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0-08-15 16:10崔金红周俊魏蓉王世欣
甘肃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充气复查核酸

崔金红 周俊 魏蓉 王世欣

兰州市西固区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730060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1],并在短期内迅速蔓延,我院作为甘肃省定点诊治医院之一,现就我院收治的13例临床诊断COVID-19病例CT影像学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18日至2月18日临床诊断为COVID-19患者13例,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24~73岁,平均(45.31±9.77)岁,13例患者均在我院行胸部CT检查,其中9例经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核酸阳性而确诊,另4例多次荧光RT-PCR检测SARS-CoV-2核酸阴性,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肺部CT影像学特征,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2]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标准。本研究SARSCoV-2核酸检测均采用咽拭子与痰拭子相结合的方法。

流行病学史:13例COVID-19患者,4例为外地输入性确诊病例,与他们密切接触者8例,均为家族成员,1例为武汉返兰人员。

临床表现:以发热、咽部不适、干咳为主,其中发热9例,咽部不适4例,干咳5例。

实验室检查:13例COVID-19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均无增高;C反应蛋白升高6例,正常7例;白介素-6升高6例,正常7例;降钙素原13例均正常。

1.2.CT检查及图像分析 胸部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Bright Speed 16排螺旋CT,螺距0.875:1,矩阵512×512,FOV360-600mm,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mm,由2名放射学专业医师共同读片。

2 结果

13例COVID-19患者,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2],轻型2例,普通型6例,重型4例和危重型1例。

13例COVID-19患者,2例轻型肺部CT无明显异常,11例CT表现均以磨玻璃阴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为主,夹杂部分实变,肺外后带较中央区多见,下叶病变较上叶为重而多,11例病变均累及肺下叶,9例累及肺上叶,6例累及右肺中叶;4例累及单侧肺,其中右肺3例、左肺1例,2例病变由单侧肺发展到双侧肺,5例病变累及双肺。13例COVID-19均无胸腔积液及肺门、纵隔内淋巴结增大。

13例COVID-19患者首次CT检查,8例表现为早期,呈形态不规则云雾状淡薄GGO(图1-a),其中2例有晕征(如图2-b)、1例有支气管充气征(图2-a);1例表现为进展期,呈铺路石征GGO;2例表现为重症期,双肺弥漫性病变,呈“白肺”表现,密度不均,其内见血管增粗影及支气管充气征(图3);2例肺部CT无明显异常。

7例患者间隔5~7日CT复查,6例有进展,其中有新GGO出现者2例(如图2-c),3例淡薄GGO增大融合呈铺路石征GGO,其内见血管束及血管增粗征和支气管充气征(图1-c),2例GGO扩大伴节段性肺实变,其内见支气管充气征;1例较首次CT表现吸收变淡缩小。

图1核酸检测阳性确诊新冠肺炎患者早期和进展期肺部CT表现

2例患者间隔5日CT复查,原有病灶吸收变淡缩小,1例又有新病灶出现(图2-g);7日后第三次CT复查,1例病灶完全吸收,1例病灶明显吸收变淡缩小,并局部纤维索条形成(图2-h、i)。

病例1患者,男,44岁,咳嗽咳痰3天,加重伴发热半天,于2020年1月26日行CT检查,左肺下叶单发GGO(图a),表现为早期影像改变;2020年1月31日复查CT,双肺胸膜下多发GGO,左肺下叶病变范围增大,内部密度增高,形成铺路石征,其内见血管束及血管影增粗征和支气管充气征(图b、c、d),呈进展期影像表现。

病例2患者,女,24岁,发热、全身酸痛3天,于2020年1月31日行CT检查,左肺下叶胸膜下多发GGO,支气管充气征(图a),晕征(图b),表现为早期影像改变;2020年2月5日复查CT,左肺上叶斜裂胸膜下新发GGO(图c),左肺下叶病灶扩大实变(图d、e),呈进展期影像表现;2020年2月10日复查CT,左肺原有病灶吸收变淡(图f),下叶出现新的病灶(图g);2020年2月17日复查CT,左肺病灶吸收变淡(图h),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局部纤维条索形成(图i),表现为恢复期影像改变。

病例3患者,女,63岁,发热、呼吸困难、全身酸痛不适7天加重2天,于2020年1月31日行CT检查,双肺广泛GGO,铺路石征,呈“白肺”表现,其内见血管束及血管增粗征和支气管充气征,为重症期影像表现。

3 小结

COVID-19是由SARS-CoV-2引起的以肺部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SARS-CoV-2的靶细胞是人体肺部II型肺泡细胞,因此COVID-19的CT影像学表现为胸膜下外周带以GGO为主合并实变的病变,还可引起胃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和相应症状[3-5],严重时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COVID-19依据病灶的范围和演变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恢复期[6]。

早期 本组8例早期表现为双肺胸膜下多发GGO,以下肺多见。

进展期7例早期患者5-7天后复查CT,6例病灶范围不同程度增大、增多,相邻病灶逐渐融合,累及双肺多个肺叶、肺段,部分呈铺路石征,局部实变,可见血管束及血管增粗征和支气管充气征。

重症期2例患者双肺弥漫性病变,呈“白肺”表现,密度不均,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据报道[6,7]同时还可出现肺叶或肺段不张。

恢复期 病灶明显吸收缩小、变淡,范围缩小、密度减低,实变逐渐吸收变淡,直至完全吸收消失或残留少许纤维条索影。

图2临床诊断新冠肺炎患者早期、进展期及恢复期肺部CT表现

图3核酸检测阳性确诊患者重症期肺部CT表现

荧光RT-PCR检测SARS-CoV-2核酸阳性是确诊COVID-19的金标准[8],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SARS-CoV-2感染[9]。本组有4例患者多次SARS-CoV-2核酸检测阴性,但均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典型的CT影像学特征,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2]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标准,将这4例患者也纳入本组病例一并分析,对这类患者应严格按照确诊病例的标准管理、治疗。

COVID-19主要应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人偏肺病毒等所致肺炎以及SARS、MERS等病毒性肺炎相鉴别,病毒肺炎表现为两肺弥漫的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伴小叶间隔增厚,影像学鉴别困难,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对于本病的诊断有提示作用,确诊需靠病原学检查。

总之,COVID-19的CT影像学表现及病灶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COVID-19的临床诊断。

猜你喜欢
充气复查核酸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充气恐龙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为什么汽车安全气囊能瞬间充气?
勘 误
核酸检测
让充气城堡不再“弱不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