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2020-08-10 04:19乔彩凤郭晓金满庆孔曼丽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3期
关键词:口令习惯科学

乔彩凤 郭晓 金满庆 孔曼丽

习惯是在长期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是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持学习的动力,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叶圣陶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习惯是在课堂环境中学生自动、自主的学习行为,包括观察习惯、实验操作习惯、实验求证习惯、表达交流习惯、收集资料习惯、材料准备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反思习惯等。有些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无意识、多次重复的结果,有些是通过有意识地反复实践而形成的。

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每一个学习习惯都是一种科学能力的体现。低年级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在课堂上容易走神,喜欢到处走动,如果没有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课堂学习往往会变得无序、低效。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地逐步培养,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帮助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强化口令训练,培养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训练乃至持久的强化。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习惯培养最主要的方法是训练。训练要反复、严格,还要贴近生活,具体而有实效。通过朗朗上口的小口令,在一问一答中通过反复练习和落实,能够培养学生的各项基本习惯。在课堂教学的不同时间,运用这种强化训练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比如,上课铃声一响,引导学生齐声诵读:“铃声一响,快进课堂,腰板挺直,眼看前方。学习用具,摆在桌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生在一遍遍反复倾听和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并操作着口令里要求的动作,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按照口令的要求,形成良好的习惯。

不正确的坐姿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发育,也不利于他们倾听和集中注意力。低年级学生大多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坐立姿势,可以引导学生用一问一答、朗朗上口的小口令,纠正他们的坐姿。例如:

师:一二三。

生:请安静。

师:三二一。

生:请坐好。

师:小手——

生:桌上放。

师:小脚——

生:踏地上。

师:眼睛——

生:看老师。

师:耳朵——

生:认真听。

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记录,记录需要用到铅笔。教师在课堂上要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握笔、写字姿势。当学生拿起笔时,教师可以用小口令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进行书写。例如:胸离桌边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科学实验时,学生一旦活动起来,就不容易停下来。实验前可以事先规定活动时间,用小口令使学生形成实验时间观念。例如:

师:学具回家。

生:下次实验再用它。

师:时间到。

生:快坐好。

师:谁的眼睛看老师?

生:我的眼睛看老师。

师:谁的耳朵认真听?

生:我的耳朵认真听。

在小组实验分工中,可以用小口令强化学生的行为。例如:做实验,很重要,不同分工要记牢;记住自己干什么,团结合作才会好。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用小口令:做实验,别着急,一步一步按顺序;慢慢做,不出声,做完实验坐整齐。

在实验后的汇报环节,可以用小口令:同学汇报要倾听,闭紧嘴巴不出声,手不动,脚不动,现在我要认真听。这样的口令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倾听习惯。

行为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这就是“21天效应”。在轻松的氛围中,朗朗上口的小口令可以在一个或多个21天中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课的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耐心指导,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范语言表达,培养交流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流畅、清晰的交流表达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够得到更好的训练。在小学低年级,要加强语言交流的训练,規范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习惯。

交流训练可以从课前互相问好开始。在一年级,就要重视课前师生的相互问候,这是学生养成良好交流习惯的开端。学生问候时,要尽量做到:精神要饱满,面带微笑,目视老师,声音洪亮,干脆有力,不拉长声;起立要迅速整齐,要站直,手放两侧不乱动;问候过程中尽量不使桌椅发出噪声;要注意礼貌用语,例如:对老师要用“您”,同学之间要用“请”“谢谢”“不用谢”“请问”“谢谢你的提醒”等。

个人发言时,要起立,在椅子旁站直、站好。面向老师或全班大多数同学,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地表达观点,说话要完整。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逐步做到表达清晰、科学有条理。低年级学生有时语言表达不清,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听他们说完,要充分保护他们主动发言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不同课堂情境中表达个人的观点,教给他们一些较为规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他们尽量用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

个人发言时,可以用“我的想法是……”“我的发言完毕”等语言。和他人交流时,可以用这些表达范式: “请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谁想和我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某某同学看法不全面,我想给他补充。”“我说完了,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吗?有没有补充的?”

