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护人员的皮肤损伤和皮肤病调查

2020-08-12 05:38吴卫志张雪青王伟伟杨宝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压痕皮肤病受访者

吴卫志 张雪青 王伟伟 杨宝琦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济南,2500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新发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有一定的死亡率等临床特征[1]。N95口罩、护目镜、防护服、乳胶手套等是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必备的防护用品[2,3]。在防护用品使用过程中,由于压迫、不透气等原因,会对皮肤造成损害或导致皮肤病的产生。为了解援鄂抗击新冠肺炎一线医护人员的皮肤损伤和皮肤病发生率,我们对山东省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进行了调查,以便提出干预措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与本次调查的人员为2020年2~3月参与湖北省新冠肺炎救治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全部来自于山东省援鄂医疗队。所有人员自愿参与本次调查,调查前获得知情同意。

1.2 方法 利用问卷网(www.wenjuan.com)网站制作调查问卷,通过微信发放二维码在线填写。内容包括:(1)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岗位、职称等;(2)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援鄂期间发生的皮肤症状和皮肤病等,填写过程中调查者对受访者不能确定的内容进行指导。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问卷发到314名援鄂一线医护人员微信群中,共155名医护人员完成调查,回答率49.36%。其中医生52名(33.55%),护士103名(66.45%);男64名(41.29%),女91名(58.71%),年龄24~53岁,平均(35.32±5.99)岁。援鄂期间每天洗手小于5次的有3名(1.94%),6~10次12名(7.74%),大于10次的140名(90.32%)。使用护肤品的频率:基本不用或偶尔使用48名(30.97%),每天1次37名(23.87%),每天2次的62名(40.00%),每天使用3次以及以上者8名(5.16%)。

2.2 皮肤症状 受访者的皮肤症状见表1。压痕、皮肤干燥、多汗是最常见的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8.39%、63.23%、50.97%。皮肤灼热感最少,有18名(11.61%)出现此症状。发生压疮19名,发生率为12.26%,均为I期压疮。

表1 受访者的皮肤症状

2.3 皮肤压痕和压疮发生部位 压痕是最常见的皮肤症状,压痕和压疮的发生部位依次为鼻梁、面颊、额、手腕、耳廓,见表2。多数压痕12 h内可以消退(128名,93.43%)。

表2 受访者压痕和压疮的发生部位

2.4 皮肤病发生情况 受访者中最常见的皮肤病为湿疹(24.52%)、痤疮(21.94%)和毛囊炎(21.29%)。最少的是斑秃(0.65%),见表3。

表3 受访者皮肤病发生率

3 讨论

在抗击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过程中,一线医护人员由于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品、频繁手卫生以及接触消毒剂,会导致各种皮肤损伤。本调查显示压痕、皮肤干燥和多汗是援鄂医护人员最常见的皮肤症状。本次调查的医护人员中88.39%出现了压痕,受压部位以鼻梁最常见,其次是面颊、额、手腕和耳廓,N95口罩、护目镜和乳胶手套是引起上述皮损的主要原因。皮肤干燥发生率为63.23%,这与医护人员每日多次手卫生和洗澡有关,部分医疗队员甚至发生了皮肤皲裂。调查显示,援鄂期间每天洗手大于10次的医护人员占90.32%,而相当多的医护人员使用润肤剂不足,基本不用或偶尔使用护肤品的有30.97%,这是引起皮肤干燥的主要原因。多汗与工作时所穿的防护服不透气有关。出汗潮湿更容易导致皮肤浸渍和毛囊炎的发生。皮肤病中最常见的是湿疹、痤疮和毛囊炎,频繁洗手、润肤剂使用不足是湿疹发生的主要原因。参与本次调查医护人员痤疮的患病率为21.94%,远高于中国人群横断面调查统计的8.07%的患病率[4],这可能与使用口罩、精神压力大和作息不规律有关。频繁洗手和洗澡可以破坏皮肤屏障,引起感染性皮肤病的发生,包括毛囊炎、足癣和单纯疱疹。值得注意的是1名医护人员发生了斑秃。除了皮肤损伤,援鄂期间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重视。郭忠伟等[5]对130名抗新冠肺炎一线救援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显示,36.9%存在焦虑抑郁症状,而焦虑和抑郁可以导致斑秃等与精神因素相关的皮肤病发生。

国内学者也有类似的研究,Lin等[6]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376名武汉以及周边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74.5%有皮肤损伤,显著高于正常工作条件下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率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流行期间的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发生率。最常见的皮肤症状为干燥和鳞屑,其次为丘疹或红斑。手、面颊、鼻梁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大部分医护人员每天洗手大于10次,仅22.1%在洗手后使用护手霜,这是皮肤干燥为主要症状的重要原因。Lan等[7]调查显示97.0%的一线医护人员发生了皮肤损伤,最常见的皮肤损伤发生于鼻梁、双手、面颊和前额。最常见的皮肤症状为干燥、脱屑,每次使用N95口罩、护目镜6 h以上者更容易发生皮肤损伤,但是防护面罩延长时间并未增加前额的皮肤损伤。每日手卫生大于10次者,更容易出现手部皮肤损伤。这些研究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均显示防护用品和频繁手卫生可导致皮肤损伤和皮肤病的发生。针对上述皮肤问题,国内皮肤病领域的专家学者制订了多个穿戴医用防护装备所致皮肤问题及疾病的治疗共识、护理策略等[8-10],对于保护一线医护人员的皮肤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缩短工作时间、使用润肤剂、受压部位使用医用敷料等措施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皮肤损伤发生后要请皮肤科医生会诊,及时治疗,以免皮肤破溃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本调查有一定的局限性:(1)本研究仅以援鄂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不包括发热门诊等部门的医护人员;(2)本调查没有比较皮肤损伤、皮肤病与工作时间等因素的关系;(3)个别受访者对于皮肤病的判断可能不准确。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奋战在防疫一线的援鄂医护工作者,由于需要长时间的穿戴各种防护用具和手卫生,在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情况下进行高强度的医疗救治工作,可能产生各种皮肤损伤和皮肤病。因此对于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应预先进行皮肤护理相关知识培训,保护皮肤屏障,减少皮肤压迫,对可能造成的皮肤问题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减少此类事件对医护人员的健康影响。

猜你喜欢
压痕皮肤病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牙科氧化锆陶瓷压痕尺寸效应模型评价*
准静态纳米压痕的理论基础与数据分析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运用中药对药治疗皮肤病瘙痒症状浅析
便携式里氏硬度计相邻压痕的影响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