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20-08-13 06:56郑珂馨刘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0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大学生

郑珂馨 刘佳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也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网络文化”应运而生。文章旨在进一步了解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优势方向以及存在问题,分析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与当代青年自身特点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大学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四媒介的网络占据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电子产品成为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生活、办公用品,网络在各方面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文化所展示出的双刃剑特性也尤为突出,它在为大学生提供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也携带着低俗文化影响着青年一代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网络强国”和“网络教育内容”内容,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并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文章将剖析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分析网络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影响,并结合高校教育情况与当代青年自身特点提出相应对策。

一、网络文化的概述

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在网络技术平台上以数字形式共享资源的一种新型文化,它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网络文化除具有传统文化所具备的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一是全民性,网络文化吸引了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和各个年龄段的消费人群,人们利用网络文化可以发表言论、收集资料、投身工作、娱乐身心等;二是娱乐性,随着网络社交的发展和网络游戏的兴起,网络文化的娱乐性逐渐凸显出来,网游、微信、博客等娱乐化软件的开发致使网络文化愈发有趣;三是丰富多元,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造就了网络文化的丰富多元化,每个人在网络文化中扮演学习者、传播者、创造者和评论者等多重身份接受他人想法的同时也可以传达自己的想法。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络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普及率达64.5%,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网民仍以中青年群体为主,20岁~29岁网民占21.5%,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是占比最高的群体,占比高达26.9%。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要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需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教育和引导。关于具体影响,文章研究的方向一是学习方式,即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认知。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育和现如今的社会主流意识息息相关,也是文章所探讨的重点之一。二是课余生活方式,即大学生在休息时间的活动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情况。三是政治参与方式,大学生应有意识的参与政治生活,了解时事政治,坚定政治立场。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体制和方式的改革,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革,网络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载体,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打破了教室、校园、学科等多方边界,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不再受到场地、时间、师资等条件的限制。第二是充分发挥了自主性,大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大学生收获的不只是所需要的知识,更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三是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为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约19%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效果并不够好,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二是大学生辨别网络信息质量的能力欠缺。因此,不可否认互联网的便捷性、开放性和多样性深受大学生喜爱,许多大学生积极应用其作为主要学习途径并产生依赖,但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应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合理制定學习计划、不知如何设置学习评价和考核方式等问题。同时,网络上爆炸性的信息和学习资源对大学生来说过于丰富和多样,一些内容出现错误、不科学、重复、甚至抄袭等情况,部分大学生不知如何判断真假、分辨优劣,无法从网络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反而增加了学习负担,降低了学习效率。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的影响

文章研究的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包括周一至周五的非上课时间、周末时间、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调查内容包括网络文化对高校青年上述时间内休闲方式、上网时长、上网目的以及对自己的影响等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家庭条件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从调查和研究结果来看,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网络文化的普及使得高校青年群体的社交方式、娱乐方式、交友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例如网络文化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大学生自控能力不足、大学生信息辨别和处理能力欠缺等。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的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当前信息的传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是信息产生方式的变化,二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三是信息传播方向的变化。调查研究发现,网络文化的发展和普及对高校青年群体政治参与态度和方式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在大学生获取时政新闻方面,其获取渠道主要是网络,当前大学生多选择主动的快餐式、碎片化阅读。大学生作为社会优秀人才的储备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正确政治参与对大学生三观和责任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网络文化影响下引导高校青年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途径

通过调查研究,网络文化为当代高校大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对政治参与方式三个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社会对专业人才、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是迫切的,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当前情形,不断了解网络文化和学生需求,结合传统教育模式和手段的优势不断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探索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

(一)完善高校网络学习平台

当前高校青年群体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生活、学习与娱乐都与网络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更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更熟练互联网的应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延误了全国各地学生开学时间,这次疫情的爆发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这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各高校都开始探索网课的授课模式、教学手段、管理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那么高校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紧跟科技发展、贴近学生生活,开发、建设和优化适合大学生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积极发挥网络文化对高校青年群体的正向影响力,避免其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校需要一支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管理队伍,负责该平台的管理和日常维护以及后续的开发。在互联网时代,所有技术手段只有不断更新、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网络学习平台也必须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提供自测方式或检验学习成果渠道,设计出更科学、更专业、更全面、更贴近学生的校内网络学习平台。

(二)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的问题与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本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要丰富高校青年课余生活方式、提高课余生活质量,需要靠多方努力共同实现。首先,要发挥社会力量,改善高校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大环境。大学生群体总是走在时尚前沿,所以他们容易被网络文化的便捷性、数字化、个性化和商业化所吸引,同时也会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所侵蚀。因此,政府应当加强政策指导,完善网络文化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网络上色情、暴力、赌博、诈骗、反社会等相关信息,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也要完善舆论发布机制,虽然现在是自媒体的时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主要阵地,但人人可以发布新闻、发表看法并不等于毫无限制,所发内容应受法律法规的管控,发布内容应当科学、客观且真实。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第二,要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的教育与管理,引导大学生提高分辨网络文化优劣、真伪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文明上网的素质。第三,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家庭教育必不可少。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教育的起点,所以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研究的是大学生,他们是已经接受了基础的教育的青年群体,但大学生仍然处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家长不能将这些教育统统划归在学校责任内,而是应当以身作则,工作之余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适当、合理应用互联网,科学接触网络文化,丰富与互联网无关的活动形式,如运动、绘画、乐器等等,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大学生自身要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引导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大学生已经成年并有着自己的思想,尽管学校和家庭在各个方面都能予以引导,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更具意义,只有形成了自律意识,能够管理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进入社会后才能成为具有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品行合格的优秀人才。

(三)占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

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多样化社会思潮对党的指导思想的挑战以及市场逐利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等困难,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思政教育不只是辅导员或者思想品德课老师的任务,所有高校教育者都要将其融入到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去,高校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政教育、专业文化课和实践教育相整合,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合力。積极创新工作方法,主动占领网络思政主阵地,将思政教育与网络相结合,主动占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互联网是科技发展的趋势,高校也应当顺应潮流,将思政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开拓互联网思政平台,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手段。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影响,这给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但网络文化作为新兴事物又深受大学生喜爱,所以我们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直面挑战、把握机遇,积极思考相应对策,开拓新的教育平台,创新新的教育模式和手段,结合互联网顺向发展。通过构建高校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占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的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强化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正向影响,化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向影响。

文章依托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2019年度调研课题《网络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虽然本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受研究时间、精力等条件影响,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将在下一阶段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对研究结果和所提出的对策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旭光.浅析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在网络文化发展影响下发生的变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7(15):6-8.

[2] 李银英,刘宁,唐艳芬.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调查及分析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0):270-271.

[3] 王军,管亚男,梅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的调查分析—以北方民族大学的调查报告为例[J].现代信息科技,2019,3(07):175-176,179.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2019年度调研课题编号(SKL-2019-1228)

作者简介:郑珂馨(1991- ),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学生工作;刘佳(1989- ),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