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分阶段转变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中的应用分析

2020-08-15 16:10杨艳旭
甘肃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盆底产后依从性

杨艳旭

平顶山市中医医院,河南 平顶山467000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于产后女性,目前盆底肌功能锻炼仍是其重要治疗方案[1]。但由于多数患者对产后SUI缺乏正确认知,加之不良情志因素,导致锻炼依从性差,进而影响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2]。因此,加强行为指导,提高患者依从性,对保证康复锻炼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认为行为转变是复杂、渐进及连续的过程,注重患者不同阶段需求,为其提供行为及心理因素相结合的针对性干预方案,更利于其行为转变。此外,盆底肌功能康复锻炼是一个持续坚持的过程,加强院外随访以维持患者行为转变尤为重要,且近年随移动信息平台快速发展,微信已成为大众应用极为普遍的社交软件,利用微信进行随访可打破常规随访时间、空间限制,效果更为显著。本研究探讨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联合微信随访在产后SU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808例产后SUI患者,按照入院建档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4例。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入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3月2019年2月入院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年龄23~40岁,平均(31.25±4.01)岁。对照组年龄22~39岁,平均(30.47±3.9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明确自然分娩史,符合SUI诊断标准[3];②无感染、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③未合并子宫脱垂、盆腔感染、阴道炎等其他生殖系统疾病;④无精神疾病,且认知及沟通正常。排除标准:①排除其他因素所致尿失禁;②排除重度SUI或盆底肌肉完全去神经化;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两组均开展盆底肌功能锻炼,期间对照组施以常规干预,如入院宣教,发放健康手册,向患者进行口头式健康教育;锻炼指导,向患者叮嘱康复锻炼注意事项;生活指导,叮嘱患者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保持愉悦心情;出院随访,定期电话随访,询问患者锻炼及康复情况,对其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上述基础上观察组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施以护理干预,同时借助微信平台进行随访:(1)建组。组建干预小组,组员接受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培训,掌握该理论内涵,将行为转变分为无准备阶段、犹豫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及维持阶段。查阅产后SUI康复锻炼期间护理相关文献,寻找循证支持以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2)实施。①无准备阶段。此阶段患者对疾病缺乏深入、正确认知,康复信念差,依从性不高,开展一对一式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产后SUI及盆底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②犹豫阶段。患者已对疾病与治疗有初步认知,但仍缺乏康复信念,犹豫不决,加强心理干预,缓解负性情绪,坚定患者康复信念及盆底肌功能锻炼决心;③准备阶段。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念及锻炼决心后,与其共同制定针对性干预计划,明确盆底肌功能锻炼目标,如改善症状及生活质量,确定目标评估时间,以12周为期;④行动阶段。指导SUI患者开展盆底肌功能康复锻炼,及时解答疑问及康复过程所遇问题,保证盆底肌功能锻炼顺利进行;⑤维持阶段。加强随访,以微信平台为媒介,如建立“产后SUI盆底肌功能锻炼随访群”、申请“产后SUI盆底肌功能锻炼随访”公众号,定期经群或公众号向患者推送盆底肌功能锻炼相关内容,加深患者对SUI及功能锻炼认知,以确保其自觉、积极坚持康复锻炼,并加强其自我管理能力。

1.4 观察与评价指标(1)锻炼依从性。由责任护士评估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积极、自觉进行功能锻炼为完全依从;偶有不遵医行为,但经劝说或监督仍可进行功能锻炼为部分依从;出现3次以上不遵医行为,需进行严格监督方可进行功能锻炼为不依从;依从性=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2)康复情况。采用Grouts-Blaivas评分法评估,包含排尿情况、尿垫试验、尿失禁症状3个维度,总分0~6分,分值越低越好[4]。(3)生活质量。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估,量表包含社交尴尬、行为受限、心理影响3个维度,总分22~110分,分值越高越好[5]。(4)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干预满意度调查问卷》发放于患者评估,本问卷评估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为0.88,效度系数为0.82;问卷内容包含护理人员干预态度、干预能力、干预效果,总分100分,拟定1级满意(≥90分)、2级满意(70~89分)、3级满意(<70分),干预满意度=1级满意度+2级满意度。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2.2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Grouts-Blaivas评分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I-QOL评分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均较干预前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2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例(%)]

表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Grouts-Blaivas评分比较(分,±s)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干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I-QOL评分比较(分,±s)

表5两组患者干预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SUI是产后女性常见病与多发病,不仅威胁患者身心健康,亦可导致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目前,盆底肌功能锻炼是产后SUI最基础且最常用的治疗手段,该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有利于提高控尿能力。但产后SUI患者对疾病缺乏深入了解,且负性情绪严重,对疾病康复缺乏信念,故治疗依从性不高,难以保证功能康复锻炼顺利进展,进而影响康复效果[6]。因此,加强临床干预以强化患者对疾病正确认知、改变行为,对提高治疗依从性具有积极作用,进而有利于促进盆底肌功能锻炼顺利开展,保证康复效果。

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教授Prochaska提出,该理论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个体行为受内外因素影响,尤其以内部动机为主,是促进个体行为转变的基础。此外,该理论提出行为转变是一个渐进复杂过程,具体可分为无准备阶段、犹豫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及维持阶段,根据行为转变者不同阶段需求,提供针对性行为支持,干预效果更为显著[7]。同时,维持阶段患者多处于出院护理断层阶段,故加强随访是保证锻炼持续进行的关键。微信作为现今社会已普及的社交工具,以其为媒介进行随访较常规电话随访可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利用价值更高[8]。针对产后SUI患者,无准确阶段因对疾病缺乏正确认知导致康复信念差、依从性不高,而犹豫阶段虽对疾病已有初步认知,但仍缺乏康复信念,导致功能锻炼决心不坚定,准备及行动阶段则主要缺乏目标与正确引导。根据上述不同阶段患者心理与行为特征,结合实际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行为支持,如加强健康宣教、心理辅导、制定康复方案、指导康复锻炼并及时解决问题,以加深患者对产后SUI认知、坚定康复信念,进而促使其自觉改变行为。同时,出院后提高产后SUI患者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以保证其维持阶段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故加强院外随访至关重要。利用微信建立随访系统,打破时空限制为产后SUI患者提供院外专业指导,可进一步促进其行为转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中,观察组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Grouts-Blaivas评分、I-QOL评分优于对照组,可见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联合微信随访有可有效提高产后SUI患者锻炼依从性,进而有利于保证康复效果,促进生活质量改善。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该模式可满足患者不同阶段实际需求,进而促使行为渐进式持续改变,使其自觉坚持康复锻炼,有利于保证康复进程顺利进展,取得良好康复效果,促使生活质量提高。本研究显示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联合微信随访亦利于提高干预满意度,使临床护理工作得到患者认可。

综上,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联合微信随访可有效提高产后SUI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促进生活质量改善,且满意度高。

猜你喜欢
盆底产后依从性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