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带着一块糖

2020-08-13 07:22王立世
江河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意象土地爱情

王立世

少琳在这本诗集的前面和后记中重复写下这句话:“做为一名诗人,我会带着板手上路,在路上,我会用手中的板手一次次地把自己拧紧”。

这句话很精辟,很有分量。一是让我想到现在很多诗人不敢承认自己是诗人,就是别人叫他诗人都不好意思,给人的感觉是诗人好像见不得人似的。在这一点上,少琳和俄国诗人布罗茨基表现得一樣自信,一样勇敢,从不羞羞答答、躲躲闪闪。在这个鱼目混杂的转型时代,他不惧清贫和寂寞,只想做一名纯粹的诗人。二是少琳这句话像人生的宣言,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他像一颗永不松动的螺丝钉,自己一次次地把自己拧紧。我与他相处三十多年,了解诗歌在他心中的地位和份量,诗歌对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多次诗歌活动时,见证了他的慷慨激昂和真知灼见。他为人处世十分真诚,少了很多庸俗的世故和可笑的圆滑。总得印象是他比一般诗人严肃了很多,尤其在道德标准上从不放宽对自己的要求,不像有些诗人不拘小节,自毁道德形象。读他的诗也是这种感觉。他把自由体诗的门槛提得很高,不是按回车键就能随便打出的那种分行,也不同于网络上漂浮的那些泡沫,他不轻易把不成熟的作品拿出来与读者见面。他的诗流露出高贵的气质,又具有平民的思想。让你觉得像泥土一样朴实,但离地心还有遥远的距离。让你读得懂,但又不完全懂,在懂与不懂之间徘徊思索,但你一旦进入他的精神王国,就想做一个永久的居民。毫无疑问,少琳属于有重要影响的先锋诗人。他的先锋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认知和精神的深邃上。他用闪电一般的思想穿透时间的迷雾,让你的灵魂在暗夜觉察到了星月般的光亮,并能感受到初春那种带着一丝寒意的温暖。

还是从《我在自己的前面走着》来认识诗人少琳吧。读这首诗,好像一下子跳出两个少琳。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少琳,不显山,不露水,从不大声叫喊。一个是写诗的的少琳,风风火火,朝气蓬勃,有一股年轻人的冲劲。写诗的少琳走到了现实的少琳前面,灵魂走到了身体的前面,精神走到了物质的前面。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以额头匍匐前行的诗歌朝圣者。少琳的“走”有先行者的勇敢,但没有先行者的孤独。走得过程有“炉火”的温暖,有“花粉”的芳香,有“纯棉”的柔软,有“琴”的重量,有熟悉的“面孔”,有“琴弦”的黑白分明。崇尚精神但不排斥物质,浪漫但不否定现实。诗人特别写到了花,在“无垠地蔓延和扩大”,在冥想中接近于火山。花与火山相距甚远,不是一个能量级别的,没有人敢这么想,可见少琳不一般的胸襟。少琳不但要走到自己的前面,还要走到这朵花的前面,诗人强大的精神气场一定有时代的伟力在牵引。当然,我也想到一些走到自己后面的诗人,如垃圾诗人、口水诗人、下半身诗人等等,最终必然被时代的浪潮无情地拍到岸上。有些诗东拉西扯,生编硬造,但没有一句能触动心灵的。这首诗不说内容,仅题目就让人回味不绝。一个诗人有多大的气魄,就能写多大的诗。这首诗的精神气象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博尔赫斯认为:时间的问题是一个真正的问题,自我就包含在其中,这是哲学的基本内容,永无解开之时。少琳诗中的时间很特别,完全摒弃了传统观念,他不再留恋“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励志的警句格言。他给时间注入了现代观念和现代精神,让时间不再停留在快慢、长短的浅表层次,与生命、灵魂融合在一起,获得更加鲜活丰盛的内涵。在《有人站在高处》中写到:“时间并不会熟睡时间的裂缝/并不会使我们逃脱和深藏”。时间不但不会熟睡,也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会抛媚眼,瞪贼眼,狗眼看人,门缝瞧人,它不偏心,不势利。人类追求的公平公正也许永远在路上,只有时间从一开始就是公平公正的,它像一位哲人在我们的头顶上看着我们,它不会包庇我们的过失,也不会抹杀我们的智慧,谁都逃不出它的火眼金睛;《时间正指向一棵树》揭示了时间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万物有着关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万物而获得充沛的生命:“一棵树/一座房子/和一匹马让时间有了肺腑//心跳有了嘴唇面孔/和前额有了体温//有了意志和步伐”。时间不再是抽象的、冰冷的,变得有眉有眼,更重要的还有温度和意志,完全被人性化了;《连一点边都没有缺少的时间》看似很完美,诗人洞穿了它的全部奥秘,写出了时间的缺憾:“连一点疾病都没有的时间……身体和脸庞有些虚弱”,“连一点错误都没有/都不会被恩怨埋没的时间/在这里/神色怯懦和有些骨折”。提醒我们不要被时间的表象迷惑,被时间的不可逆转吓倒;《时间在一只空箱子里》用空间写时间:“前边的路口有糖的视线”,“珊瑚秘密地生长”,“星星在热带里”,载着宝石的地铁“正清晨一般地向着一座花园移动”,展现了时间诸多美好的影像;《时间带着一块糖》和娜夜的《生活》虽然都写到剩下糖纸这一细节,散发出苍凉的人生意味,但二者更多的是不同之处,娜夜通过小时候的黑糖球,表达对生活的珍爱,当甜蜜不再时,“我必须忍住:忧伤”,直面现实的平和、克制无疑是一种难得的风范。少琳写一块糖吃完了头发就白了,是夸张,隐喻时间流逝得迅即和生活绵长的甜蜜,他像一位智者在平静地回忆“时间的面孔”,比娜夜豁达一些。少琳对时间的感悟就是对生命的感悟,他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向上阐释了时间的生命观。

