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电影《人生果实》看日本生态文化

2020-08-13 07:08叶旷铭陈爱琴
艺术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自然

叶旷铭 陈爱琴

摘要:纪录片电影《人生果实》是耄耋老人津端夫妇田园隐居生活的记录,导演借老人的生活引出对自然、生命和爱的探讨。本文对影片中津端夫妇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进行分析,探讨日本独有的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以及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自然;人生果实;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6-000-04

1 纪录片电影《人生果实》简介

《人生果实》是日本导演伏原健之拍摄并于2017年发行的纪录片电影,影片中的津端夫妇过着自给自足的原生态生活,一生都在贯彻爱与保护自然生态的理念。津端夫妇生活在日本爱知县春日井市郊区的一栋小木屋里,木屋周围是大片的果园、菜园和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丈夫修一90岁,妻子英子87岁。影片拍摄时,两位老人已经在木屋里生活了50多年。修一年轻时是日本知名建筑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态生活理想,买下了一块地,从木屋的设计建造到菜园果园的开垦,修一都亲力亲为,最终建成了电影中属于他们夫妇二人的小森林。妻子英子是专注的家庭主妇,她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修一,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梦想。

影片并没有刻意渲染隐居生活的恬静安宁,而是用镜头朴实地记录下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一起播种,一起收获,并把收获的果实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生活简单而充满乐趣。在影片的中后段,修一在一个除完草后的小睡中平静地去世了,英子还延续着他们理想的生活。这对夫妻携手走过了60多个春秋,为自己的人生孕育出了最宝贵的果实。

影片在日本公映后,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在中国的豆瓣电影平台上也获得了9.6的高分。

2 《人生果实》中的日本生态文化

影片中,津端夫妇过着自给自足的原生态田园生活。他们有着独特而充满情趣的生活方式,豁达而不失温度的人生态度,充满激情而又孜孜不倦地追逐人生理想的高尚精神,这些贯穿津端夫妇人生的理念,随着影片的播放,逐渐为观众构建出了日本独有的生态文化的面貌。

2.1 对自然生态的热爱与敬畏

日本地处北半球的温带圈,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风景优美,农作物种类多样,75%的土地覆盖着森林,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春夏秋冬都有别致的景色,自然不仅给日本人民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也给他们带来了无数文艺创作的灵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使日本人民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与敬畏,生态文化也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

《人生果实》中津端夫妇充满情趣的日常生活,无一不透露出他们对自然生态的热爱与向往。修一把小屋周围的200亩地分成21小块菜地,一年四季每块地要种什么都作了相应的规划。菜地周围是各种各样的果树,樱桃、柠檬、无花果等,小小的院子里竟有70多种蔬菜,50多种水果。其他花草更是多种多样,小屋春夏秋冬都有美丽的景致。英子行事大大咧咧,修一便制作了各种可爱的黄色提示牌放在田园中提醒她;英子每天都变着花样给修一做美味的和式料理;修一从不用金属的餐具总要用木质的,就连外孙女想要的玩具屋,修一都用原木为她做了一个,大到房顶房柱,小到家具餐具,样样俱全。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刻画出了日本人民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崇敬。

而修一更是把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热爱倾注在了自己的事业上。40年前,修一家的后山高森山只是一座光秃秃的荒山。1972年,修一组织了高森山橡树计划,和自己的家人还有千万环境保护者一起种下了一万棵橡树苗。如今,高森山已经是一座郁郁葱葱的青山了。津端夫妇对自然的保护和热爱已经渗透了他们的整个人生,这也体现出了日本礼赞大自然的生态文化。

2.2 顺应自然环境,活用自然恩惠

日本在接受自然资源恩惠的同时,也深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困扰。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喷发、地震频发。除此之外,日本从南至北横跨亚热带、温带、亚寒带三个气候带,气候变化十分复杂。日本夏季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湿润的空气形成上升气流,降雨量猛增,台风暴雨频发;冬季受大陆季风的影响,降雪量极大。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日本人民也逐渐学会了容忍和顺从。日本人在感谢大自然带给他们恩惠的同时,也畏惧大自然带来的灾难。对日本人来说,比起征服,更应该敬畏、臣服大自然,應该在有限的自然环境中寻找活用大自然的恩惠方法。因此,日本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活用自然界恩惠的生态文化。

在《人生果实》中,这种生态文化具体体现在津端夫妇对待自然、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上。影片中有一首贯穿全片的小诗:“风吹落枯叶,枯叶滋养土壤,土壤生出果实,缓慢而坚定地生长。”这首诗正概括了津端夫妇的一生,淡泊豁达,随遇而安,却又孜孜不倦,热爱自然。

