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兴趣的小学美育支持策略

2017-08-05 09:09吴思佳
新课程·小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支持策略兴趣

吴思佳

摘 要: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充满兴趣地学习有利于唤醒儿童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同时有利于实现美育的最终发展目标,即实现儿童在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综合性发展。儿童不是工匠,不是机器,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从事美术活动的必要前提,能让儿童在美术课堂中尽情释放自己的精神情怀才是教育之本真。理想的小学美育应基于儿童的兴趣出发,把美育作为儿童表现自我、抒发自我情感的有效方式和媒介,尊重儿童的意志,保护他们的创造性,追寻他们的童心世界。以游戏引领,让儿童在玩儿中感受美、认识美;回归生活和大自然,在儿童熟悉的地方发现美、探索美;鼓励自由创造,让儿童敢于表现美。

关键词:兴趣;小学美育;支持策略

自卢梭在西方最早“发现”儿童,周作人最早在中国“发现”儿童之后,“为了儿童”的呐喊在世界上从未停息。小学美育面临的对象正是这些有别于成人的正在成长中的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可爱小精灵,他们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丰富的情感。而艺术创作和一切审美活动恰恰是儿童情感和精神的释放和再加工过程,美育要抓住儿童的兴趣,顺应他们的天性。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儿童探求真理的欲望。”有欲望就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想象,美育不是机械的技能训练,模仿也不是艺术。用兴趣来点燃每个儿童心中的创作之火,让他们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环境下自由地陶醉在每节美术课堂之中。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小学美术课堂中基于儿童兴趣的美育支持策略。

一、游戏引领,在玩儿中感受和认识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对儿童实施美育应在審美愉悦中完成,这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美术课堂中形式多样的游戏性活动是童心之美的助燃器、发动机……游戏不仅起着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儿童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玩”,它是一种精神的体验,是感知、理解,甚至超越生活的有效途径。通过游戏,儿童的思想情感更容易被唤醒,对美的现象和规律的认识能更加生动、形象、深刻!

例如,我在《流动的色彩》教学中,就开展了“玩儿水游戏”,通过让儿童自己动手搅拌颜料,观察水墨颜料在水中自然流淌融合所产生的色彩变化等一系列活动,使儿童感受色彩的神奇变化,引起他们的兴趣;将枯燥无味的知识形象生动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直观化。进而使儿童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知识,创造丰富多彩的画面。当然,游戏的形式很多,比如讲故事、猜谜语、变魔术等,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让游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教师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

脱离了教学目标的游戏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躯壳,游戏内容的设计都应是契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每一个环节的施行都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和实际心理需要,保证儿童的思维到行动都与游戏结构有自然的合拍。

2.教师的语言引导要及时、准确、到位

美术知识的传授越自然越好,当儿童在游戏中有了深切的体验之后,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也许仅仅是陶醉于他们自己所关注的兴趣点和欢愉之中。这时教师要给予及时、准确的语言引导,抓住儿童精力最集中的时候及时地揭示教学内容,让儿童由表象产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和强化对美的感受和认识。

3.给儿童留有充足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游戏内容的设计影响着儿童对美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感知美的过程应在一开始就充满自由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给儿童留有充分的想象和创造余地,保护和激发他们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为接下来的美术创作提供广阔的平台。

二、回归生活和大自然,在儿童熟悉的地方发现和探索美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和生活是儿童熟悉和喜爱的场所,也是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儿童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发现、探索和思考;都在自由、积极状态下自发地进行着探究美的活动。越是接近儿童生活的东西,越容易被他们所理解,在实践中我有几种尝试。

1.从生活中取材

儿童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情感体验等,教师是无法教授的,儿童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接触和认识,那么他们对某一美术现象的认识就犹如空中楼阁,无法真正理解和深入,又何谈驰骋在艺术之中去感悟美的妙趣呢?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利用生活情境、自然现象等去吸引儿童、作用儿童。如,在学习《画春天》一课时,我在带领儿童春游时就有意识地引导,让他们在环境中去认识春天的特征:苍翠的树林,碧波荡漾的湖面,鸟啼虫鸣……大自然的形、声、色都会引起儿童的兴趣,激发儿童自己去看、去摸、去闻……通过亲身体验之后,我发现当再次把儿童引向课堂的时候,儿童始终处于自主探索、不断创新的状态,整个创作过程变得积极而愉悦。

又如,我在教学《奇思妙想》一课时,以废旧纸箱为创作媒材,我组织儿童先来玩儿纸箱游戏,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和儿童自己从家里搜集来的大大小小的纸箱和纸盒混放在地上,这些纸箱大的能装好几个儿童,有的纸箱还被染了颜色,当儿童看到形状各异、色彩不一的纸箱时都兴奋不已。有的儿童情不自禁地钻了进去,在纸箱两侧钻洞,把纸箱穿在身上;有的把纸箱戴在头上;有的将纸箱搭成小屋;还有的将许多纸箱连在一起玩儿起了“托马斯小火车游戏”等,这些纸箱游戏不是我交给他们的,而是儿童自由想象产生的。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我想,美育的价值不正在于此吗!它不仅传递给儿童全新的思维、方法、手段,更是唤起了儿童内在的精神情怀,使他们欣赏、联想、感悟生活,获得情与物的交融和艺术精神的升华,让创作充满激情。

2.艺术作品与生活运用相衔接

艺术应用于生活,如果儿童感到美术可以点缀生活,犹如他们喜欢上披萨上的芝士海鲜一样,可以使食物味美可口、赏心悦目时,他们就会拥有对美术的持久热爱。课堂上我注重将艺术创作的成果与他们感兴趣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鼓励“自由创造”,让儿童敢于表现美

毕加索和克利在儿童的涂鸦里看到了艺术的真谛,他们认为儿童就是艺术家,儿童的自由与创造最大优势在于其拥有巨大潜力,教育则是儿童实现真正自由、走向丰富完美的台阶。自然纯净又充满创造的个性表现是儿童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当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意象积累被唤起之后,教师接下来的任务便是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环节来激活儿童的创作思维:让每个儿童在自然图片中进行添加,如一朵白云下面加上一个柄,就变成了一把伞……运用类似的活动打破儿童心中固有形象,用新的视觉概念取而代之。同时,作为教师我学会了“将错就错”:不管什么样的作品形式,首先,给予儿童肯定,哪怕一颗杂草、一块石头,对他们来说,都有着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方式。其次,顺应儿童的意愿,适当加以引导,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当他们在初次体验新的表现方式或材料并小有成就时,接下来的创作自然会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最后,我们可以给儿童提供更多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这令儿童收获颇丰。

基于儿童兴趣的美术课堂,不但符合时代要求,也符合儿童心灵需求,能充分让儿童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让儿童在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中感受快乐,释放情感。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告诫自己:艺术教育是要培养儿童的艺术兴趣和在艺术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的倾向。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儿童培养成画家,但如果我们保护好儿童对艺术活动的兴趣,用美育来熏陶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他们将来就会用良好的心情去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丰富他们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成剑.儿童文化:小学美育建设的应有视野[J].江苏教育,2012.

[2]林美英.浅谈英特尔未来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支持策略兴趣
例说“数学课堂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支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