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慕陶墓现状及修缮方向

2020-08-17 01:27范欣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0期

范欣智

摘 要:李慕陶墓是一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由于当地居民的开发需要,利用工程机械开挖山体,对山体安全造成巨大影响,致使李慕陶墓的安全面临重大挑战。文章对李慕陶墓将面临的险情及病害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修缮可能。

关键词:古墓葬;不可移动文物;修缮

李慕陶墓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街道深井社区秋岗山(古称万竹山、俗称李家山)的东坡,始建于宋代,为花岗石构筑交椅墓,是一处不可移动文物。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从李慕陶墓外緣外延20米,北、南从墓(石碑、华表)外缘外延10米。

1 李慕陶墓现状概况

李慕陶墓坐西南朝东北,始建于宋代,现存地表遗构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的花岗石构筑交椅墓,现仅余墓碑、环垄、拜台、挂榜、山手(踢靴)等遗迹,护岭、月池等不存。墓主姓李,名士亮,字明甫,号慕陶。据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柏堂村、东溪村、水门村的《李氏族谱》记载,李慕陶为其始祖,原籍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县李家庄,出自李唐之后。李慕陶在北宋绍圣四年(1097)中进士,任浔州南雄二路通判,后升正奉大夫、怀远将军、广南安抚使,卒后葬于黄埔山中,其夫人连氏葬于番禺。按照李氏后人的回忆,山岗作为他们的家族墓选址,前后延续近千年,整个山岗东坡估计分布有20—30座李氏家族成员的墓葬,鼎盛时占据了整个山岗东麓。此外,墓群前还立有两根花岗岩石柱(华表),高约4米。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和人为破坏,目前仅在李慕陶墓北、西两侧发现有李听斋墓、李谦鸣墓、李敏墓、李圣南墓及其他三座未知墓主姓名的墓葬的地表遗存。根据后人讲述,人为破坏行为较为严重的有两次:第一次是“文革”时期,李氏墓群被肆意毁坏,大批石质构件被山下村民陆续搬走,挪作他用;第二次是2004年4月,附近村民利用工程机械挖山取土,不仅将李慕陶墓的月池部分挖毁,还导致其中一根华表和李敏墓一具棺木滑落山底(滑落的棺木后在山下重新掩埋)。其他墓葬则在清坟时曾被挖掘,但墓碑及筑墓花岗石仍存。

2 李慕陶墓病害情况

李慕陶墓由于年代久远,受自然风雨的侵袭、周边建设和历史破坏等因素的影响,现存遗构残损较严重。

鉴于墓葬难以与周边自然环境分开,即无明显分界,在说明病害情况前,笔者欲对墓葬保护对象作浅陋阐述。古墓葬的位置、朝向、周边构筑物配置、周边家族成员的墓葬及周边山体、水体、环境等因素,都是传统文化生死观的一种表现。按照《威尼斯宪章》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保护古墓也应该同时保护古墓周边作为文化载体的环境。因为“从空间观点上看,这种环境除了和古迹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之外,自身可能就是一种古迹”。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李慕陶墓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图,以及以上比照国际惯例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古墓葬的保护对象应包含古墓葬本身及周边环境,墓葬本身指古墓的墓体构筑物、周边附属的礼仪性构筑物,墓周边环境指墓主前人及后人依附核心保护对象墓周边建造的其他古墓、本墓或墓群所在的山体形势或整体形态。为此,本文将以墓本体和周边环境为两个要素,阐述现状及病害情况。

2.1 墓本体

墓体最宽处约3米,深约6米,占地面积约22平方米,由墓碑、环垄、拜台、挂榜、山手(踢靴)、石铺地组成。

①墓碑:位于墓体后部正中,碑体为花岗岩石质,外观为仿建筑式形制,上部为“祥云涌月”造型;中部为屋顶形状,有屋脊、瓦当、滴水浮雕模型,门额竖刻“恩荣”二字;下部为梁枋、雀替、柱础,柱础下为基座。一块花岗岩碑面嵌在碑体内,其表面从右至左依次刻有:“本祖山坐坤向艮兼未丑之原”“显始祖考宋赐进士正奉大夫怀远将军广南安抚使慕陶李公墓”“大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季秋望日重修”。整体保存较好,局部有草木植物根系,但影响较小,碑面有灰土覆盖,对字迹辨认造成一定的障碍。

