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参与重大工程建设宣传报道策略

2020-08-18 09:03李婉婷吴学文
记者摇篮 2020年7期
关键词:融媒工程建设新闻宣传

李婉婷 吴学文

【摘 要】对重大工程建设的宣传报道,社会媒体着眼于工程建设本身,注重选题的纵深性和时效性。而高校的宣传部门,则应借高校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契机,在对内、对外宣传报道的同时,提升高校品牌影响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融媒   高校   新闻宣传   工程建设

任何重大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人的默默奉献,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孕育了一批又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在当前分众化和差异化的传播环境下,高校宣传部门如何抓住重大工程报道传播的最佳时期,依托自身科研背景以及校友资源,做好全媒体报道、提升高校品牌影响力?本文以河海大学党委宣传部策划、采写的“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河海校友”系列报道为例,重点分析高校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的融媒体报道的主要策略。

一、人性化:讲述工程背后的典型校友、典型事迹

重大工程建设在为百姓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凝聚着一批又一批人的辛勤劳动,讲好新闻背后的故事尤为重要。高校在进行参与重大项目工程宣传报道时也不应背离此原则,所以高校宣传部门应聚焦参与工程默默付出的校友,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典型事迹,避免“脸谱化”,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众多的人物故事中,关注工程建设者是很好的视角,在策划“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河海校友”系列报道时,通过校友资源,河海大学宣传部门联系到了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主要施工、设计和监理单位,梳理了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校友名单,选取了其中35位河海校友进行采访和报道,挖掘他们在“大国重器”建设过程中攻克技术难关、建设理念创新和发明产品专利情况,讲述其在校和工作期间母校、老师、同学给予的帮助,采写报道、编撰成文,通过微信、微博、校报、书籍等形式进行传播,在师生和校友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二、通俗化:把晦涩难懂的专业技术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知识

重大工程包括交通、水利、信息等多领域的建设成果,这也就要求高校参与报道的人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样在采访过程中才能准确理解采访对象提到的专业术语,以便在报道写作过程中进行“二次加工”,变成大众通俗易懂的话语。

首先,把采访前的信息检索工作做扎实

由于无法深入一线进行采访,当高校进行后续系列报道的时候,各大社会媒体都已进行了至少一轮的深入采访和专题报道。

高校的宣传人员在联系人员进行采访前,应当对各大媒体上该项目的概况、技术创新、管理建设突出成就、产品专利等方面做好功课,对采访对象的资料、涉足领域等信息进行充分了解,有助于在采访过程中理解专业知识以及深入挖掘报道亮点。

其次,在采访过程中多提问,力求让采访对象进行通俗化解释

采访过程中,遇到“会说”且“爱说”的采访对象,能够引导对方对访谈过程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最好能够借助专家之口进行通俗化處理。

最后,写作过程中用浅显的文字进行“翻译”

高校新闻报道的读者,大多数是在校学生或者关心学校发展建设的校友,如果在稿件中充斥着晦涩的专业术语,内容过于专业、不够通俗,对受众来说很难理解,也不能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所以,在写作过程中,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对于一些专业术语或抽象概念,多用恰当且形象的比喻,尽可能避免宏大叙事。

三、贴近化:体现重大工程背后的校训精神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所高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以及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校训精神是高校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沉淀,是高校的精神财富和无形资产。而校训精神的传承离不开人,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校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正是生动的“思政课程”。

报道在讲述工程成就的同时,更要挖掘重大工程背后默默奉献的校友身上的家国情怀以及蕴含的校友精神。 如果能从学校校史纵深的角度深入挖掘,串联起老一辈校友、新一届毕业生在国家重大工程中肩负重任的故事,会更加富有深度。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河海校友”系列报道中,就有从小受家庭影响,励志为国家水利、港口航道作贡献的校友故事;也有在港珠澳大桥建设初期就作为“开荒者”,九年如一日默默奉献,践行校训精神的一线人员。这样的报道需要采写人员有很高的站位、全局意识和对校史知识的储备,能让受众对校训精神有更好的理解,增强认同和共识。

四、全方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此长彼涨”实现全方位传播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对内、对外宣传平台也发生改变,以往宣传的主阵地校报、校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平台关注度逐渐下降,而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关注度日趋提高。在进行高校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的宣传时,传播渠道的选择也应该有倾向性。

新媒体平台的优点是时效性强、传播形式多样,而传统媒体平台虽然时效性较差,但是也可以通过稿件的编排和策划突出选题报道的深度。所以,在选择传播渠道的时候,发挥不同平台的特点,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此长彼涨”,有助于全方位传播,在受众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

以 “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河海校友”系列报道为例,整个报道周期历时一年之久,所以在进行传播渠道选择的时候,调动了校园主页新闻、校报、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平台进行全方位传播,其中,在主页新闻中设置“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河海校友”专题网页,并且主页首页设置链接;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设置相关专栏,以一周一期至两期的频率进行连载,并且配合相关视频宣传;在校报里,开设专版连载校友故事、典型事迹。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新能泰山公司)

【参考文献】

[1] 庞祎晔,于靖,高艺霞. 论高校培养人才的精神高地——高校校训功能的实现[J]. 时代教育,2017(03).

[2] 林沛,闫思如. 从港珠澳大桥报道谈重大工程融媒体报道策略[J].中国记者,2018 (12).

猜你喜欢
融媒工程建设新闻宣传
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融媒创新调查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实践
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思考
别逃啊,霍金!——一次跨越时间的融媒采编行动
以融媒之势扩大主题报道传播力——以嘉兴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实践为例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报业融媒要巧借“东风”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