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的比较”融入生活环节的支持策略

2020-08-14 09:56林华帧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支持策略

摘 要: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包括入/离园、餐点、饮水、盥洗、午睡等环节。量的比较与幼儿的在园一日生活息息相关,一日生活各环节蕴含着实现“量的比价”目标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笔者以“量的比较”为切入点,寻找蕴含在一日生活环节中的量得交,探索“自然发现”“语言描述”“感官运用”“冲突思考”等支持策略,帮助幼儿在生活环节中建构量的比较的数学核心经验。

关键词:量的比较 生活环节 支持策略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包括入/离园、餐点、饮水、如厕、盥洗、午睡等环节。试观幼儿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不难看出一日生活各环节蕴含着实现各领域目标的机会,具有及极大的教育价值,其中数学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尤为凸显。量无处不在,量的比较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量的比较也是幼儿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笔者以“量的比较”为切入点,重点以餐点、饮水、如厕、盥洗、午睡、散步六个生活环节为载体,寻找蕴含在生活环节中关于量的学习与发展的契机,探索帮助幼儿在生活环节中获得量的比较的核心经验的支持策略。

一、幼儿园生活环节里的“量”

黄瑾教授在《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中对“量”的界定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的区别或测定的属性,一般分为连续量和不连续量。不连续量是物体的集合元素多少的量;连续量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比如长短、高矮、粗细、厚薄、远近、快慢、轻重、面积、体积等。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常见的连续量和不连续量如下。

1.生活环节里的“不连续量的比较”

餐点环节中有“不同小组点心数量的比较”“各组人数的比较”“点心数量与幼儿数量的比较”等;饮水环节里“已饮水和未饮水的幼儿人数的比较”“已饮水的男女生人数比较”等;如厕环节有“已如厕和未如厕的幼儿人数的比较”“如厕后有洗手和无洗手的人数比较”“两蓝卫生纸的比较”等;盥洗环节有“各个水龙头排队等待洗手的人数比较”“主动擦手和被动擦手人数的比较”等;午睡环节有“不同特征鞋子的数量比较”“两个鞋架的比较”等;散步环节中有“两队人数的比较”“牵手和不牵手的幼儿人数的比较”“幼儿园各种树的数量比较”“班级种植品种的比较”“散步游戏里的多少比较”“台阶的多少比较”等。

2.生活环节里的“连续量的比较”

餐点环节中“水果的大小比较”“点心的轻重比较”“碗的大小”“勺子的大小”“筷子的长短”等;饮水环节中的“小朋友喝了多少水”关于水的容量比较、“吸管的粗细比较”等;如厕环节里“多长厕纸最合适”关于厕纸的长短比较等;盥洗环节:“洗手快慢的比较”“肥皂的大小比较”等;午睡环节有“鞋子的长短比较”“裤子的长短比较”“被子厚薄比较”等;散步环节的“跨步的长短比较”“队伍的长短比较”“个子的高矮比较”“影子的长短比较”“树的粗细比较”等。

二、生活环节渗透量的比较的学习支持策略

量的比较对于幼儿是一个抽象概念,幼儿对量的学习与应用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帮助,教师要做一个善于研究儿童的支持者,基于对幼儿对量的比较的学习特点,给予适宜和有针对性的支持策略,帮助幼儿在生活环节中自主建构量的比较的数学核心经验。

1.自然发现:帮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感知量的差异

如上所述,生活环节中关于量的比较的机会很丰富,教师做个有心人,即时把握随机教育的契机,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环节中进行量的感知。“如何在生活环节中凸显物体的属性特征?”是教师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幼儿只有能够区分物体的属性特征,才能进行比较。因此,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间有什么不一样”是首要。教师在选择材料或媒介时,要关注物体的属性特征是否明显、是否能让幼儿一目了然,然后在通过合适的摆放方式,如并排摆、同一水平线的摆等,让物体间的属性特征能够很明显,有助于幼儿清楚的辨认和区分。