爱情是每个诗人都不可回避的人生课题,爱情诗好写,因为人人都有这方面的体验,但写好却不容易,因为一不小心就会重蹈别人的覆辙。爱情诗是对一个诗人创造力的最好考验。少琳的爱情诗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深情表白,也不是“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铿锵誓言,而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一种水中捞月的梦幻,但又没有脱离现实。在《仿佛每一条路都在高处》中写到:“一个少女一个糖分很浓的/一个单薄的走出了自己的少女/悠久地想在另一颗心的位置上取暖”。爱情确实不在低处,像山一样需要攀登,攀得越高,风景越美。有人把爱情看作流水,这样的爱情迟早会流走。诗中的少女属于甜蜜型的,她渴望在“另一颗心的位置上取暖”。心灵与心灵的吸引才能温暖彼此,那些身外之物永远碰撞不出情感的火花;《把你的名字写在手心里》重点在写,写在手心里,便于攥住。写在玻璃上,变得明澈。写在坐过的地方,有了体温。“每一笔都有金属的力气”。爱情不相信眼泪,需要力量的支撑,但也有喘息和迷惘。“可是你并不知道一个人/在向阳的被风吹的地方为你所挑的重担”。爱情的美好不在于誓言多么响亮,而在于默默地为所爱的人撑起一片天空;叶芝《当我们老了》把暮年的爱情写到了极致,少琳没有知难而退,依然写出了自己的特色:“我们依然会用心/在从前的地方原来的位置/加倍地一天天不朽地靠近和温暖”。尽管头发掉光、牙齿松动、脚趾斑驳,相守的时间越来越少,但爱情如贵金属加倍地不朽,情感达到了沸点;少琳也写爱情的忧伤,《在心的位置上》中写到:“我把我的双手展开/放在你的手心”,结果“却没有被另一双手握紧”。背景设置在有灯光有花瓣的地方,但结果令人遗憾;少琳写得爱情与友情有时界限不是那么分明,往往是理解为爱情和友情均可,他的诗经常出现一个人称代词“你”,这个“你”在诗人写作时应该有所指代,也就是说有个具体的人在激发他的灵感,但对读者而言,恋爱时可能就认为是恋人,患难时可能就理解为朋友。《我像一名永远的香客》有宗教的虔诚:“白天我跪下来/在街头为的是能够让你发现傍晚/我提着马灯在虚幻里想守护住你红润的睡眠”。诗人是“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活”的人,能像香客一样跪下来,完全是出于爱和信仰。睡眠本无颜色,一个红润让睡眠生动起来,这是通感的奇效。说这是一首爱情诗没错,说是一首友情诗也没错,说是一首宗教诗还没错,甚至说它是一首政治诗都行。好的诗歌就具有多解性,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法,就像1+1=?数学思维唯一的答案是2,生活思维可能是3。传统诗人也许只有一个答案,先锋诗人答案肯定最多。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成了中国当之无愧的土地名篇,尤其是结尾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形象地写出了人民与土地生死相依的情感。少琳的不少诗也在写土地。《春天了》寫对土地的感恩:“土地从来没有辜负过我们/不论我们身在何处只要我们把脸庞贴近她/就会听到她悄然的心跳就会看见她内心的秘密”。郭沫若写《地球,我的母亲》时一定是激情在燃烧。少琳虽然没有那般狂放,但他听到了土地的心跳,这是诗人的敏感,更是对土地的热爱。秘密一般不易看见,诗人是长慧眼的人,看见又不说出,留有余地,让读者想象。这首诗静中有动,《在旷野不远的地方》却是动中有静,开始写“土地在行走”,最后停留在一粒种子、一匹马、一只蝶蛹和蜿蜒的藤蔓面前。没有人这么写土地,把土地的神奇写出来了。在乡村,感觉与土地很近。在城市,有一种疏离感。少琳在《离泥土太远了》中感慨:“离泥土太远了/离自己太远了/路口是白色的还有体温/有漫长的铁延伸/在拥挤以及空旷的地方/遮挡起蛐蛐的声音与草叶/遮挡起/摇晃和倾斜的花香”。这无疑是现代化对乡土的挤兑,有一种伤逝的怀乡情结,写得冷峻沉着,有北岛诗歌的味道。在《推开窗子就不再冷了》表达了在情感的孤岛上亲近土地的热望:“是的向着窗子再靠近一些/推开窗子就不再冷了就/离从前的土壤近了/就触碰不到四周扩散的墙壁/就会辨认出自己不再隔绝/就会被一条暖和的河流暖和地带走”,这也是一种精神的追寻和指认。对土地过度的开采,引起了少琳的关注,他写的《金子被运走了》极富现实意义:“金子被运走了/雨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下着/没有伞/一只鸟在零度以下/一把剩下的被争夺的斧子/在零度以下/像一张欠条像一张欠条上/按着手印和纵横着我们的泪水/使我们乏力的双手/再也没有了弹奏的情趣和以往的花纹”。斧子有象征意义,欠条有现实意义,把斧子比作欠条,意义混搭,张力猛增,倾注着诗人对深陷资源型经济困境的忧患,体现出诗人的时代担当,是少琳对当代诗学的贡献。

