的“朕知道了”纸胶带,就是非常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与生活完美结合的优秀产品。因康熙在批阅奏折时,很喜欢在文章末端批复“朕知道了”,所以故宫将其字迹与纸胶带做结合,让产品具有故事性,产生文化认同感,创造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将历史名迹与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结合在一起,游客争相购买,既传播历史文化,又满足了人们的个性追求。

四、传统文化寓于现代美学

精神需求刺激现代美学与传统文化的互动结合,优秀美学作品也鞭策着我们。现代社会的美学作品和设计中经常听到日本的“禅宗”思想,是智慧地将日本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这当然有很大部分是一些对本土文化有着炙热爱好的设计师的功劳,他们将自己对日本文化的感悟进行现代解读,将这些感悟凝结在作品及商品中,向大众展现和传播文化。

日本设计的发展让世人都领悟到了日本的独特风味。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对本土文化的疏忽,唤醒了对本民族文化挖掘和探索的迫切性,激励我们去重新追溯传统文化以探索合适的方法。

五、现代美学对弘扬传统文化的需求与责任

(一)树立民族化形象的需求与责任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下,一体化扼杀了文化的多样性与独创性。国民日益增长的经济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刺激着国民对文化的重视与需求,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复兴的渴望。探索新型道路挖掘本民族文化特色,追溯传统神话、诗歌文学、工艺美术、历史典故等,将其加之以现代审美与技术糅合取缔、扬弃与改造,树之以现代形象,诉之以现代方式表现。

(二)构建新型传统美学的途径

1.教育

加强高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应用学习。在部分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中,通常会开设《中国工艺美术史》《民族民间美术》《中国美学》等课程,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学习到剪纸、扎染、皮影等各种传统物质文化的具体形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以及在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等。但是这类课程在研究生与本科课程设置接触较多,而对于专科和中学则设置较少,应当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来进行普及。甚至对于一些关联性专业,如对外汉语教育、涉外教育等作为选修课程开设,也可以为其日后的中华才艺展示做很好的知识积累。

2.文化窗口的传递与普及

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重视与引导,各地文化宣传窗口开始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宣传。如城市宣传建设中,天津采用天津泥人张手工艺术品的独创形象进行宣传,普及天津传统工艺品,增加民众认知度。在电视媒体中,开设了《见字如面》《舌尖上的中国》《汉字英雄》《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高质量节目。带领观众观赏和体味不同地域、不同风光、不同性格与样式的传统文化,打开中华宝库,用镜头分享历史的姿态和民俗的风味,用新媒体技术呈现这些民族文化精华。也通过对这些文化瑰宝的演绎,传播了文物与文化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精神,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化守护的重视。

通过节目的参与,使参与者加入到文化守护的过程中来,通过专人讲解、资料查阅和现场互动,首先使参与者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和引线人,再由他们把文化传递和扩散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生命文化传奇,观众再由倾听和观看者转化为传递者。

这一文化窗口的有效利用,极为高效地展示并宣传中华文化的真实面目,让大众对传统文化不再是似知非知、含糊不清的认识,转为真正看的见、听的到的近距离感知,身临其境般地感悟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与气节,民族文化与精神需求的共鸣,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

3.设计触摸

市场经济发展,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生活中大众对现代文化的感知大多是通过设计来联结的。设计渗透在衣食住行以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对生命的感悟、自然的感知、人文的理解,都体现在设计的表达上,所以设计有没有满足情感的需求,成为了生活中精神文化追求的缩影。

好的版式设計中的形式法则与中国传统气韵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讲究张弛松紧有度、层次分明,整体中有对比、对比中有统一,适当留“白”保持页面的透气与呼吸。这与中国传统气韵中讲究气化流行,生命是整体的、相通的,世界因气而相互联系,凡物无气不生,气是天地中的真气,即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怀是一致的。气韵是活泼的、生动的,以气合气,以生命合生命。设计师以物的基本形态来体现,表现出设计者的个性特征、思想理念等。

六、结语

在现代美学体系的构建中,基于外界与内在的双重需求,必须探寻民族特色道路,而中华传统文化与审美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气节是其核心。这些具体内容与形式经过多年努力,逐步流行在现代的生活中。国服的兴起、婚礼的形式、摄影的风格、家装的设计以及大众对审美的思索,这些元素相互刺激、相互转化,不断地挖掘和渗透,将文化寓于美学,形成符合当代社会主义的民族价值观和审美观,对我们现世的文化与审美起着推波助澜的意义,不断点燃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前进,杨琴.中国网络文学的责任与担当[J].科技与出版,2018(11):6-11.

[3]李健.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生态意蕴[J].南华大学学报,2018(5):105-112.

[4]张晓玮.设计美学课程结构探析[J].艺术教育,2012(10):159-160.

[5]赵雯.新媒体视阈下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传承与创新[J].新媒体研究,2018(22):116-117.

[6]李江.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胡兰兰,硕士,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许雁翎,硕士,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艺术
纸的艺术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