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中见远,浅而有致

2020-08-13 06:51杨永英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
关键词:孟浩然艺术风格自然

杨永英

摘    要: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在唐代众多诗人中间,其诗歌风格独树一帜。无论题材、意境、语言还是构思、抒情,孟浩然的诗歌都流露出一种淡中见远、浅而有致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与他的人品、性格、生活环境乃至其他诗人的影响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关键词: 孟浩然    艺术风格    平淡    自然

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唯一一个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闲居中度过,因此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风光及流连其间的情趣,与王维一起开创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但是,一些人认为孟诗无论哪一方面都不及王诗,或有失偏颇。诚然,在思想内容和题材的广度上,孟诗不及王诗,但在诗歌的艺术风格上,两人各具千秋。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甚至有这样的评论:“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诗却专心古淡,而修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由此观之,则孟为尤胜。”可见,孟诗的艺术风格自有过人之处,不可忽视。

一、清幽淡远的诗风

古人云:“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主要风格恰恰就是平淡。它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1],就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最好写照。闻一多先生评论他的诗时认为“淡到令你怀疑到底有诗没有”[2],说明孟浩然的艺术造诣是非常深厚的。

无论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营造还是语言的运用、抒情的方式等,孟浩然的诗歌都流露出一种淡中见远、浅而有致的藝术风格。

(一)清幽的题材营造旷远的意境

孟诗题材大部分侧重于村居的高雅行径和闲情逸致,诸如高士的孤怀,隐居的幽寂,登临的雅兴,漫游的乐趣等,这类题材本身就带有一种隐逸者才具有的淡泊、闲逸、静默、超尘脱俗的韵味,经过诗人的妙笔点染,创造出来的意境更显幽雅、旷远。

首先,诗人选取的自然景物,绝大多数是清幽淡雅的,“清秋”“清露”“幽山”“幽林”之类的词语,反复出现在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那些与诗人的“雅”致格格不入的绚烂多姿、浓妆艳抹的所谓“俗”的景物要走入诗人的笔下是万万不可能的。纵观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确实很难找得出这一类景物。诗人总是用淡淡的笔墨描绘那些清幽淡雅的景物,极少设色敷彩,就像水墨画一般,虽只有淡淡的粗粗疏疏的几笔,却是景致全出,风神潇洒,韵味无穷。人们常常称赞王维“诗中有画”,却很少想到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亦具有“诗中有画”这个特点。如《题义公禅房》一诗,就山水诗这个角度看,作者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画出了一幅诗意浓厚的山林晚睛图:空林一屋,远峰近壑,晚霞披洒,空翠迷蒙,自然幽雅,风光闲适,别有一番意境。又如《夏日南亭怀辛大》,诗人选择了“山光”“池月”“河风”“香气”“竹露”“清响”这些清幽淡雅的自然景物,构成了一幅朦胧清雅的画面,使人越看越觉得其味无穷。再如《宿建德江》,选择了旷野、清江、孤月等自然景物,清淡逼人。这些清幽淡雅的景物几乎在孟浩然的每一首山水田园诗中都可以找到。

其次,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选取的社会景物也是淡淡然的,很少描写热闹的社会生活,也很少描写人物,就算描写人物也不喧嚣,就像一潭清水,平静异常,看不见一丝涟漪,且他笔下的人物,多是些风神散朗、骨格清奇的隐者形象。如《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弊庐在郭外,素业惟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城市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出谷未停午,至家至夕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这些诗歌都是描写寂静的社会环境,叙述恬淡的田园生活,使读者感到清新怡然。再看他笔下的人物:《采樵作》中“山风拂罗衣”的采樵者,《夜归鹿门歌》中独来独去的“幽人”,《听郑五愔弹琴》中“清风坐竹林”的弹琴者……显然都是些隐士形象,隐士的生活当然不会是热闹喧哗,而是清幽淡泊、怡然自得、远离尘世俗事的。

除选的题材本身清幽淡雅外,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还常常以主人公的行动和心境衬托周围环境的清幽淡雅。《万山潭作》中的“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寥寥两句诗,便可见主人公垂钓处的清幽和清闲;《武陵泛舟》中的“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主人公的行为心境衬托出环境的一片清虚,使人读了心如静水,忘却喧嚣的外界。由此可见,孟诗的平淡自有它的魅力。

