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单元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的影响①

2020-08-05 06:45李艳丽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黏度康复训练神经功能

李艳丽,桑 川,郭 淼,杨 智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 佳木斯154002)

老年急性脑梗死于临床中较为常见,其具有起病急、致死率高等特点,现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1]。该病发生后可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而尽早有效扼制疾病发展,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既往临床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多采用药物单一治疗手段,其虽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临床症状,但难以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故应用效果存有一定局限。卒中单元是一种多元化医疗管理模式,其通过对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等多方位治疗措施,以提高临床疗效[3,4]。但目前临床对卒中单元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恢复效果报道较少,无法为临床应用提供有效指导,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卒中单元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01~2020-04收治的5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2011-01~2011-12以盲抽法选取的53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63~82岁,平均(72.34±4.37)岁;病程1~3d,平均(2.34±0.35)d;基底节区梗死18例,脑叶梗死15例,丘脑梗死12例,脑干梗死8例;伴有高血压13例,伴有糖尿病14例,伴有高胆固醇血症7例,伴有长期吸烟史16例。观察组男33例,女21例;年龄64~83岁,平均(73.56±4.49)岁;病程1~3d,平均(2.31±0.33)d;基底节区梗死17例,脑叶梗死14例,丘脑梗死14例,脑干梗死9例;伴有高血压15例,伴有糖尿病13例,伴有高胆固醇血症6例,伴有长期吸烟史17例。分析两组上述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5]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CT或MRI证实存在责任梗死病灶;②均为首次发病;③年龄>60岁以上;④发病时间均于3d以内;⑤均知情本研究,且自愿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②合并恶性肿瘤或感染性疾病;③合并血液系统疾病;④合并中枢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⑤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入住普通病房,并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如入院24h均完善血管彩超、心脏彩超等相关检查,且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如实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等,并于患者病情稳定48~72h后,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同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等。

1.3.2 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入住卒中单元病房,建立卒中单元管理小组,由考核合格的治疗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及心理治疗史等,依据《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予以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如①于患者入院后评估其一般资料,如病情严重程度、文化程度、性格、家庭情况等,根据其个体差异予以针对性治疗措施,治疗期间每周均需评估患者康复情况,并适当调整治疗方案,主要治疗内容包括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按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②基础治疗:根据患者合并症情况予以控制血压与血糖、抗栓与调脂、改善体循环、脱水降颅压等基础对症治疗措施。③神经功能康复指导:由治疗医师与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体位转移、坐位平衡、体位平衡等灵活练习;需指导其进行维持2周的床上、被动肢体锻炼,待临床症状相对稳定后,再进行体位转移、坐位平衡等自主灵活训练;偏瘫患者对其进行偏瘫侧肢被动训练、辅助主动康复训练等,于康复训练过程中需密切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保障其生命安全,偏瘫情况好转后,再进行自主灵活训练。④物理治疗: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空气压力泵及激光等技术对患者肌肉进行刺激,使其产生收缩运动,改善机体血液循环。⑤心理康复:临床治疗及康复训练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并予以疏导、排解措施,以减轻其负面情况,同时可邀请康复效果较佳的患者进行经验分享,以树立患者康复治疗信心,提高其积极性;对患者讲解主观能动性于康复治疗过程中重要性,鼓励其积极参康复治疗过程,增强对疾病管理能力。

1.4 评价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4周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6]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其涵盖意识、面瘫、感觉、视野等11个方面,得分范围于0~42分,得分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呈正比;应用简化Fugl-Meyer量表[7]评估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其包括上肢运动与下肢运动两个方面,总分为100分,得分与肢体运动功能呈正比;应用改良Barthel 指数量表(MBI)[8]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其涵盖洗澡、穿衣、上下楼梯、平地行走、修饰等11个方面,总分为100分,得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4周,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mL应用赛科希德公司生产的SA-6000型血液流变检测仪测定两组血流变学指标,其包括全血高切黏、低切黏度、血浆黏度。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周、2周、4周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逐步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分)

2.2 运动功能对比

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周、2周、4周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逐步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功能对比分)

2.3 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两组治疗前M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周、2周、4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逐步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

2.4 血流变学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前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周、2周、4周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逐步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运动功能对比

3 讨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多因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造成的脑组织坏死所导致,具有较高致残率及致死率,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9]。该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认为与血流变学指标异常、血管等因素密切相关,而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均为其危险因素,且随着人们生活模式的转变,其病发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寻求有效治疗方式,对改善患者预后,减轻其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既往临床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多采用传统单一药物治疗为主,其虽可改善脑供血不足,调节机体血循环,缓解临床症状,但难以有效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且治疗过程中缺乏规范化系统管理,故应用效果有限。卒中单元是一种多科学、多层面、多靶点的综合治疗模式,其将改善患者预后作为主体治疗目标,通过对其实施药物、康复训练、心理干预等全方位治疗措施,以提高临床疗效,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于治疗1周、2周、4周,观察组NIHSS评分、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较对照组低,Fugl-Meyer评分、MBI评分均较对照组高,表明以卒中单元模式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缺损情况,降低血流变血指标,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在于,卒中单元通过建立卒中单元小组,为患者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效率,尽早处理病情。经临床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系统或结构仍处于部分坏死状态,而于其病情各阶段提供针对性的早期康复训练方案,在神经功能可恢复最佳阶段实施各种运动训练措施,以对神经通路上各神经元产生刺激性,增强其兴奋性,促使正常运动输出,进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空气压力泵及激光等物理手段刺激肌肉神经,可使其进行收缩运动,进而改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液流通,降低血流变学各项指标。因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多存在肢体功能受限情况,故部分患者于康复治疗过程中易产生烦躁、担忧等负面情绪,进而难以积极配合治疗,影响临床疗效,而对其实施心理干预,可减轻其心理负担,增强治疗心理,进而积极参与康复治疗过程,保障治疗效果,同时参考患者康复情况,为其制定出院计划,并嘱咐患者积极主动运动,可保持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本研究虽证实卒中单元具有良好应用效果,但并为观察患者院后残疾率及远期疗效,且研究入选样本量较少,故研究结果存有一定局限,临床仍需加大样本量进行再次探讨,以证实本研究结果真实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指导。

猜你喜欢
黏度康复训练神经功能
有机蜡对沥青黏度影响的研究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减振器油性能的影响
血黏度高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