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理论与实践

2020-08-17 07:24韩晓
时代人物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明绿色

韩晓

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价值追求

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人类世界和自然的生生不息,这是自古以来人们所致力于追求和探索的,是人类发展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一)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所谓科学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诞生开始至今,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增长的空前的资源消耗。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社会需求的逐步提升,但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劣,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二)科学执政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体现

科学发展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党对人民、对历史、对自然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担当。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青山绿水是每个人在生活中所能享受到的最公平最普惠的民生,也是提升人们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再科学执政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在发展中保护环境,这是对科学执政最大的难题和挑战。在之前的发展中,经济发展是粗放型模式,发展的过程中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虽然GDP有了高速的增长和社会物质财富增加迅速,但是这种只追求GDP增长,搞短期行为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破坏,直接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损害,造成群众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危机。科学发展所要实现的是使经济的增长和环境的承受力相匹配,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科学发展是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的可持续的发展,真正体现课科学执政的内涵和实质所在。

(三)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生生不息,历来追求的是包容与协调,追求的是永续发展,注重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平衡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特别重视生态的建设和保护,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我们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思想,并将之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相结合提出了新的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绿色生活建设美丽中国,让人们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资源和一方净土。

(四)可持续发展人类世界共同的重大课题

人们都喜欢用地球村来描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可持续发展关乎的是人类能否繁衍生息下去的最为根本的一个问题。在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实现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也破坏了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本,人类面临的是生死存亡如何抉择的重要问题。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面前,人们开始对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实现良性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开始积极寻找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致力于寻找一条注重科学发展、永续发展,与自然和谐、崭新的发展道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取向,全世界已经达成共识。实现永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的建设放在一定的高度和非常重要的位置,做好战略规划,制定科学的制度安排,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一)确立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

战略规划是从宏观层面对全局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战略布局关乎着今后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统筹推进。在一个国家中,只有把生态保护放到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才能实现绿色的发展更好的保护环境,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的融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明确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

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提出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对在今后的发展中环境保护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形成了立体的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引领了今后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转变的方向,為实现两个百年梦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制度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把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也离不开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安排和制度保障。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四)充分调动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纵观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很难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这是历史最好的证明。同样,历史还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前进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是新时代人民群众新要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有的内容。同样,保护生态环境更加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离开了人民群众这个群体,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会成为一句口号。从一开始,在企业发展中提倡构建绿色生产的政策导向,建立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再到后来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从垃圾分类开始,引领人们绿色的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反对奢侈浪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浓厚的宣传氛围,号召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充分汇聚起实现永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文明绿色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