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评、互评“证据课堂”的构建

2020-08-09 08:53范艳梅张玲孙建纹王伟彬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互评学生

范艳梅 张玲 孙建纹 王伟彬

[摘要]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能动性,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话题。张世成工作室,长期致力于学生自评、互评“证据课堂”的构建,力促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基于自己的主张,寻找有力的证据,并能逻辑地表述自己的主张。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构建“证据课堂”应注意的问题及措施。

[关键词]学生;自评;互评;证据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 23-0041-03

基于证据的学与教,是证据课堂的“学科宣言”,其主旨在于让学生“有主张,有证据支持主张,有逻辑地表述主张”,让学生的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基于证据的课堂生活。如在评价学生的互动时,要相信学生,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时候“有理有据,有思有想”,让评价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共同促进的过程,通过评价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构建学生自评、互评的“证据课堂”应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基本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也重视让动手、动脑学物理,但具体细节上没能有效把握;另一方面,由于受升学压力、社会及家庭的影响,为了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不得不采用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不得不加大题型训练。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长期发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多年来,张世成工作室致力于“证据课堂”的构建,期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主张,有证据支持主张,有逻辑地表述主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自评、互评,再给予有效引导,以构建良好的“证据课堂”。具体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发现问题(包括知识方面的问题及评价方面的问题),记录课堂细节,诊断问题(有的问题可以当堂诊断解决,有的问题可以留到课后,让学生自己解决),引导学生有效思考。为此,教师应注意避免以下误区。

(一)怀疑学生自评的有效性,不给学生自评的权刺

[案例-]“受力示意图”应该怎样画

针对试卷中有关受力分析的作图题,教师逐一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的结果,并进行详细讲解,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列出受力分析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并要求学生做好相应的记录……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初中学生学习力学时的一个难点,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上述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出于对学生的“不放心”,在讲解之后,还列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以尽可能地让学生少犯上述错误。从教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来看,怀疑学生的自评能力,以及力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亲力亲为”的主要原因。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往往会质疑学生自评的真实性,认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浮于表面,担心学生抓不住问题的本质,于是索性用教师的评价取代学生的评价,以求问题的“圆满”解决。殊不知,这样的“圆满”是以牺牲学生独立、自主发展意识为代价的。“满堂灌”固然能实现教师“讲”的目标,却难以实现学生“学”的目标。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将“错误”转化为学习的生长点,为其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营造一个螺旋上升的空间,那么学生审慎思考的习惯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也更有助于学生后续的深入学习。

(二)认为学生互评不如教师评价效果好,忽视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案例二]列车时刻表怎么看

教师出示一张列车时刻表,要求学生计算火车从苏州到南京运行的平均速度。学生完成后,教师将一位学生的错误解题过程投影展示如下:

解:t=11: 45-9: 51-4 min=1 h 50 min=( 11/6)h

s=300 km-84 km=216 km

v=s/t=216 km/(11/6)h=117.82 km/h

答:火车从苏州到南京运行的平均速度为117.82km/h。

接着,教师就运行时间的计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互评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有机会得到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则认为教师的评价客观、理性而全面,可以更好地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所以更多地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学生的参与度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案例中,火车从苏州到南京的运行时间如何确定,关键在于对到站时间和发车时间的认识,和停车时间是否需要扣除的理解。事实上,这些问题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可以给出正确判断和解释的,如果教师能够把评价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争论中逐渐辨明真相,相信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构建学生自评、互评“证据课堂”的措施

(一)教师转变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评、互评

张世成工作室在构建“证据课堂”的过程中,通过课后会议,开展主题为“为什么要提倡学生自评、互评”的大讨论。经过充分争辩、论证,工作室的研修老师充分认识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学生是教育的目标,他们自主了,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如何,目标是否达成,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加以恰当评价,并且不断地调整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案,进而逐步完善学生的学习进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对教学过程固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然而这对学生而言,毕竟属于外在的“他评”,如果这种外在的评价不能被受评者理解和接受,即使该评价非常正确、非常实用也毫无意义。当“他评”真正得到学生认同时,才能引发学生自我反思,这时,“他评”实质上就转化成了学生内在的自我评价。只有到这个时候,才能促进学生自我调整,“改善学习效果”才会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遭遇的困惑,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审视、自我反省的意识,使学生正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与此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他们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似的思维习惯与方式,因此也更容易出现思想的交锋。学生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容易检验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和评价能力,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表现为基于“证据”的评价能力——“表达观点,陈述理由,通过逻辑推理展开的有条理的思维”。与教师评价相比,学生互评有其独特的优势:往往是站在相近的认知高度来看待问题的,这样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同伴接受;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完善与加深,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提升的机会。因此,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是学习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确保教学活动朝着教学目标高效前行,还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自评、互评

1.通过自评,促使学生反思,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案例三]找出错误,给你加分

一次单元测验之后,教师将批改好的试卷发给学生(没有打分),并告诉学生:如果能够在没有任何帮助的前提下改正错误,并且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做错的那一题便不扣分。待大家自主订正好后,再打分。 学生经过自主订正后,教師再将试卷收上来,发现几乎每一位学生的试卷上都有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改正的错误,并且在相应的错题旁边都有对题目的分析和理解。