②环垄:墓碑两侧为环垄,呈“Ω”字状向前伸出,左右大体对称,从目前在底部仅剩的一圈花岗岩石构件来看,环垄原本全部是用花岗岩砌成。此外,清理环垄内积泥土后,在拜台东南侧距表土20厘米之下,发现花岗岩壁下有石脚做法,并且在环垄壁与拜台之间发现有残存的花岗岩石铺地。整体保存较差,石材缺失严重,按李氏后人的说法,是在“文革”期间遭到人为破坏。另外,部分环垄处有粗大灌木根系,对其保存不利。

③拜台:位于墓碑正前方,用整块花岗岩石制成,正面刻有花纹。整体保存较好,仅在细部有小石块缺失。

④挂榜:位于环垄前端两侧,分别由两块花岗岩制成,表面无刻字,东南侧一块已倒伏于地面,西北侧另有一块。整体保存较差,西北侧挂榜表面有红漆“李府”二字,为李氏后人所写。

⑤山手:位于挂榜前,山手的整体形态已经损毁殆尽,两侧山手的上部条石与石狮子均倒伏于地,山手内侧未见条石铺地。整体保存较差。

⑥石铺地:在环垄壁与拜台之间发现的残存花岗岩石,可以说明至少在环垄包围区域内原是有完整的石铺地面的。残存石铺地由两块石板组成,石板宽40厘米,用手铲下探可知板厚约7厘米。在两条山手之间区域未发现石铺地。整体保存很差,石板缺失严重,按李氏后人的说法,是在“文革”期间遭到人为破坏。表面有土层覆盖。

⑦华表:在墓体东北方向直线距离约40米处,原有一对花岗岩石质华表。其中,东侧一根因2004年的不合理取土,已倒塌于山下,并断裂成两段。经过对倒塌华表进行清理可知,该华表用整块花岗岩制成,并可分为三个部分:表根、表身、表头。基础截面为方形,表身截面为八边形,表头为石狮子。西侧华表保存较好,截面呈八边形,柱头立有石狮子,狮子高65厘米。除东侧华表倒塌断裂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

2.2 周边环境

①周边家族成员墓葬:在李慕陶墓周边,目前在地表尚余可见遗存的有李听斋墓、李谦鸣墓、李敏墓、李圣南墓及其他三座未知墓主姓名的墓葬。李听斋墓紧挨李慕陶墓西侧,距离最近,地表仅剩花岗岩石质墓碑、环垄及少量护岭构件,整体损毁严重。墓碑上从右至左依次竖刻:“本山坐坤向艮兼未丑之原”“明十三世显考听斋李公妣刘氏安人合墓”“民国岁次庚申(1920)季秋吉旦重修”。李谦鸣墓紧邻李听斋墓西侧,地表仅剩鸭屎石质的墓碑,环垄等其他部分的石构件已完全不存,整体损毁殆尽。墓碑书“大清显考谦鸣李公之墓,康熙十二年(1673)九月初七日孝孙其盛曾孙元瑞泣血立石”。李敏墓原位于李慕陶墓东北向约5米处。2004年4月,因村民挖山取土致使墓中棺木及地表石构件滑落山下,滑落的棺木已在山下重新掩埋。此外,在断坎壁上,还挂有未掉落的护岭石构件,摇摇欲坠。李圣南墓位于李敏墓西北方向约16米处。地表仅剩一花岗岩石质墓碑,地下遗存已在清坟时被迁移。其他三座未知墓主姓名的墓葬,由于无法获知墓主姓名,只能编号加以区别。Ⅰ号墓葬位于李谦鸣墓西侧,保存情况很差,仅剩墓碑、拜台及2个石墩;Ⅱ号墓葬位于Ⅰ号墓葬西侧,保存情况很差,仅余墓碑和拜台;Ⅲ号墓葬位于李听斋墓东北向前方,地表只能见到一石狮子,其他均被泥土或落叶覆盖。

