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的问题及对策

2020-08-10 08:49苏若凡高如
新闻传播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网络舆论表达

苏若凡 高如

【摘要】在公民意识教育日渐加强的社会背景下,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更是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重要渠道。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直接决定着未来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一特殊群体,在必要时候对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为其成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公民意识;网络舆论;表达;大学生

【作者简介】苏若凡,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高如,成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名称:《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与公民意识的培育研究——以陕西高校为例》(项目编号:SGH17H190)。

随着互联網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场域,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载体,网络为大学生进行网络舆论表达提供了重要平台。在当前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拥有较高的言论自由,任何事件一经他们发布或转发,往往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引发全社会关注。在公民意识教育日渐加强的社会背景下,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更是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重要渠道。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直接决定着未来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一特殊群体,在必要时候对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为其成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的现状

大学生群体对公共事务的网络参与呈现出普遍、深入及持续的特征。[1]大学生作为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会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对网络事件进行追踪,发表言论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这个过程就是网络舆论表达的过程。大学生能以积极、豁达的心态和胸怀来看待网络舆论,说明其权利意识得到提高,大部分具有良好的网络媒介使用素养,正确行使自己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调查得知,大学生目前主要通过贴吧、校园BBS、微博、博客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参与舆论表达,可以说是新媒体技术的成熟催生了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的发展。多数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舆论表达时,更倾向于政治、经济方面的话题,说明大学生目前的公民意识现状良好,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关心国家大事。

据调查得知,超过七成大学生都遭遇过网络谣言欺骗。一方面原因是大学生慎独意识的缺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在网络舆论法律方面尚未完善,使其尚未能够意识到网络谣言带来的社会危害,以及会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因此大学生在网络舆论表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把握好讲话的分寸,避免因主观原因造成对网络社会秩序的破坏。

网络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言论空间,任何个人无论何种社会背景都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自由地发表言论,也可以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网络舆论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2]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不仅有助于增加大学生对社会时政热点的关注度,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习惯,更是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重要渠道。但由于大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尚未完善,极容易受到网络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因此,当网络舆情发生时,社会各界应联合起来,及时整治网上存在的不正之风,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对有争议的社会重大问题的疑惑,从而避免网络过激言论的产生和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舆论表达过程中,公民意识不够,固执己见往往容易感情用事,用负面情绪支配网络行为,产生非理性的言论表达。受“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舆论表达时,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也导致了网络舆论不真实情况的发生。高校理应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工作,为其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氛围。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方面开设课程的力度不大,校园网络平台的监管机制也不够健全,致使不能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最新动态,了解大学生的需要。此外,在网络舆情发生时,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造成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舆论表达时的非理性行为。

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往往不够全面和科学,在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和冲击下,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进行错误的言论表达,加剧网络舆情的滋生和蔓延。大学生群体往往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的对象,很容易就受到他们的蛊惑,发出危害社会的错误舆论表达,做出一些过激的非理性行为。目前我国在网络舆论的立法方面还不够完善,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舆论表达的同时,不能明确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的界限,致使其行为常常处于法律的边界。针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我们一定要科学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以及时做出预防引导的对策。

三、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存在的问题

(一)情绪的非理智性

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表达是指大学生使用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诽谤等手段玷污网络空间。在网络中,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对一些网络事件表现出情绪激动、不理智的行为。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的时期,自身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相对欠缺,习惯性从已有的认知区出发分析问题,因而在网络舆论表达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极端的言论和行为,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二)行为的不规范性

近年来各种网络舆论事件层出不穷,从大学生对这些舆论事件的评论和转载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普遍较强,但其行为不具有规范性。当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舆论表达时一旦遭遇网络暴力的攻击,往往会采取不当的做法,既未维护好自己的权利,同时还干扰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三)表达的虚假性

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大学生进行舆论表达可能是出于好奇心理、正义心理,也有可能是加入了某个组织在进行集体炒作,为了博取群众的眼球。在这种背景下,就会导致网络谣言的滋生,网络匿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实行大学生网络舆论监督,加速现代化民主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就会丧失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触碰到法律的边界。

四、提升公民意识是大学生网络舆论理性表达培育的重要路径

(一)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高校作为大学生最基本的活动场所,应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大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知,确保大学生对网络舆论有着清醒的认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工作,教导大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时,能够做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独立判断信息的使用价值,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接收和传播。

(二)建立舆情应对机制,疏导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网络舆论的爆发具有慢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有必要肩负起社会舆论积极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建立高校舆情领导机构,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及时疏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清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大学生能夠合理使用网络“话筒”,从而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三)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保障大学生的合法使用

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让大学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法制教育就属于素质教育的一种。[3]目前凭借高校的力量很难完全实现对大学生的正确舆论引导,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采取实名制上网、网络身份制度等防范措施,利用他律指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帮助大学生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实现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四)传播主流舆论信息,引导大学生的理性表达

媒体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对网络事件的判断,在推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方面,媒体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网络媒体应该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传播主流舆论信息。加大对社会美德的宣传教育,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力度,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舆论表达过程中能够规范表达、理性表达。

目前网络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各种社交平台拓宽了大学生参政问政的渠道,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情况。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往往有着较强的关注意识和得到他人认可、展示自己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网络舆论的主体。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表达,对网络舆论的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监管和引导尤为重要,只有结合大学生自身、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力量,才能实现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规范表达,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赵玎,陈贵梧,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现实审视与思考——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电子政务,2013(3).

[2]张玉萍.网络舆论中公民意识的缺失及对策[J].学术交流,2008(8).

[3]顾训明,管璇璇,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探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4).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网络舆论表达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