平淡的题材构思出平淡的意境。在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王国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和山水花鸟的生机。当然,意境的平淡并非淡如白开水,一点味道也没有。这里所说的“淡”,包含淡远、淡泊等的意思。前人评论孟浩然的诗歌有“气象清远,心宗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之说。确实,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往往在平淡无奇的事物中透露出幽深、清远的境界,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来使人觉得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诗人往往将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美的感受与对“真意”禅趣的体悟融为一体,形之于笔墨,使笔下的形象具有了多层次多侧面的美,读者可以从中观赏到形神兼备的自然景物,而且可以见出作者超然飘逸、旷达淡泊的人格、襟怀,乃至体味深远而微妙的哲理。这些就是“淡”中包含的“远”。不妨看看下面两首诗: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作者以平淡的语气描绘出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平淡无奇的自然景色,平淡无奇的农家人,构造出恬淡、闲适的意境。这里,没有一般农家生活那种忙忙碌碌和闹哄哄的情景,有的只是隐士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情趣。作者以淡淡的诗笔画出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画面,令人向往不已,真可谓淡而有味、浅而有致。

《秋登万山寄张五》,写清秋薄雾景色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在这首诗中并没有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也没有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而是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却创造出高远幽清的意境:“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既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真正“语淡而味终不薄”[3],又如皮日休所说的:“遇景入咏,不拘奇扶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4]

此外,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在意境上的“淡”还表现出一种迥无人迹的空无,令人觉得奇异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诗人悠然超脱的淡泊情趣。《采樵作》写到山林野径的景物:崩桥、卧栏、险路、垂藤,给人一种深邃不可测、阴森森的奇异感觉,然而在这迥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隐者悠悠闲闲地出现:“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更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透过这种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与世隔绝的隐逸生活的向往。《遇融上人兰若》也是写的一片清虚空寂,隐隐体现出诗人清旷、禅寂的情趣,诗人虽淡淡道来,但足见其中所含的幽远之意。《晚泊浔阳望庐山》也是如此。

(二)朴实的语言写出别样的情趣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平淡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语言平易、构思自然。语言平易就是语言文字淡如说话,脱口而出,似道家常,毫无修饰雕琢的痕迹,通俗易懂;构思自然就是直接描写所见之景、所经之事,抒发所感之情、所思之理,不转弯抹角。刘辰翁的点评“浩然诗高处,不刻画,只似乘兴”,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特点。的确,孟浩然的诗清新质朴,几乎不用铺张渲染的修饰,似信手拈来。“林花扫更落花流水,径草踏还生”(《晚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秋登万山寄张五》),“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兰亭怀辛大》),“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诸如此类的写山水景物的佳句,或写动,或写静,或即景生情,或对物寓意,绘声绘色,处处逼真,而皆出之自然,绝无一星半点的修饰,语言朴素平实,无生僻堆砌之词语,读来却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达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5]的妙境。

至于孟浩然描写的田园之景及田园生活的情趣,更是他真性的自然流露,文字、构思虽然极其朴实无华,境界却是令人神往。那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过故人庄》,方回《瀛奔奎律髓》说它“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冒春荣《葚原说诗》说它是“不事工巧极其自然者”,都是颇中肯的评价。这首诗用平淡而自然的语言写出来,就像与人闲话家常一般亲切感人,富于泥土气息,使人仿佛感受到古朴的农村生活和浑厚的民间情谊,意境又是那么美,令人想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写农耕生活,朴素而自然。《东坡遇雨率尔贻谢南池》也是写平静自然的田园生活。他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小诗《春晓》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却是感触颇深,韵味无穷,使人从中领会到大自然的真趣和神髓,在语言上却没有高深玄妙之处,构思上也没有转弯抹角之嫌,只采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刘辰翁认为它“风流闲美,正在不多”。

(三)淡淡的抒情透出无穷的韵味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平淡风格表现在诗歌的抒情中。他的诗歌很多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但他所抒发的情感不是奔放、激昂的而是平静淡然的,看来很有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味道。孟诗常借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抒发感情,极少用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所以有人说他的诗歌是冷的。其实并非如此,由于孟浩然一生情寄山水,情慕隐逸,情感在自然山水中融合而淡化了,但不能说他的诗歌没有情感,相反,孟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真挚和丰富的,只不过不像一般诗人那样激烈,而用淡淡的语气表现出来罢了。如《秋登万山寄张五》,描写清秋登高远眺的景色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作者用淡淡的语句描写清淡优美的景色,表现了淡淡的哀愁,抒发了淡淡的逸兴——“愁因薄雾起,兴是清秋发”,思念友人的真挚之情隐含在平淡的、似是不经意的语言中——“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春中喜王九相寻》写明媚的春日,朋友来访,相邀共醉,当筵听歌的情景,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妙在以景入情,不露痕迹,暗露惜春心情。像这类诗占孟詩的很大部分,《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夏日兰亭怀辛大》……可见,孟浩然的诗歌表达情感有独特的方式: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融合在一起,却韵味无穷。比任何一种强烈的表达情感的方式都要强得多。

