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发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2020-08-13 06:56庞锦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0期
关键词:爱国教育传统文化高校

摘 要: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文化间产生的融合与碰撞、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潮的渗透等情况使得各高校大学生间,都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尤其是随着社交软件的全球化,一些西方国家利用Facebook、Twitter、insgram等在全球火热的社交媒介,大力鼓吹他们的制度优势,用经过包装美化的例证给国人进行渗透式的洗脑,将少数人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宣扬成尊重人权的模样,并且为了抹黑东方文化、抹黑中国,用很多虚假的图片文字来证明我国的制度不如西方,长期的制度抹黑使得很多以往根植于国人骨髓的“报效祖国、为国尽忠”的观念,都在这种浪潮下逐渐削弱。不仅如此,有些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相信了他们对我国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不断丑化,对的社会主义制度、道路、文化等都产生了怀疑。爱国主义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亟需寻找适合的载体进行发展。

关键词:高校;爱国教育;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自古就是一种推崇国家、集体利益至上的文化,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传统文化的内涵,就是深深融入到整个民族意识之中的爱国主义文化。中华民族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中,逐步打磨形成的品质与品格,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气节与风骨。之所以能历经磨难、保尽沧桑但仍屹立于世界东方之林,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西方各国不敢再轻易侵犯,就是因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先辈们始终把国家、民族放在首位,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这才有了我国古代仁人志士的“以天下为己任”,“公而忘私”等精神,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千古名言绝句。正是基于有这样的传统文化内涵,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对传统文化中的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深入挖掘以及整合资源,从而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大学生能更好的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指其所弘扬的民族基本精神、颂扬的民族风骨气节和推崇的优良道德规范三部分。”

所谓民族基本精神,整个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反应,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体现着民族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诸如爱国主义、奋斗进取等。

所谓民族风骨气节,作为一种信念追求,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人格品质和精神状态,解读一段历史,就是在与无数民族英魂对话交流,他们反映着、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脊梁,诸如奉献祖国、反对分裂等。

所谓推崇的优良道德规范,就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规范内涵丰富,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财富,诸如对谦敬礼让、恪守诚信等。

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创新形式的必要性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缺乏创新性

高校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培养效果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后代人,是否能够成为有远大理想,高尚志趣、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接班人,是否能够成为热爱中华民族、热爱国家的后浪。但是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中主要依托于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对于爱国主义的教学内容,教材设计略显乏味,个别高校的思政课堂授课模式注重形式化,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只要学生能准时坐到课堂中,上课不迟到早退,没有无故旷课的行为就是一名合格的学生,能够拿到合格的成绩。长此以往,自然而然就演变为了,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台下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看闲书玩手机。教师的授课热情受学生状态影响逐步递减,追求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想听课的学生感受不到教师上课的激情,自然也就不愿认真听课,给老师相应的回应,长期恶性循环下去,思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不仅如此,虽然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会依托于各类传统节日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但是活动很容易流于形式,有些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做个条幅,喊喊口号,拍个视频照片,就等同于做好了这个活动,缺乏创新性,自然不能够将爱国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起不到活动育人的相关效果。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连续性

“爱国主义教育没有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来抓,教育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缺少制度化和规范化,教育内容空泛,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实效性不强,大学生不能真正将爱国主义思想入脑、入心。”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样缺乏连续性,对于学生的爱国教育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状态,一些优秀的教学经验、教学素材以及教学内容,没有打通壁垒,被更多的分享出去。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间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框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更多的考察个人知识储备以及备课的用心程度,长期下来,优秀的更优秀,普通的更加普通。有些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以生动的案例,丰富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达好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当他的课程结束之后,一旦下一个阶段的教师不能一以贯之,就容易让学生在两位老师的对比中更加厌烦这类型课程。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发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专项教材

高校要仔细研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项教材,打破以往教师自行发挥的状况,将各高校思政教师群体中爱国主义教育专项内容授课效果較好的教师集中起来,仔细研究优秀的教师教学教法,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甄选,选取适合大学生的内容进行组合,使得优秀的教学经验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碰撞产生合力,从而让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更贴合当下实际,也能让爱国主义教材形成完整的体系,更好的服务于教师。

(二)选聘优秀教师担任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讲师

爱国主义教育要想一以贯之,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专项教材的辅助,更多的还需要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为了将精心编订的专项教材作用发挥到最大,高校应依托于目前已有的思政课讲师、符合授课条件的高校政治辅导员等群体,在这些教师群体内公开选聘优秀教师队伍,并且采取定时磨课评课等形式,促使教师能够钻研教法,促使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丰富多样。

(三)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强化爱国教育手段

爱国主义教育除了通过传统的教学课堂进行,还应该利用其他契机进行强化,“需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爱国主义资源,并组织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在感悟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高校要以传统节日为基础,充分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团委可以号召各个学生组织在各个节日中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在清明节,可以引导青年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典故,组织关于清明节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等,同样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进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以及他们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让大学生们体会到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积极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端午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编五彩绳等活动,同样也可以以“粽叶飘香,追忆屈原”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有关于纪念屈原的传统活动等等,从而让大学生领略爱国诗人的风骚,在活动中向着先辈们看齐;在中秋节可以用舞台剧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演出有关中秋节的传统故事,让大家体会团圆在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性,从而给他们扩展团圆概念,将祖国统一,不可分割的概念深入人心,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心理感受。

(四)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责任感

校园文化同样能够起到不可忽视的育人功能,高校可结合自身特点,将传统文化中的元素融入校园人文景观设计,利用校园内的广场、走廊、教室、公告栏等摆放爱国名人雕像、根据时间脉络悬挂张贴和爱国有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语录等等,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在这种校园环境的熏陶中,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心灵的洗礼。当然,校园除了环境的潜移默化,还要开展有别于课堂教学的爱国主义专题讲座,除了传统的线下讲座模式,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媒介进行直播,结合时下热门的话题,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专题讲座当中,从而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民族基本精神。

(五)重视辅导员工作的潜移默化,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高校政治辅导员除了日常工作之外,也可以承担一部分除授课之外的爱国主义培养内容,利用班级微信群、主题班会等形式,经常性的向学生传达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如7月1日党的生日、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等关键节点召开爱国主义专题活动,组织自己班级的学生观看优秀党员、优秀党组织的先进事迹,感受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思想存在偏差,对相关政策、对党、对国家产生误解的时候,第一时间与之进行沟通。

四、结语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发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还需要多方合力,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专项教材;选聘优秀教师担任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讲师;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强化爱国教育手段;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责任感;重视辅导员工作的潜移默化,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態等方面进行开展,才能逐步促使大学生真正的让大学生理解“爱国”二字的内涵,把爱国情变为爱国行。

参考文献

[1] 喻明达,王书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作者简介:庞锦(1992- )女,山西临汾人,辅导员,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爱国教育传统文化高校
面古怀今 展望未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