2.语言描述:鼓励幼儿运用数学语言正确描述量的差异

“我的鞋子大,你的鞋子小”“这根绳子大,那根绳子小”“这棵树大,那棵树小”……观察幼儿对量的描述会发现,大部分幼儿都是运用“大”和“小”来说明物体的各种属性特征,幼兒对量的比较虽然有朦胧的意识,但不能用语言清晰、准确地描述和概括物体属性的差异。确定并会区分物体的属性特征是量的比较的前提,教师要帮助幼儿不仅会区分,还要能用语言进行描述,逐步从“数学行动”走向“数学语言”。教师在观察幼儿时,通过两个步骤帮助幼儿学会用语言正确识别量的属性。

首先,结合实际操作进行“量”的概念解释与比较分析。比如长短是物体之间距离的长度,厚薄是扁平物体上下面之间长度,粗细是物体横截面直径(或半径)的长度,这三种量虽然都是“长度”,但是是不同角度的长度,在自然的生活环节中,教师可以用绳子、杯子和木棍现场操作比较的方式,让幼儿对长短、粗细、厚薄有直观的理解,为后面的语言描述铺垫。

其次,鼓励幼儿运用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述,如“我的鞋子长,你的鞋子短”“这根绳子粗,那根绳子细”等等,帮助幼儿学会运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属性,规范描述物体的属性,不仅促进描述性语言的发展,也促进幼儿对“量”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3.感官运用: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比较量的差异

多种感官调度运用是幼儿学习量的比较的重要方法。在生活环节中,借助多种感官的产生的结果,能够让幼儿获得直接数学经验。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视觉、触觉、运动感知觉等,帮助幼儿体验到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等方面的属性,让幼儿在看看、摸摸、摆摆、弄弄等活动中进行比较,区分物体量的差异。如,对两袋饼干的重量比较,可以引导幼儿直接目测比较轻重,还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感受两袋饼干的重量差异。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调度多种感官,还能让幼儿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量的比较的问题。

4.冲突思考:允许幼儿在反复试误中理解量的相对性。

量的相对性是量的比较的难点。不断试误是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支持幼儿进行量的比较时,给予幼儿空间和时间,要允许幼儿不断尝试,等待和引导幼儿的冲突性思考,允许幼儿在不断尝试比较的过程中感知量的相对性。如在一次点心环节中,3个幼儿对于“谁的桔子大”展开了讨论和尝试。A说:“我的桔子大”,B看了看说到:“我的桔子才是大的”,A把桔子放在桌子上说:“我们比一下”,B见状也把桔子放在桌子上,两个幼儿比了一会儿,A说:“我的桔子比你的桔子大,是大桔子”,L教师听到讨论问:“真的是这样吗?”在一旁的C立刻说到:“不对,我的桔子才是最大的”,说完把桔子也放在桌上,三人比了比,看了又看,反复讨论了许久,A:“我的桔子大”,B:“你的桔子比他的桔子小”,C说:“我的桔子比你们的大”…在这个整个过程中,L教师始终在旁观,用“真的是这样吗”引发幼儿矛盾冲突,再把解决问题的空间留给幼儿。3个幼儿通过不断尝试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A幼儿的桔子比B幼儿的桔子,C幼儿的桔子比A幼儿的桔子大,C的桔子是最大的。

生活环节中的量的比较无处不在,教师要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特点,巧妙的把握学习契机,多思考“我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幼儿学习什么”,运用上述策略,支持幼儿在生活环节中学习和运用数学,并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参考文献

[1]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林华帧(1980.12—)女,汉族,福建福安,福安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园科学教育、幼儿园游戏、幼儿行为观察。

猜你喜欢
支持策略
数学区中教师的“支持策略”初探
国内外MOOC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及支持策略探究
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五大支持策略
聚焦自主结构游戏中教师的困惑
基于儿童兴趣的小学美育支持策略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支持的策略与意义
例说“数学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支持策略”
论幼儿区域活动的支持策略与隐性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念下幼儿艺术表现的支持策略
解读孩子游戏,提升有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