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的“三维转换”

2020-08-13 11:40陈欣朱月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三维转换额尔古纳河右岸生态翻译学

陈欣 朱月芳

摘  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国内学者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意识”、“民族消亡”、“女性形象”等。笔者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究《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的“三维转换”,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该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额尔古纳河右岸》;“三维转换”

作者简介:陈欣(1994-)女,汉,陕西省人,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02

1.引言

生态翻译学是由我国著名学者胡庚申首次提出。“适应/选择”理论是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2]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国第一部描述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的长篇小说。自刊登以来,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深受读者喜爱。该书英文版由汉学家徐穆实翻译,2013年1月17日,在蓝登书屋旗下的哈维尔·赛克(Harvill Seeker) 书局出版,书名为“The Last Quarter of the Moon”。自此,该书的中英文版在国内外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2.《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中的“三维转换”

2.1语言维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语言维的转换集中在不同方面和层次上。《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以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生活现状为背景所写,其中,鄂温克族独特的方言蕴含着独特的魅力。因此,笔者将从方言来分析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ST1:尼都萨满是我父亲的哥哥,是我们乌力楞的族长,我叫他额格都阿玛,就是伯父的意思。

TT1:Nidu  the Shaman was our urirengs Headman. I addressed him as Egdi ama – Uncle – since he was my fathers elder brother.

原句中的“额格都阿玛”一词,蕴含着丰富的鄂温克族方言的特点,徐穆实在翻译时,既保留了鄂温克族语言风格,也将鄂温克族文化传递给了读者。

ST2:我冲依芙琳撇撇嘴,没再跟她搭腔。

TT2:I pursed my lips in contempt and said nothing.

在这句话中,“搭腔”是中国北方方言,意思是搭话,理会。译者含蓄地译成“said nothing”,恰当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和本意,也方便读者理解,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从以上两个例句中可以看出,徐穆实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特点,而且也兼顾读者的能力和阅读习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小说的语言风格和特点,达到了原语与译语之间的生态平衡。

2.2文化维

奈达总结了翻译中的五种文化元素,即生态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4]生态翻译学强调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原语和译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因此,译者须较大程度上理解双语文化,恰当地处理文化信息和内容,避免给读者带来困扰。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小说,里面牵涉到鄂温克人的宗教信仰。笔者将从宗教文化方面分析译者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ST3:父亲在希楞柱的东南角搭了一个四柱棚,宰杀了一只白色的驯鹿,请尼都萨满来给列娜跳神。

TT3:Father built a four-pole shelter outside the south-east coener  of our shirangju, slaughtered a white reindeer, and requested that Nidu  the shaman performed a Spirit Dance for Lena.

鄂温克族信仰萨满教,他们相信萨满具有神力,能代表人与神灵沟通,但萨满的神力也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效力,所以才需要跳神。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把神翻成“god”,而是“spirit”。“spirit”的中文解釋为:精神、心灵、灵魂和勇气。用“spirit”,一方面,体现出父亲希望列娜能重病痊愈,能和以前一样精神十足;另一方面,也使读者完全能理解“spirit”所表达的意思,起到了双关的作用。

ST4:雨季一到,森林中常常电闪雷鸣的。尼都萨满说雷神共有两个,它们一公一母,掌管着人间的阴晴。在他的神衣上,既有圆环铁片的太阳神和月牙形的月亮神,也有像树杈一样的雷神。

TT4:When the rainy season arrives, lightning often flashes over the forest, accompanied by the rumbling of thunder. Nidu  the Shaman said there are two Thunder Spirits, one male and one female, who govern the weather in the mortal world. On his Spirit Robe were round pieces of iron representing the Sun Spirit and crescent-shaped ones for the Moon Spirit, and forked tree branches symbolising the Thunder Spirits.

在這句话中,出现了“雷神”、“月亮神”和“太阳神,”鄂温克人认为天晴,下雨等都是由“神”来掌管的。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原语的文化特点,将这几个词直译出来,在考虑了原语特点基础上,方便了西方读者的理解,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读者对中国鄂温克族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从文化维中,可以看出,译者充分理解了双语文化内涵,在保留原语文化特色的同时,也注重西方读者的理解,实现了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2.3交际维

生态翻译学强调在交际维上,译者应确保译文传递出原文的交际意图,所以在翻译时应当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John Austin 言语行为三分法为模型,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言语交际:交际行为,交际意图和交际效果。笔者将从交际意图来分析译者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ST5: 据说只有我出生的那天,尼都萨满因为前一夜梦见了一只白色的小鹿来到我们的营地,对我的降生就表现出无比的欣喜,喝了很多酒,还跳了舞,跳到篝火中去了。

TT5:It is said that the night before I was born, Nidu  the Shaman dreamed that a white fawn would arrive in our camp. This was auspicious, so he showed unmatched joy at my birth, drank more than his share of liquor and that was what made him dance right into the bonfire.

在这句话中,作者描述了叔叔尼都萨满的行为,这段话中体现了民间风俗,具有一定的神学色彩。译者在翻译时,增加了“This was auspicious”,向目标语读者解释了这件事情是吉利的,使读者最大程度上理解原文,因而拉近了读者和译者的距离,最终实现了译者的交际意图。

ST6:风很大,母亲专为生产而搭建的希楞柱被狂风掀起了一角,姐姐受了风寒,只活了两天就走了。

TT6:It was very windy, and a fierce gust lifted up one corner of the shirangju that Mother had constructed especially for giving birth. My sister caught cold and lived just two days.

在这句话中,“受风寒”指的就是感冒,而这里的“走了”是死亡的意思,是一种含蓄的表达,体现出作者对姐姐的离世感到难过和惋惜,译者充分地理解了作者的心理意图。译者站在读者的角度,传递了原文的意思,也使读者清楚地理解这句话的深意。

从这两个例子看出,译者成功地传递出了原文的交际意图,使读者充分理解原文,达到了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3.结语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三维转换”进行分析和例证,即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分析徐穆实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原语和译语的生态平衡。在语言维,译者既保留了原语的写作特点,也考虑了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在文化维,译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语的文化特点,向西方读者展示了鄂温克族文化色彩。在交际维,译者不仅考虑了原文,还兼顾了目标语读者,拉近了译者与读者的距离。从整体来看,徐穆实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保持了原语和译语之间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2):5-9,95.

[3]Humes , Bruce.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Moon[M].London: Harvill Secker, 2013.

[4]Nida, E. 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Brill.

猜你喜欢
三维转换额尔古纳河右岸生态翻译学
从生态翻译学看翟理斯《罗刹海市》英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经典台词翻译
外宣英译改写策略的生态翻译
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词语冷暖色调处理上的特点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生态批评解读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