评价别人的发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态度诚恳,先说一说别人的优点是什么,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提出自己的建议,不讲伤害对方的话语。学生质疑时可以这样说:“请问为什么……”“请问李老师……”“请问同学……我有一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汇报时可以说:“我们组的观点是……”“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大家和我们交流。”“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和我们交流。”“你们小组的发言非常精彩,我知道了。”

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学习一些科学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是科学概念,有的是实验器材的名称。在交流实验结论时,要鼓励学生用科学词汇进行表达。如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溶解,把食盐放入水里,学生会说盐被水溶化掉了。当学生学习了“溶解”这个科学词汇后,就要告诉学生用“溶解”来描述相关现象。学生的一些口语不符合科学表述,也要及时纠正,如学生常常说“吸铁石”,课堂上要规范为“磁铁”,金属“发亮”应称作“有光泽”。

动手动脑结合,培养思维习惯

低年级学生往往乐于动手活动,但不善于动脑。在活动前,他们面对各种实验器材往往急于操作,这种不好的习惯常常导致他们的科学探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浪费了大量时间。因此,学生养成动手活动前先动脑的习惯对于他们的科学学习非常重要。例如,在对物质的溶解、磁铁等内容的探究中,学生实验前先猜测,带着自己的猜测有目的地观察,这样就会使实验更加顺利。又如,设计与制作小笔筒、制作小船、制作指南针等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科学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在动手制作前先动脑设计,避免盲目动手制作,避免出现制作的产品和设计脱节的现象。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还要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把一些抽象事物转化成直观、具体的现象,帮助他们思考。例如《物质的溶解》一课中,学生很难理解“溶解”这个抽象概念,需要将概念具体化,通过具体的观察,结合一些学生比较好理解的语言或图画进行说明。观察溶解现象时,要让学生明确需要观察什么——颗粒的变化情况、颗粒去哪里了。对于“溶解”这个科学词汇可以这样解释:“溶”可以理解为在水中化开,而“解”就是由大的、我们看得到的颗粒分解为我们看不到的微小颗粒。这样的解释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更容易理解。又如,低年级技术与工程領域的设计活动,让学生进行设计比较困难,可以结合他们的思维特点,让他们根据具体的物品和材料来设计。这样,他们的设计就更具有针对性、可行性。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实验结论需要证据的支持,而不是靠主观的想象得出。获取科学证据,用事实说话,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特征。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让这种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如《磁铁》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求证思维,我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磁铁、衣架、磁铁性质实验盒、铝制的吊篮、曲别针等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设计实验,在获取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在猜想阶段,有的学生对一些物品是否能够被磁铁吸引质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他们通过反复实验,利用大量的实验证据进行证实或证伪。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实验结论有时和预期不一致,这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反思。如《物质的溶解》一课中,放进水中的酸梅晶由于受潮,有些颗粒较大,学生将酸梅晶放入水中搅拌后,发现杯底仍然有一些颗粒,导致他们的实验结论出现了分歧。实验结束后,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反思。通过反思学生发现,如果搅拌的时间再长一点,颗粒就会消失,由此说明受潮的酸梅晶也是可以溶解的。由此类推,学生会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搅拌的时间再长一点,面粉颗粒是否也会溶解呢?于是,他们的科学探究不断深入。通过实验后的反思,学生往往有新的发现,并从中受益。

通过不断反思,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和严谨,能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逐渐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勤于总结的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有效利用评价,培养合作习惯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相辅相成。评价既对教学的效果进行监测,又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科学课上常见的组织形式之一,运用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性评价,能够促使他们了解自身的缺陷及不足,从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积极改变自己,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了方便学生交流和操作,可以让前后左右4位同学组成一组。在活动中,小组成员要进行合理分工,一段时间后组内角色互换,这样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让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可以对优胜组颁发奖章进行奖励,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在相互竞争中,学生会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逐步强化团队意识,养成合作习惯。

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述培养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策略,不是要把培养学生模式化,更不是让他们的思维僵化和固化。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通过强化训练,消除那些影响学习的不良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在科学思维习惯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不断反思的好习惯。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持之以恒地培养。教师要特别重视从低年级开始,通过不断强化、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学习习惯是合理的,为高年级乃至终身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北京市密云区南菜园小学

北京市密云区第七小学

北京市密云区果园小学

北京市密云区第六小学(101500)

猜你喜欢
口令习惯科学
习惯
上课好习惯
高矮胖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口 令
好习惯
好玩的“反口令”游戏
科学拔牙
健身气功·八段锦教学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