妻子英子是料理的好手,总能把院子里新鲜的食材变成可口的美食,无论是普通的和式料理,还是各式各样的蛋糕甜品都不在话下。除此之外,夫妇二人还会熏培根、做果酱、打年糕、晒鱼干,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恩惠灵活运用到极致。每到收获的季节,家中就摆满大大小小的纸箱,津端夫妇将瓜果蔬菜分门别类,邮寄给儿女子孙、朋友亲人。对他们来说,能和大家分享自己栽种的果实,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年轻时,修一作为日本知名的建筑设计师参与了故乡的新城镇建设计划,虽然政府最终没有完全采纳他的计划,但修一也没有强求,只是默默地退出了计划,开始了自己的原生态生活计划。他曾经的助手这样评价他:“津端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一旦计划已经走上正轨,他就会默默退出,又投身于下一个项目。”这样的淡泊与豁达也体现在妻子英子的身上。2015年6月2日,修一在除草后的小睡中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英子穿着黑色的丧服微笑着对镜头说道:“修一不喜欢我穿灰暗的衣服呢,他喜欢鲜艳的颜色。”在最后的告别时刻,英子握着丈夫的手对他说:“修一,别担心,我会安排好一切。等我也变成了灰烬,我们就可以一起乘船环游太平洋了。”她的声音里似乎有着千万种感情,又有着一切归于祥和的宁静。修一去世之后,以丈夫为生活重心的英子也在一段时间内感到迷茫,但她很快又行动起来,迈向了他们夫妇二人共同期望的未来。时间依旧平静地流淌着,英子每天还做着修一喜欢的菜,思念着自己的爱人。影片中还有一个小细节:暴雨打碎了修一生前喂小鸟喝水的水缸,女儿感到非常难过,向自己的母亲抱怨,而英子既没有生气也没有悲伤,只是平静地对女儿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想点积极的事吧,别总是抱怨,我们就当它时间到了。”津端夫妇在有理想有激情地生活着的同时,面对人生的选择、生命的逝去又展现出了超然的平和态度,这无疑是日本生态文化思想带来的影响。

2.3 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

日本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几乎体现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方面,日本人选择半开放式的庭院设计和木质房屋家具;在饮食方面,尽量保持食材原有的味道;在服装、彩妆、日用品等轻工业设计方面,也常保持本色,追求朴素自然环保的设计理念。这些都与日本人信仰的“万物有神论”(animism)有很大的关系,“万物有神论”是日本的一种原始信仰。日本神话《古事记》中写道:“其次生风神名为志那都比古神。其次生木神,名为久久能智神。其次生山神,又名为大山津见神。其次生原野之神,名为鹿屋野比卖神……”由此可见,万物有神论认为动物、植物、山水石等非生物、雷雨电等自然现象也和人类一样,是有意志、有灵魂的。不同于西方人认为自己高于自然,可以支配自然的观点,在日本的生态文化中,自然界的万物都和人类一样拥有灵魂,是和人类性质相同的存在。人类不仅不会排斥和自己同质的事物,反而会因为同一性对其产生亲近感。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而是相互融合的存在。

在影片《人生果实》中,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文化突出体现在丈夫修一的人生理想上。修一建造自己的木屋时,格外注重庭院和房间的设计。房间离院子很近,阳光充足,能看到更丰富的景致。此外,在修一的新城镇建设计划中,很重要的诉求就是希望都市生活能和自然相互融合。他反对毫无空隙地建造高楼,强调“即使是高楼大厦,也要能从建筑物之间欣赏到远处的风景”。但政府为了经济利益,最终没有采纳他的计划。尽管如此,修一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贯彻了“个人也能创造森林”的生态理念,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田园生活。修一人生中最后的设计贡献给了一家收治精神病人的疗养院,设计图纸依然贯彻着其生态理念:靠近马路的区域种一排让人艳羡的果树,建筑物之间穿插着各式各样的树木,图纸上还有些引人深思的句子“所有的答案都在大自然中”。修一的这张图纸包含着对人类生活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是一份难以衡量的珍贵财产。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修一用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生给出了一个圆满的答案。

3 结语

本文从纪录片电影《人生果实》的内容出发,从主人公津端夫妇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三个方面论述了日本生态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在日本生态文化中,热爱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环境、活用自然恩惠和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其主要特征,而形成原因主要是日本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日本的生态文化与中国的生态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希望本文对日本生态文化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生态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晓辉.日本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 太安万吕.古事记[M].周作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 黃雯怡,王国聘.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演进、困境和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2016(6):56-62.

[4] 黄雯怡.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生命伦理教育探析[J].江苏高教,2017(2):103-104.

[5] 黄雯怡.加拿大写实动物小说中的伦理思想探析[J].外语研究,2018(1):94-97.

[6] 祁文慧.浅谈译者素养——以杨宪益译作为例[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8):150-151+171.

[7] 祁文慧.翻译“理想”与“艺术”实践——评罗新璋翻译观[J].英语广场,2019(2):57-59.

[8] 陈丽屏.约翰·斯坦贝克经典小说的生态研究[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4):191-192.

[9] 陈丽屏.约翰·斯坦贝克动物观的生态意义[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22-30.

[10] 陈丽屏.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英语广场,2019(12):41-44.

[11] 张永亮,雷芳.西行《山家集》“恋歌”中的“物哀”美[J].安徽文学(下),2018(11):96-97.

[12] 韩启群.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J].外国文学,2017(6):88-99.

[13] 何花莲子,韩启群. 21世纪以来美国生态文学在中国的译介[J].安徽文学,2018(11):43-46.

[14] 刘畅,韩启群.我国生态文学翻译现况初探[J].安徽文学,2018(12):111-113.

[15] 邵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J].疯狂英语,2018(4):148-150.

[16] 邵华.文化视角下中国不同地区引进电影片名的翻译[J].英语广场,2019(6):10-11.

[17] 袁家丽,何花莲子.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与教学—— 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第三期综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19(02):84-88.

[18] 杨喜刚.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中式英语探究[J].安徽文学(下),2018(12):69-171.

[19] 奚昕.《斧柄集》的深层生态学思想与中国的儒、释、道文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31-39.

[20] 陈红梅.混沌的阈限:自我探寻·艺术抉择·审美人生——以《他们眼望上苍》为例[J].三峡论坛,2019(5):60-65.

[21] 祝一舒.试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特质[J].上海翻译,2019(5):83-87.

[22] 周雪娉.历史书写中的生态话语权斗争:以“快活山的五朔节花柱”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5):23-32.

作者简介:叶旷铭(1999—),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陈爱琴(1962—),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自然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