以上谈的是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当然,成熟的作家,风格都不可能是单一的,总是多样的,孟浩然也不例外。他毕竟生活在盛唐,不可能完全与外界气息隔绝,因此,他有一些诗歌依稀可见盛唐之气,那就是“雄浑壮逸”,即视野开阔,气势雄伟。《临洞庭》开头四句即气度不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视野所及是那么开阔,写洞庭湖水波涛汹涌之势,非常雄伟壮观。刘辰翁说这首诗“浑浑称题,而气慨横绝”。《彭蠡湖中望庐山》写出了庐山的巍峨高峻和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可是,这类诗在孟浩然的诗作中是极少数,特别是与王维比起来,其诗歌的视野和境界普遍显得局促。这无可厚非,因为孟浩然本来就不以“雄浑”诗风见长。

二、诗品出于人品

孟浩然以独特的平淡诗风闻名于唐代乃至后世,并受到李白和王维的推崇,他俩分别写过《赠孟浩然》《送孟六归襄阳》来赞美孟浩然。人们不禁要问,唐代无数诗人中,为什么独独孟浩然能形成这种风格呢?这其中有主观和客观原因。

造成平淡自然风格的主观因素是孟浩然本身的人品和性格。人们说:“诗品出于人品。”孟浩然的人品是怎样的呢?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极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这里,我们可以用“风清骨峻”来形容他,这种风骨表现在诗中就形成了他特有的平淡自然。孟浩然一生不仕,并不是他不想进入仕途,而是因为他清醒地看透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为保持自己的清芬气节,不与官场同流合污而自愿归隐田园,过恬淡适志的农家生活,并非像当时一般人士那样为消极避世而归隐。他因为吟了一首《岁暮归南山》,中间的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触犯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从而看清了官场阿谀奉承的那一套,终身不仕。可以说,他的归隐含有某种积极的意义。

孟浩然的性格又是怎样的呢?从他一生漫游山水的生活经历,追求古淡闲远的审美理想中,可以看出他性格的淡泊,慕清静,乐自然,向往隐士那种恬淡的情致和超然物外的生活。

孟浩然的人品和性格有意无意地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出来,因此诗歌多是平淡自然,应了人们所说的“文如其人”,难怪闻一多先生要说:“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6]了。

当然,除主观因素外,造成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平淡自然风格的还有客观上的因素:

一是生活环境。这可以说是孟浩然能形成这种诗风的得天独厚的因素。孟浩然长期生活在农村,很少受到外面纷繁世界的影响,没有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和萦牵于功名利禄之辈的习气,没有官场中那套虚伪礼节的严加束缚,因此能安于淡泊。这一点确是难能可贵。因为,连当时以冲淡空灵特色闻名于世的王维,也受到了功名利禄和官场风气的影响而使有些诗歌难免烙上世俗流行的绚丽华美之印。更重要的是,孟浩然远离朝廷、官场,远离当时的文化中心而僻居家乡,对当时的诗歌潮流相对比较生疏和淡漠,极少受它的影响,所以,他的诗歌不必遵循那套典雅的作风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不必堆砌华丽的辞藻迎合当时文人的口味,也不必费心思经营锤炼,只需按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规律不加修饰、自然地描写就行了。这就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一反当时文坛的风气。

二是受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影响。孟浩然很推崇陶渊明,“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李氏园林卧疾》),认为陶渊明才是真正的隐士。他的性格似乎也与陶渊明相似,都有不受周围风气影响而带点我行我素的乡野之气。其生活方式也模仿陶渊明,结庐农村,亲自耕作田地,甚至陶渊明热爱菊花,他也热爱菊花,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杂诗》),他就有“待到重阳节,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歌手法上更刻意学习陶渊明的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淡然,不拘一格,淡淡几笔就勾勒出美妙的意境。

以上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孟浩然的艺术修养,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平淡而不失优雅,自然而不流俗,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美丽,令人读来有一种高雅的享受,愈读愈觉不凡。

三、结语

古人有这样的说法:“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用这句话评论孟浩然一点也不过分。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构思平淡自然,选材不拘奇抉异,语言浅近易懂,但又含意深远,境界高雅素淡,可谓诗中一绝,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成就。由此观之,孟浩然也称得上诗歌中的高手。他的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为唐代百花齐放的诗坛增添了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也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面独特的旗帜,至今仍无人能替代。

参考文献:

[1]严羽.沧浪诗话·诗辨[M].郭绍虞,校释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沈德潛.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皮日休.皮子文薮·郢州孟亭记[M].萧涤非,郑笃庆,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司空图.诗品[M].孙昌熙,杨廷芝,校点.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济南:齐鲁书社,1980.

[6]李渔.闲情偶寄·词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本文为广东省茂名市201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师专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论文,项目编号:2019GJ13。

猜你喜欢
孟浩然艺术风格自然
春晓
舟中晓望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春晓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