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菌棒不同刺孔分布对工厂化出菇的影响

2020-08-19 11:33李巧珍章炉军李正鹏董浩然
上海农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菌棒工厂化出菇

姜 宁 李巧珍 李 玉 周 峰 章炉军 李正鹏 董浩然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农业部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农业部应用真菌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农业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市奉贤区 201403)

香菇[Lentinula edodes(Berk.) Pegler.],俗称香蕈、花菇、冬菇等,属真菌界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光茸菌科香菇属,是世界第二大宗食用菌[1],也是目前国内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食用菌之一[2]。近年来,我国香菇产业得到稳定发展,成为了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的主要项目。目前,我国香菇产业已经走到了传统栽培与工厂化栽培相结合的发展岔路口,鉴于发展香菇工厂化生产,可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损耗、提高成活率、解决污染问题、增加产量等,工厂化生产模式成为了香菇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香菇工厂化生产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利用流水线生产香菇菌棒,接种机将菌种接入菌棒,并在配有环境控制系统的车间集中发菌、刺孔、转色,最终将成熟的菌棒发放至基地或农户进行出菇[3]。

香菇是好氧性真菌,其生长过程需要充足的氧气[4],以保证其自身正常的代谢活动。而在香菇的养菌过程中,密封的菌袋阻碍了CO2的排放和氧气的供应,导致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影响香菇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充足的氧气供应是培养健壮菌丝,实现子实体优质高产的重要保证[5],故在整个香菇工厂化生产流程中,菌棒的刺孔环节至关重要。一般采用刺孔方法给菌棒内部增加氧气,以增强菌丝体的生长活力和代谢能力,促进菌丝体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转化和吸收利用,缩短菌丝生理成熟时间。在此背景下,笔者拟通过对工厂化培养的香菇菌棒进行不同方式的刺孔,探究不同刺孔分布的二次刺孔对香菇出菇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期找到最适合香菇工厂化生产模式的刺孔方式,从而为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为香菇T0,引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1.2 培养料配方

培养料配方为木屑(苹果木∶栎木=1∶3,质量比)86%、麸皮13%、碳酸钙1%,加水拌匀。菌棒重2.8~3.0 kg,含水量54%~56%,pH5.8~6.2。

1.3 菌棒制作

采用规格为17 cm×42 cm(折幅×长度)的聚乙烯塑料袋,使用冲压机装袋,每袋装湿料2.9±0.1 kg。

1.4 试验地点

试验在河南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

1.5 试验方法及处理

菌棒灭菌冷却后,通过自动接种机接种香菇T0菌株,接种后的菌棒套上外袋,转入培养室,21 ℃下培养发菌。待接种孔间菌丝连接时,进行一次刺孔操作。菌丝长满袋后,进行二次刺孔。刺孔后继续在培养房养菌,达到香菇菌龄后,上架脱袋出菇。

二次刺孔试验共设5个处理:(1)菌棒刺孔0个;(2)菌棒上部(为接种孔一侧)刺孔30个,菌棒下部(为接种孔对侧)刺孔30个;(3)菌棒上部刺孔20个,菌棒下部刺孔0个;(4)菌棒上部刺孔0个,菌棒下部刺孔20个;(5)菌棒上部刺孔0个,菌棒下部刺孔60个。各处理刺孔直径均为3 mm,刺孔深度均为3 cm,每处理24个菌棒。

1.6 调查项目

二次刺孔处理后观察记录菌棒的转色情况、菌棒的重量变化情况、出菇前菌棒的含水量、出菇时香菇的子实体产量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刺孔分布对香菇菌棒转色的影响

由表1可知,未刺孔的香菇菌棒转色面积所占比例最低;只在接种孔一侧刺孔的菌棒转色率高于在接种孔对侧刺孔的菌棒;只在接种孔对侧刺孔的菌棒及在接种孔一侧和对侧均刺孔的菌棒,上下部转色率差异不显著。因此,以在接种孔对侧刺孔对菌棒转色率的影响更大,且随着刺孔数量的增加,香菇菌棒的转色率呈上升的趋势。

表1 不同刺孔分布对香菇菌棒转色情况影响

2.2 不同刺孔分布对香菇菌棒重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在菌棒培养过程中,菌棒重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处理(1)未刺孔的菌棒重量平均减少3.45 g/d,处理(2)的菌棒重量平均减少6.17 g/d,处理(5)的菌棒重量平均减少6.24 g/d;处理(3)和处理(4)间菌棒重量变化情况无显著差异,处理(2)和处理(5)间菌棒重量变化情况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菌棒经过二次刺孔处理,菌丝呼吸作用旺盛,菌棒中营养物质消耗增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孔数量的增多,菌棒内营养物质消耗加快。

2.3 不同刺孔分布对香菇菌棒含水量的影响

香菇菌棒的含水量与出菇时子实体的品质、产量和菇蕾数密切相关。由表2可知,处理(1)未刺孔的菌棒含水量最高,处理(5)的菌棒含水量最低;不同处理的菌棒含水量大体表现为随着刺孔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2.4 不同刺孔分布对香菇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菌棒经过二次刺孔处理,能显著提高香菇子实体产量。处理(2)的子实体产量较处理(1)增加23.00%,处理(5)的子实体产量较处理(1)增加21.29%;不同处理菌棒的子实体产量大体表现为随着刺孔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比较处理(3)与处理(4)的子实体产量,说明在同样刺孔数量下,以在接种孔对侧刺孔对香菇菌棒子实体产量的提升幅度更大。

表2 不同刺孔分布对香菇菌棒重量变化、含水量、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培养环境下,二次刺孔会影响香菇菌棒的转色率,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孔数量的增加,菌丝活力增加,菌棒的转色率提高,且以在接种孔对侧刺孔对菌棒转色率的影响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一次刺孔只在香菇菌棒的接种孔一侧刺孔,这一侧的氧气供应较充足,而接种孔对侧的菌丝由于缺氧,影响了菌丝的呼吸与代谢,而经过刺孔后,增加了氧气的供应,菌丝的呼吸与代谢增强,进而提高了转色率。

鉴于香菇菌丝通过自身相应的酶将木屑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降解为单糖吸收利用[6],故可通过测定菌棒在培养过程中的重量变化来反映菌丝代谢能力的强弱,重量减少得越多,说明菌丝的代谢能力越强。在本试验中,处理(2)和处理(5)的菌棒重量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处理(1),表明菌棒经过二次刺孔,CO2浓度对菌丝的抑制减弱,菌丝对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加,代谢变得旺盛。

鉴于香菇菌棒的含水量与出菇时子实体的品质、产量和菇蕾数密切相关,故既要通过刺孔满足菌丝不同发菌阶段对氧气的需要,又不能因刺孔而散失较多培养料水分,从而影响菌丝细胞活力[7]。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不同香菇品种、不同培养料配方、不同培养环境,选择最合适的刺孔方式。

试验结果表明,菌棒经过二次刺孔处理,能显著提高香菇的子实体产量,故在菌棒培养过程中,进行二次刺孔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刺孔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以增加接种孔对侧的刺孔数量,对香菇子实体产量的提升幅度更大。

猜你喜欢
菌棒工厂化出菇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工厂化、小棚、大汪子…… 400精英齐聚山东,探讨北方养虾新思路
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专用蚕品种“中2016×日2016”繁育性能比较
华北平原地区香菇菌棒越夏关键技术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养蚕不喂桑,栽桑不采叶 重庆工厂化养蚕蕴藏黑科技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JBZ—S—4型菌棒注水机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