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事中的城市文化传播

2020-08-04 12:17蒋竺辰
青年生活 2020年14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传播马拉松

蒋竺辰

摘要: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对凝练城市文化、提高城市软实力、城市经济发展以及民生问题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马拉松运动对城市影响的价值表达在于寻求具有普世价值的和平、友谊、发展、健康的价值形象。通过马拉松这样一张抢手的名片,使得城市的文化得到高度的彰显和传播。此外,马拉松经济文化价值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需求相融合,马拉松精神文化价值与城市文化发展的价值需求相融合,马拉松健身文化价值与全民健康价值需求相融合,将文化赋予赛事,让赛事传播文化,这才是真正的体育传播。

关键词:马拉松;城市文化;文化传播

1 马拉松自身的文化

马拉松开始源自于希波战争中雅典人胜利的一次传信,传信士兵经过长时间不间断的长跑,最终回到雅典传递喜讯,自己却殒身报国,人们为了纪念这名恪尽职守的士兵,则将长距离野外长跑的运动以士兵葬身处的名字命名成“马拉松”。马拉松产生的传奇性很大程度上也包含了一项大型全民体育赛事所包含的内容,马拉松产生于一次胜利的喜报,而最终完成于一位舍弃生命、完成信仰的士兵。从象征和文化暗示的角度,马拉松也包含着大众体育运动中所凝聚的现代体育精神,一种放下争议与困扰,尽情享受乐趣,坚持到底,拼尽全力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现代体育之父顾拜旦选择将马拉松设定为奥运会比赛的一个重要原因。马拉松长跑中对运动员个人意志的考验、个人能力的肯定、长时间独立面临困境的挑战使得马拉松被视之为是个人自我认知的绝佳路径。同样它也作为一个文化的象征与意识的传递,马拉松本身已经脱离了长跑的本质,在文化意义上真正从古希腊体育精神延续成为了现代体育精神的一部分,一种追求平等自由的文化表征。

2 马拉松的现状

中国史上第一届马拉松比赛在南京举办,自近代体育传入中国后,中国有记录的首届马拉松比赛的赛道位于南京与镇江之间。1981年,随着北京马拉松的成功举办,马拉松赛事正式涉足中国。据统计,1981-2000年,我国马拉松赛事仅有5项,但在2011年之后,我国马拉松呈“井喷”之势发展。其中,2011年为22场次,2012年为32场次,2013年为45场次,2014年为50场次,2015年为134场次,2016年为306场次,赛事数量年均增长率约28%。据我国田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306场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注册,平均每个星期就是6场次。而参与人数更是与日俱增,以广州马拉松大赛为例,2014年报名参赛人数为49800人,2015年激增到78000人,2016年报名参赛人数超过10万马拉松已从大城市席卷到中小城市,呈现星火燎原之势。近年来,像北马、上马、厦马这类高水平赛事的名额更是一票难求,甚至出现二次抽签的情况。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举办自己的马拉松,作为展示城市风貌、提高城市知名度的一种方式。

3 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结合

城市马拉松的比赛场地为室外场地,围绕整个城市涉及到该城市的大多数主要景点,这一设计不仅满足了众参赛者跑遍全市的心愿,同时大型赛事直播频道的全程报道也提供了展现精神风貌和城市文化风景的绝佳时机。

例如,在武汉举行的城市马拉松比赛的路线横跨长江大桥,经过黄鹤楼、六渡桥和东湖,体现了新武汉与老汉口的融合,马拉松比赛沿途将秀丽的风景与日新月异的发展展现的淋漓尽致;北京马拉松比赛的路线设计更是兼顾了北京的文化、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展示,由天安门广场出发,途径金融街、钓鱼台国宾馆、昆玉河、知春路、学院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回到奥体中心结束。这条路线将北京的主要地标性建筑串联起来,老北京与新北京的景观結合成为比赛路线设置的最大亮点。 这样的路线设立除了对城市起到宣传作用之外,也能促进城市的精神文化建设,营造拼搏奋斗的城市精神和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强居民的归属感,良好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氛围也增加了居民的自豪感;厦门马拉松大部分的赛道是在沿海边的环岛路上,从金门岛隔海相望的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出发,沿途既有依山傍海、风景如画的环岛路,更有厦门二十名景中的八大景点缀其间,可尽览厦门的天风海韵,堪称世界上最美丽的赛道。这些路线都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路线上的每个景点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和不可剥离的文化内涵,正是将这些城市文化赋予赛事,才使得马拉松颇有魅力。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一个国家而言,是展示自身国力的一种方式,对于城市马拉松赛事而言,这是使其他城市的居民了解城市发展状况、城市文化状况和城市经济状况的机会,一场优秀的体育赛事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将城市的风景和文化底蕴一并传递给人们。

4 马拉松的文化价值属性

马拉松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属性,它不仅反映了主客体之间的契合性关系,而且体现了客体对主体目的性的满足以及对主体的影响。马拉松赛事之所以在我国形成热潮,正是在于其文化价值属性我国经济发展、城市文化建设、全民健身的价值需求高度契合,正是在于政府、社会团体、企业与社会民众对马拉松文化的广泛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主要表现为: 马拉松经济文化价值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需求相融合,马拉松精神文化价值与城市文化发展的价值需求相融合,马拉松健身文化价值与全民健康价值需求相融合。而这种广泛的文化认同,又引发了政府、社会团体、企业、社会民众组织和参与马拉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总体而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政治环境的进一步宽松为城市马拉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的崇拜和全民健身风气的形成促使城市马拉松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时尚、健康、流行的健身热潮。

参考文献

[1]孙高峰,刘燕.热追捧与冷思考:“马拉松现象”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理性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4):38-43+88.

[2]王雅慧.文化认同与异化:马拉松“热”与“冷”的辩证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4):82-85+112.

[3]路毅.马拉松热的文化探源[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57-60+64.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文化传播马拉松
冰上马拉松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