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探析

2020-08-10 09:25李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大学生

李茜

摘 要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面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阵地,主动、积极、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自信 文化认知 文化认同 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人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肯定、敬畏和信念的心理与思想品质,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的自觉践行。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忽视了自己的文化、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就等于丢掉了文化这个灵魂。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需要不断创造文化精品,全面提升文化生产力、提升大学生文化欣赏力,需要不断将文化自信深植于学生内心,深入发掘当代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自信的时代符号,积蓄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将文化自信外化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力量。

1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1.1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大任的需要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时代新人的培育必须从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中孕育情感,树立信仰,寻找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大量建设与发展中国的历史智慧,而且也是华夏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將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使其内生起对民族、对国家的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

1.2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固本铸魂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意识形态是核心的文化力量,大学生能否树立文化自信,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建设同意识形态阵地巩固密切相关,现代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力量,在价值观念整合与思想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领域失去自己的主导权,就必将导致意识形态阵地的失控。因此,唯有率先树立文化自信,方可确保意识形态固本铸魂。

2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路径

2.1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渊源流长,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代表的三大文化, 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只有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认知与涵养水平,引导他们正确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筑牢文化自信之基。第一,高校应当向大学生传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到这是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文化特质。第二,引导大学生深刻认知中国革命文化。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造的红色文化成果。第三,引导大学生全面认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种文化形态中,处于指导地位,指引着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向,推动国家和民族繁荣兴盛的强大精神力量。

2.2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建立在文化认知和文化情感的基础之上的。前两个阶段可以说决定了文化认同的程度。新时代,只有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做到真正的在思想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牢固树立文化自信。首先,要以“三大文化”增进国家、民族文化认同。三种文化形态都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识,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基,革命文化是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支撑,只有结合三种文化形态形成的客观历史现实,对其内容、主流 思想、时代精神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才能增进大学生对于国家、民族、政党的文化认同。第二,在中西文化交融交锋中求同存异。高校文化自信教育要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

2.3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实践

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是的核心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此,要积极搭建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实践格局,在立足主阵地的同时,广开渠道,不断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效果。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固本强基。高校培育与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这个主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把思政课程课堂与课程思政课堂、实践教育课堂相贯通,把文化自信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第二,广开渠道,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搭建平台。培育与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还需要广开渠道、丰富载体、整合资源,形成协同发力的良性局面。第三,加大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牢牢把握网络文化话语权和掌控权,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助推增效。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项目:“心理资本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AFSZ19001;云南师范大学社科项目:“铸牢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合和”文化的时代价值”,XJ2019122429。

参考文献

[1] 刘淑慧.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9(03).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