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贫困

2020-08-16 13:55孙家昌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新型精准扶贫

摘    要: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位于云贵高原之上是我国气候变化脆弱性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连片贫困集中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贵州省致贫和返贫的重要因素。原有的扶贫政策却未能充分考虑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通过此次调研项目的研究将为气候变化更好纳入扶贫战略,结合气候这一特殊因素采取更加精准的扶贫政策,为政府提供精准扶贫的科学依据与更加地方性、更分散决策和有广泛公众参与的扶贫决策,助力贵州乃至全国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气候贫困;精准扶贫;农村振兴;产业扶贫;人群生计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气候条件的恶劣,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贫困地区一般以农牧业为产业主导,其他产业相对落后,而影响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气候。贵州农村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带高度相关,受到气候恶劣的影响,不断出现致贫返贫等贫困状况。贵州农村贫困地区,受高原地形先天制约,长期缺乏资金投入,耕种技术相对落后,大多以简单粗犷的“小农式”农业生产方式,更不利于克服气候恶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当前,世界范围内对气候贫困的研究都相对缺乏,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就必须要关注,这一新型“贫困”的产生因素——“气候贫困”。

一、农村地区“气候贫困”的概略

(一)抵抗气候灾害的能力弱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贫困与脆弱性( vulnerabili- ty) 密切相关。据统计,我国 70%以上的气象灾害发生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此外,生态脆弱地区常常处于不同生态板块的交界,这种现实因素又导致了本身其整体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加剧,在各要素关联交错性强的情况下,介入气候恶化的气候因素会引起生态激烈性变化,进一步减弱生态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而我国西南部地区经济建设长期处于落后状况,经济的落后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在传统的“小农式”的农业生产方式下,人为抵抗气候灾害的能力更弱。在自然抵抗能力与人为抵抗能力弱的两方不利条件下,随着近年来农村资源的开发,将进一步破坏本就脆弱的生态体系。而农村相较于城市在地理位置等区位因素的影响下,加之人口增长等问题而导致的环境负荷逐步加大,贫困地区应对气候贫困的能力显得尤为脆弱。

(二)农业三要素长期净流出

农业发展的三要素是土地、劳动力、资金。贵州省农业现状贵州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省, 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种种问题和困难, 而在长期的耕种与不合理的利用之下,农村土地质量不断降低,伴随城市化建设与农村工业化建设,土地资源不断流失。伴随城市化进程与农村人口城市务工潮,由于缺乏自身产业发展的积极动力,加之农民收入提高缓慢,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中国长期的经济资金偏向城市的政策,加之农村人口的不断外流又导致了资金的匮乏,面对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带来的消极影响,农业增产增收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农村贫困群众不得不减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教育的持续投入,进而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产生了农村贫困人口生存与生活气候的恶性循环。因此,气候恶化导致的农村三要素流出的加剧是农村贫困群体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三)气候贫困加剧农村贫困

气候恶化使得干旱加剧,使得土地矿物质不断流失,容易导致农作物的萎缩与绝收,在气候不断恶劣的影响下,森林植被萎缩,使得贵州地区水土流失加剧,不利于耕地的保护更会并发众多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灾害的加重,对农业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自然影响。气候恶化更使得原有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遭到损坏,在原有基础设施破坏,新的基础设施由于资金匮乏而得不到有利补充的情况下,气候恶化对农业生产起到更大的不利影响。农村贫困人口大多数以农牧生产作为收入来源,在农牧生产受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二、贵州乡村“气候贫困”问题分析

(一)农村气候监测预警系统不完善

由于贵州所处的云贵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天气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对贵州农村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威胁十分严重,因此,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體系,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贵州农村地区相关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基础设施投资薄弱,面对气象灾害可采取的预防手段不足,使得基础建设不牢固。加之,贵州农村地区相关技术人员与人才培养不到位,农民无法得到准确有效的技术指导,面对气候灾害,农民的认识意识与防卫意识不足,特别是面对极端恶劣天气,只能将此寄托于“风调雨顺的天意”,面对自然灾害十分被动。

(二)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

贵州农业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发展粗犷的不利局面,而这也导致了贵州农村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面对气候灾害的打击,由于农村农作物种植的单一将面临大规模绝收等剧烈打击,农作物种植种类缺乏互补或可替换的种植作物,无法快速从气候灾害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对气候灾害给农村经济社会的破坏的不利局面的回旋余地弱。例如,贵州赫章地区大规模种植核桃,而一旦遇到冰雹等强对流气候灾害时,容易导致核桃瓜果打落,面临绝收的风险,从而导致当地农民收入锐减。第二点表现在,农作物种植没有因地制宜,面对气候灾害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贵州农村地区没有很好地掌握与运用自然规律,导致了农作物种植与区位自然条件不合理的现象。

