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指趾纤维瘤病一例

2020-08-12 05:56赵曼丽郑惠文郭小璇黄春兰李云玲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母细胞肿物结节

李 薇 赵曼丽 郑惠文 李 寅 郭小璇 黄春兰 周 沙 李云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杭州,310000

婴儿指趾纤维瘤病(infantile digital fibromatosis,IDF)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婴儿和儿童的肿瘤,以成纤维细胞增生为特征。我院诊断一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儿,男,3个月。因“左手无名指指端伸侧肿物1个月”就诊。1个月前,患儿家长发现左手无名指无明显诱因出现一个红色结节,约绿豆大,表面光滑,无肿胀、触痛、关节活动障碍及畸形,就诊于我院门诊,考虑“丘疹性荨麻疹”,给予艾洛松外涂一周,皮损未消退,外科就诊,行左手X线检查示“左手第4指中远节指骨略增粗,远节指骨骨质密度欠均匀,周围软组织增厚”,建议随访。随后皮损进一步增大,无肿胀、触痛、关节活动障碍及畸形,再次就诊我科,考虑婴儿指趾纤维瘤病,建议皮肤活检。患儿一般情况好,大小便、睡眠、饮食佳,无明显消瘦。患儿既往体健,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出生时健康,母亲孕期健康。父母体健。无家族史及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患儿一般情况好,生长发育未见异常,心、肺、腹未见异常,全身淋巴结未见肿大。皮肤科检查:左手无名指侧伸侧指端可见约1.0 cm×0.5 cm淡红色结节,表面光滑,无破溃,触之质硬,无压痛,活动性差。指无变性,无功能障碍(图1)。

组织病理示:表皮基本无特殊,病变位于真皮内,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细胞之间为致密的胶原纤维。核分裂象少见。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的胞质内可见小圆形包涵体(图2)。

图1 左手无名指伸侧指端可见约1.0 cm×0.5 cm淡红色结节,表面光滑,无破溃,触之质硬,无压痛,活动性差 图2 2a:肿瘤位于真皮层,细胞呈长梭形,弥漫分布(HE,×100);2b:肿瘤细胞呈长梭形,胞浆嗜酸性,胞浆内见小圆形包涵体(HE,×400)

诊断:(左手环指)包涵体性纤维瘤病(指趾纤维瘤病)。治疗:因本病数年内有可能自然消退,且手术复发率高,故建议定期观察,必要时行肿物切除,目前仍在随访中。

讨论婴儿指趾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婴儿指趾的纤维肿瘤,也称为包涵体性纤维瘤病(inclusion body fibromatosis,IBF),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也有报道发生于52岁[1],无明显性别差异,1/3的患儿出生即有,常见于婴儿指趾末端指节或中指节伸侧或侧缘,以第三、四、五指多见,拇指趾极少发生,皮疹单发或者多发,无明显自觉症状,呈红色或肤色光滑结节,可引起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2]。目前没有发现相关的综合征或者单基因异常与IDF发病机制相关,一些作者提出了与指趾皮肤发育不良有关的观点,但迄今尚未证实[3]。IDF患者病变表面皮肤仅有轻微角化过度改变,真皮内纺锤形肌成纤维细胞增生,并与细胞外胶原交错排列。整个病变内排列着数目不一的嗜酸性包涵体,Masson染色后,包涵体呈红色,外观与红细胞相似。超微结构上,包涵体大小不同,结构上由纤维和颗粒物质组成,也被认为由浓缩的胞质肌动蛋白构成。免疫组化显示,病变组织不同程度地表达结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以及抗钙调蛋白[4]。IDF很少发生于成年人及指趾以外,故常需要和婴儿肌纤维瘤病(分浅表型和泛发型)、婴儿脂肪纤维瘤病、掌跖纤维瘤病、幼年性腱膜纤维瘤、厚皮指症、末梢骨发育不良和色素缺陷等相鉴别。婴儿肌纤维瘤病好发于躯干和四肢,浅表型仅发生于皮肤、皮下组织、骨骼肌和骨骼,泛发型有内脏损害。病理显示真皮或者皮下组织有境界清楚的长梭形细胞,形似成纤维细胞或平滑肌细胞,或者两者之中间型。婴儿脂肪纤维瘤病主要由脂肪组成,在纤维间隔有梭形细胞,通常在纤维母细胞和脂肪细胞之间有小的单一细胞。掌跖纤维瘤病是一种掌部腱膜遗传性纤维瘤性过度增生,表现为掌跖腱膜上孤立的结节,纤维化后明显限制手指或足趾伸直,病理示增厚的掌部腱膜中含有许多纤维组织及成纤维细胞结节。幼年性腱膜纤维瘤,又称钙化性腱膜纤维瘤,是一种以钙化为特征的侵袭性肿瘤,与非侵入性的IDF截然相反。幼年性腱膜纤维瘤的病变在手掌或足底最为常见,其病变表面的皮肤是非黏附性,而IDF病变仅限于手指,并且表面的皮肤通常是黏附性的。厚皮指症经常由摩擦或机械损伤引起,通常是年轻的成年男性,近侧指间关节的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根据病史可与IDF鉴别。末梢骨发育不良和色素缺陷是X连锁显性遗传,女性多见,病变常见于手指、脸部和头皮上[5]。

目前对于IDF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有报道IDF本身具有自愈倾向,建议保守治疗[6]。但也有学者认为组织病理上确诊或肿瘤位于指趾关节处,皮损较小时,应尽早手术或者电离子彻底去除组织为宜[7]。国内有报道手术切除时术中发现肿物部分侵入肌腱、关节囊[8]。Campbell等[9]采用显微外科手术(MMS)治疗大型IDF病变(约4 cm)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他们认为肿块完全切除非常必要并且术中可以做到IDF病变与正常组织区分开来,作为最精确的肿瘤切除方法,MMS有助于确认肿瘤边缘,减少再生的机会,减少疤痕或毁容的可能性。Oh等[10]报道重复局部皮损内注射氟尿嘧啶后肿物完全消退,后续随访两年无复发迹象。Taylor等[11]试用局部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反而可加快肿物生长。而Holmes等[12]进行的另一项前瞻性和对比研究表明,病灶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可作为婴儿期所有症状性指趾纤维瘤的治疗方法,并建议它应该取代手术作为IDF的一线治疗。对于无症状的结节,观察自发消退情况,如果结节变大,可以用化疗药物或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结构或功能受损的病例,应保留手术治疗,以尽量减少创伤和相关的复发风险。基于此,Eypper等[13]提出一种IDF的诊断治疗程序(图3),当在患儿中发现临床上与IDF一致的结节性病变时,应考虑手术治疗与观察的风险和益处。到目前为止,在大型研究中没有探索过注射治疗方法,因此手术仍然是最常见的症状性病变治疗方法。然而,对于有相对大尺寸肿瘤(大于2 cm×2 cm)的有症状患者,能耐受时应考虑使用病灶内曲安奈德或5-氟尿嘧啶进行先发性治疗[14]。鉴于自发消退的报道,无症状的IDF可以常规随访保守治疗。

总之,IDF作为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因其有一定的自发消退倾向,因此准确的诊断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手术[15]。同时,对于此病的病因及发生机制仍然缺乏足够的生理学研究[16]。针对此病虽然医生们一直在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尚无特定的规范治疗方法,现有的治疗方法也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17]。关于IDF的病理生理及治疗,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图3 IDF的诊治流程图

猜你喜欢
母细胞肿物结节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乳腺结节状病变的MRI诊断
肺结节,不纠结
发现肺结节需要做PET/CT吗?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的高频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