②周边山体:21世纪初,村民私自在山东麓挖山取土,导致东侧华表与李敏墓塌毁。乱掘行为被叫停后,留下了面积达1300余平方米的扇形乱掘区域,并在李慕陶墓前形成了一道高差达10余米的断坎。随着雨水不断冲刷,断坎处土体流失严重,塌陷面积逐步扩大,已经威胁到李慕陶墓本体的安全。目前在该区域内,除西側华表及李敏墓的棺木外,还散落有石质构件。

除此之外,山体东南边新辟一处教练车场,周边则是村落,经多年发展,人口较为密集,且山体有交通主干道环绕,大环境基本不复当年山势水体格局。

3 病害影响及成因分析

3.1 墓本体

由以上内容可知,墓本体主要病害为石构件缺失。构件缺失对墓整体形象影响较大,但对形制判断几乎不存在影响,且缺失部分皆能在对称地找到完整或较完整的遗构。造成石构件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但构件散失后尚能在附件找到,对于修缮影响不大。

3.2 周边环境

山体非法开挖及后续不断的山体滑坡严重威胁墓本体安全,彻底改变墓道及周边墓葬环境,甚至破坏了墓本体的礼仪性附属物(华表)。李氏后人因现实需要,已经不再居住在附近,现在周边居民与墓主人无亲缘关系,但是地块权属归周边村民所有,地块开发利用关系到村民日常生活水平,于是墓东侧原山体被开发为教练车场,东侧山体被挖去。墓本体所在山体离东侧开山造成的悬崖8米左右,悬崖高10米,墓本体已暴露在危险之中。若地块继续开挖,就直接侵入墓道所在地,使墓东北边出现新的断崖,离墓的核心区域墓碑不足5米,且土层松散,随时有继续滑坡的危险。所以,周边环境改变,对李慕陶墓的影响巨大。山体的改变,使墓本体随时有随坡倒塌的危险;周边家族成员墓葬遭破坏,墓葬原始人文环境也发生剧变。因此,过度开发是造成山体危险的主要原因。

4 修缮建议

从以上情况看出,李慕陶面临的问题十分明显,墓本体的修缮思路也十分清晰,主要问题是在对文物周边环境恢复程度上。

4.1 墓本体修缮建议

墓本体主要针对散失、缺失构件的恢复上,清理好墓本体周边的植物泥土后,按已有构件使用传统手法恢复即可,具体做法不一一论述。针对断裂华表,应清洗华表断面,对两侧断面进行钻孔,采用2—3根螺纹钢做锚杆,从而增加锚固强度。待华表断面固化后,将其移至墓前方推测位置重新树立。华表根部采用石条箍套,防止华表下沉或倾倒。表头狮子要与西侧华表狮子朝向相对。为使墓本体免受内涝,应在环垄背后约1.2米处,开挖一条环形排水沟,从而缓解雨水对墓体的直接冲刷。

4.2 墓周边环境恢复建议

周边环境是墓葬文化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慕陶墓周边环境因现实情况,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恢复周边环境,除了考虑解除墓本体安全危机外,还需要考虑恢复文化氛围,尽可能在与现状减少冲突的情况下,完善墓及墓周边的文化架构。笔者建议应尽快加固现有裸露山体,避免山体继续滑坡导致文物本体受到不可逆的伤害,同时修复因不当挖掘而被破坏的墓道及华表,让文物有尊严地存在。鉴于文物修复资金有限,用地情况错位的现实情况,环境恢复或需分两步完成。拟建边坡工程分为一期、二期两个阶段,一期边坡工程采用板肋式锚杆挡土墙,用于保护李慕陶墓体;二期工程主要采用放坡形式,用于放置东侧华表,适当恢复山体原貌,恢复墓前空间。

5 结语

李慕陶墓的修缮设想的独特之处是其本体修缮只占全部工程的较少部分,但是一期工程出于文物本体安全考虑是有现实需要的。作为一个主要恢复文物周边文化氛围的项目,在用地情况、资金使用、工程可行性、项目实施后如何与周边环境重新协调共生等方面,还有更多深入研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切萨雷·布兰迪.修复理论[M].陆地,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2]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编纂委员会.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3]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