(三)农村对气候灾害的宣传力度较弱

传统的农村政府对气候灾害的传播都是采取黑板报等时效性较差的宣传方式,没有建立及时有效的乡村公共气象灾害宣传体系。目前,随着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时效性与准确性显著增强,伴随着现代信息传媒工具的丰富,在进行乡村公共气象服务宣传时要重点利用好大喇叭、电视、短信、微信等方式。但是,由于当前部分村落网络设施建设不足与老龄化的现实情况,公共气象服务与宣传预警还不能十分快速的到达农民之中。

(四)气象灾害防范措施不足

由于贵州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不足与人才的困乏,加上社会对“气候贫困”的长期研究不足,能够供农村地区农民选择的气象灾害防范手段不足,农民本身文化程度较低,仅仅依靠过去的直接经验无法面对日益复杂的气象灾害情况,而政府制度的相应的防范办法没有考虑地方的实际或者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农民面对气候灾害时的防范与减灾余地较小。

三、解决贵州农村地区“气候贫困”问题的建议

(一)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与基础性研究

气候专业人才属于相对稀缺的人才,政府应该加大相关人才的培育,而人才培育的体系应该更加完善,可以通过学术教育与专业应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地方应用型的气象人才,也可以派驻技术员对当地的村干部或农民进行培养,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气象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减轻大规模技术支援中存在的人财物的不足。除此之外,各高校与各级政府还应建立专业研究机制,地方注重建设气象站等气象监测基础设施,高校等科研院所注重基础性研究与指导,将实地应用与抽象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为防范减灾提供现实支撑。

(二)加强应对气候灾害的宣传力度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通过农村大喇叭、电视广告、短信、微信等多种手段对气候灾害进行有效预警。在日常的农村生产生活中也要对气候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加强宣传教育,让农民从根本上认识气候灾害带来的影响,学习了解防范减灾手段,在大力宣传的基础上,引导全社会对农村气候灾害的关注,为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与政策倾斜提供支持。在实际的防灾减灾工作中,政府也要不断吸纳公众建议,不断完善自身的政策措施。

(三)合理规划种植农作物

对于农作物的种植,政府应该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引进选育优良的抗灾害品种,避免种植作物结构的过于单一。农民在作物的种植与选择上也应该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加以判断。在咨询专家与结合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农作物种植的选择要适应地方的自然条件,更要加强市场的研判,尽可能的提高农民收入,对于各地的农作物种植调整要循序渐进,让农民真正认同,不能搞一刀切好心办了坏事。

(四)更加注重科技和金融对农村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

围绕技术需求,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通过人才培育与高校院所合作,选育优良品种,完善专家指导与服务制度,切实防范和化解贵州乡村农业生产因气象灾害产生的重大风险。加强农村信用建设,升级农村信贷结构,创新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为遭受气候灾害影响而产生损失的农户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其复产脱贫,建立乡村扶贫基金,重点投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让金融发挥普惠的价值,支撑农业生产发展,解决农民脱贫增产的资金问题,着力改善乡村金融业态。

(五)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变粗犷式的农业发展为精细化产业化发展,统筹全省农业这盘大棋,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细化农业特色功能区建设,着力化解农民对农业种植的依赖,提高农业附加值,做出特色,做出规模,做出效益。要积极引进先进产业链企业,扶持地方特色企业,将农业发展与产业链发展相结合,如:在酱香酒生产片区,配套种植适合酿酒的高粱品种,利用其种植周期短,效益高的特征,切实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依托产业链的发展,加强资金投入,着力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农业种植技术,补齐农村生鲜产品物流运输短板,创新运用与营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农产品走出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还要注意解决就业问题,重点帮扶贫困农民就业,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结论

当前贵州乡村存在着专业人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面对气候恶化的必然局面,多种因素的叠加将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更加严重的影响。通过对“气候贫困”的研究,本文对贵州农村地区的实际状况与农民的应对举措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围绕减少气候灾害损失,加大人才培育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建議,意在促进农村生产建设与农村“气候贫困”人群的生计改善。

参考文献:

[1]张胜玉,王彩波.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贫困的应对策略 [J].2015.

[2] 林 霖,王志强,张德卫.探索与助推气象可持续减贫 [J].2019.

[3]曹志杰,陈绍军.气候风险视阈下气候贫困的形成机理与演变态势[J].2016.

[4]姜江.贫困地区农业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分析[J].2012.

基金项目:2018年度校级课题:关于“新型”贫困——贵州乡村“气候贫困”的人群生计调查研究(编号:2018DXS071);2018年贵州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关于“新型”贫困——贵州乡村“气候贫困”的人群生计调查研究(编号:2018520570)。

作者简介:孙家昌(1999-),男,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2017级信用管理班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金融。

通讯作者: 司云云。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新型精准扶贫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新型防冰雹车衣设计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生育文化对生育率的影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