意象主义诗人庞德说:“一个人与其在一生中写浩瀚的著作,还不如在一生中呈现一个意象”。意象至始至终伴随着少琳的诗歌。《我们离炉火不远了》中的炉火就是一个温暖的意象,隐喻着人生的理想和信念。“谁也看不到屋顶/看不到我们呼喊的父亲”,“我们的草鞋被泥水打湿了/行囊和水壶成了我们仅剩的东西/仅剩的部分也许/这将成为我们路上最后的一张底牌”。虽然远方还很渺茫,路上还很艰难,但感觉“我们离炉火不远了/我们离一间屋子不远了/穿过麦地哪怕麦地并不存在/此刻我们还没有到了要流出泪水的时候”。只要信念不倒,跋涉的脚步就不会停止。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光芒,寒冷时给人温暖,迷惘时给人方向。他的诗不是天马行空,而是用意象支撑,既空灵,又扎实,“糖”和“铁”是少琳诗歌中两个重要意象,糖代表甜,在爱情诗中反复出现,在其它诗中也有,如“此时下坠者与夜色/所摩擦出的光亮/再也不是糖纸一样的星期天了”;铁,象征着坚硬,代表信仰,如“矮小的身体里布满了铁色”,“每一行脚印都有着铁”,意义深刻,耐人寻味。少琳的意象与修辞紧密相联,他的修辞给人惊险和突兀,如“时间就像苛刻女人手上的一枚戒指”,“我看到了春天奔跑的身体”,“比红的颜色还要深的等待”,“扛着一百只箱子的夜”,“蛐蛐的声音/已经像一粒黑白的棋子”,“一颗心在另一颗心的墙壁之外/成为埋藏着玫瑰的一座遗址和坟墓”等。少琳一直在和语言斗争,他认为一个诗人的语言“不能有惯性、复制和模仿,不能受别人语言的干扰,不能同别的诗人的创作站在一起”。当代诗歌语言的同质化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少琳对语言的淘洗和打磨使他的诗歌意象饱满,意蕴丰富,情感内敛,思想深沉,形成了独具个性特色的创作风格。

一位小官僚曾经在我面前吹嘘,说他要是写自由体诗,一天至少能写五十首。我既不能无原则地恭维他,又不想针锋相对地反驳他,只为他的无知和狂妄而汗颜。世界级的大诗人博尔赫斯曾经说过:“我当然也犯过所有年轻人都要犯的错误,以为自由体诗比格律诗好写”。自由体诗谁也能写两句,但写好谈何容易。时间带着一块糖,不是谁都能尝到它的甜味。像少琳这样优秀的诗人,在写作的路上还“一次次地把自己拧紧”,也足以说明自由体诗写作的难度。我感觉,少琳一开始那句话,好像狠狠地给了那个小官僚一个无情的巴掌,虽然他们并不认识,更不会坐在一起谈诗论道。这是对诗歌尊严的捍卫,也是对现代文明的英勇守护。

责任编辑:刘波

猜你喜欢
意象土地爱情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来自林间的风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