由于有了这样的一个自主反思的过程,教师只需要再针对一些典型的问题加以指导,便能顺利地完成对本次测验卷的分析、讲评工作。

一种教育,如果有助于儿童自主、理性人格的形成,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渐渐学会“完全渗透进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直面错误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积累经验,提升认识。

案例中,教师通过“找出错误,给你加分”的方式,组织学生针对各自的错误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每一位学生都竭尽所能地思考自己在相关问题上所出现的错误,并尽可能地捕捉错因。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挽回了失去的分数,自我评价的意识便得到唤醒,也就有了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

2.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互评

[案例四]气球和重物到底会怎样运动

教师在课堂上列举了这样一个例题,并请学生选择。

氢气球下吊一小重物G在空气中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不计空气阻力和风力影响,小重物G恰能沿M方向斜上升,下图中气球和重物G在运动中所处的位置正确的是(

)。

生1:我觉得因为小球沿MN方向运动,风也应该往那个方向吹,所以气球的线也应该沿MN方向。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2:不对。题目中说不计空气阻力和风力影响。

师: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还坚持选C吗?

生1犹豫了一下,表示还是坚持原来的答案。

师:大家都是一样的想法吗?

生3:我觉得不对,物体还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此时重力和绳子的拉力不是平衡力,物体不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为什么这两个力不平衡?

生1:我确实选错了,因为它们没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师:那正确答案是什么?

生1:D。

师:可见,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朝各个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能否从生活中找到相似的例子呢?

生4:站在台阶式自动扶梯上的人沿斜上方做匀速直线运动,他受到的竖直方向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学生的思路应该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但有些时候他们可能会遭遇各种困难,使思维受阻,甚至走进误区。此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自己则在一旁耐心倾听。当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重现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启发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做出更为理性的判断。这样,在渐进式的实践与思考中,问题会逐渐明朗,事物的本质将最终显现。

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表达出来,让大家帮助其找到出错的原因,并探寻问题的真正切人点。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逐步领悟到看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象,需认识其本质的道理。考虑到初中学生认识事物习惯从感性认识出发的思维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例子支持理性思考后的结果,以缓解其认知上的冲突。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心中的困惑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全面的表达时,他们便从课堂中找到了归属感和亲切感。有了教师这个“知音”的陪伴,学生就能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深入思考后也能收获更多。这样的教学过程让我们听到了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高效课堂也悄然而至……

3.让自评、互评镶嵌在学习习惯养成的细节中

[案例五]《弹力》教学片段

每位学生手上有红、绿两张牌,红色牌表示赞美,绿色牌表示需要改进。

发现展示同学背对其他同学时,教师及时邀请小组长评价“他的表达方式”,组长说:“声音很响亮,给出红牌。”“我们的踊跃展示怎么体现?”“应当面向大家。”

展示同学转身与其他同学面对面。教师邀请其他同学给出评价,他们全给出红色牌。

教学中,当发现有的学生不太敢表达展示自己的发现时,教师要适时引导“拉坏了,不要你赔!”,抒缓课堂气氛,于是展示的同学鼓起勇气边拉弹簧边说:“我拉力越大,弹簧形变越大!”为了强调这一点,他用了更大的力、更大更大的力气演示,他的说话声音也越来越大,连说了三遍:“我拉力越大,弹簧形变越大!”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教师机械重复无数遍都无法比拟的,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这个发现的认识。

教师要求给出评价,大家给出的全是赞美!

过了一会,又一次展示。

展示的同学自觉转身,主动面向其他同学,弹簧下面先挂一个小笔袋,再换成大笔袋,发现弹簧的伸长不同。

学生自己归纳出:弹性形变越大,所需的外力越大。

教师追问:这个发现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学生:可以帮助我们测出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与使用”就这样开始了。

让学生自评、互评,是引导一种评价文化的形成。教师致力于建立一种踊跃展示的课堂文化,要学生共同参与,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审视自己,善于表达、善于倾听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在第二次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自觉地面向其他同学,大家自觉地转向正在展示的同学,这就是学生积极参与互评和自评的成果。

“证据课堂”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要在课堂上“提问有依猜想有据,设计有方改进有方,评价有思交流有想”。思维是物理的灵魂,而评价又是一种高阶思维。因此,在构建“证据课堂”的过程中,要确保学生自评、互评的有效性,除了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科学的评价内容,提出明确的评价要求和标准;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表现、自主发展的机会和时间;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增加评价活动的趣味性。这些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耐心倾听与合理引导。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有效开展自评、互评活动的必要保证,这是我们在构建“证据课堂”路上还需要修炼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张世成.深度教研成就深度学习:以“电生磁”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2019( 37):25-27.

[2]张世成,谢地,证据课堂:排解相异构想的精准教学:以“初识家用电器”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9( 91):57-58+62.

[3]张世成.镶嵌评价精准促学:以“欧姆定律”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13):30-32.

[4]张世成,学习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初中物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易志毅)

猜你喜欢
互评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