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小衔接的意义及策略

2020-08-14 13:49沈威涛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4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主动性入学

沈威涛

摘  要: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纵向教育关系,我们不能把幼儿园的教育等同于学前教育,把教育更多地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使幼儿的知识和能力往往相隔离,从而造成新生入学对小学学习生活产生种种不适应的情况。为此,幼小衔接问题直接影响着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幼小衔接;主动性;入学

一、幼小衔接的意义

1.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是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尽管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性质、不同教育任务和不同教育要求的独立教育机构,但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教育应从连续性、整体性出发,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实现从一个教育阶段到另一个教育阶段的自然、顺利的过度。

2.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是儿童入学适应不良现状的实践要求

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在主导活动、生活环境、规章制度、师生关系和社会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带来了儿童入学后出现的诸多身体、精神、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和不适应状态。这些现实决定了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并开始新的生活之前应该接受一定的调整和准备工作,建立一系列过渡性的行为方式,以满足新的教育阶段的新要求。

3.做好有效衔接工作,是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是幼儿园阶段的一项基本教育任务,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额外增加的工作。

4.做好有效衔接工作,符合世界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潮流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继续加强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这一世界性问题的解决与发展,同时也是对世界学前教育工作的一大贡献。

二、幼儿园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的策略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教师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引导幼儿主动发展,适应小学的独立生活。同时也要发展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与此同时发展幼儿动作,增强幼儿体制也至关重要。

2.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等。

3.加强幼儿园教师业务能力培养,了解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心理变化规律,采取因势利导的策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及时发现幼儿表现出的不利于士英小学学习生活的习惯和行为,尽早给予矫正。同时幼儿园教师也要准确把握小学初始阶段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在对幼儿拼音、识字、算数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方面,做到引导的正确和规范。

作为幼儿园大班的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的衔接,明确不同阶段的教育任务,合理施教。入学准备主要是着力培养幼儿入学后所需要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入学准备不是提前入学,也不是“预习教材”,而是培养“萌芽”。只有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在入学时达到小学的“起跑线”,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培养自我管理意识,走出踏实的第一步。

孩子到了大班后,家长教师都应有意识地增强儿童的独立性、目的性、计划性,帮助儿童树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学着安排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在家中可让儿童独自去收发室取报纸、扔小袋垃圾;入睡前,督促儿童自己准备上学用具,家长只扮演“检查员”的角色;每次活动前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孩子,活动前该准备些什么用具和书本,并及时检查,予以鼓励;活动结束前也提醒幼儿注意先安排生理上的需求,如先上厕所、洗手、喝水,再交友玩耍,以适应小学课间十分钟自己安排时间的现状。娱乐时间,可放手让儿童自己决定想玩的地方,并自己准备所需用品,当孩子的方案和准备的物品不恰当时,家长应帮助其分析这样做是否合理、适用。切不可臆断,伤害儿童的独立意识。当孩子忘带某一用具耍脾气时,家长切忌包揽责任,应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家园要一致配合,为儿童提供机会,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6.培养自主意识和坚强意志,打好幼小衔接过渡的基础。

爱因斯坦把成功归纳为“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讲空话”,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和教师都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独立地面对困难,迫使其学会动脑,多角度地观察、解决问题。如:用什么方法分别把掉在床下的皮球和针取出来,怎样才能安全取到高处的物品,遇到煤气泄漏、火灾时怎样处理等等。不断地加强训练,就能逐渐形成一种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意志坚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现在的儿童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家园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比赛活动,如整理书包、收拾文具、折叠被子,看谁做得好、做得快,让孩子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励后进儿童吸取经验教训,树立奋起追击、胜不骄败不馁的好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娇骄二气,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在实践中,教师还可利用晨间、午睡时间,为孩子“报一报天气预报”,引导大班孩子学习感知天气冷暖,并学会根据天气冷热增减衣服。通过实践,多数孩子不仅学会了自己增减衣服,个别好动爱出汗的孩子还对运动后会出汗有了预见性,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进行自我保护。每当老师一宣布户外活动或早操开始,他们便会主动取出擦汗毛巾,请老师帮忙搁在自己背心上,逐渐改变了从小到大一直被动受到成人关爱的局面。这可喜的转变,预示着这些孩子渐渐成熟、懂事了,我心里特开心,因为我们育人的首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出有自主意识的新型人才。

7.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向小学顺利过渡。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力为儿童创设一个可选择的大环境,为师生、同伴、家园的互动创造有利空间。以“能干的我”为例,孩子们积极设计“自画像”,通过自画像呈现出多种评语:有儿童自信心的展示,有长辈慈爱的话语,有同伴们稚气的互评,还有教师的希望。在互動中,产生了“我会变,我会演”的综合课题,孩子们在活动中大显身手,在活动材料、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上均可选择的宽松氛围中,运用美术、音乐、语言等多种手段进行自主的创造性的操作和组合式的表演。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孩子对感兴趣的人和事物均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表现手法,综合能力大大提高。如在“序数”的操作活动中,充分激发儿童们的探究热情,让孩子们以自己的方法去记录自己的观察与发现。不同层次的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记录能力、创新能力、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为小学阅读、记日记打下了前期伏笔。

8.家、校、社结合,完善幼小衔接

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的作用十分重要,无论是儿童的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习惯、行为方式,都受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股力量的作用: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本……让家长尽可能对自己孩子的生活、学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幼教工作者应积极与家长携手,在两个学段间的变化时期,尽可能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努力减缓孩子不适应的坡度,对儿童多些理解与宽容,尊重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个性化要求,以增强师生、亲子间的亲和力。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要求上,要循序渐进,自然养成。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过渡期。

参考文献

[1] 赵小琴.幼小衔接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6.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主动性入学
入学通知书
五行真经
入学面试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