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隧”,让“新武汉造”越走越远
——中铁十一局锻造核心竞争力侧记

2020-08-19 07:57郑传海
建筑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中铁台车轨道交通

特约记者 / 郑传海

自从上世纪5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以后,以桥梁工程建设为主业的建筑企业,渐渐开始扎根武汉。桥梁建设已然与武钢、武重、武船齐名,成了“武汉造”的“代名词”。进入21世纪头十年末,以中铁十一局隧道施工板块为代表的“新武汉造”悄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聚焦隧道施工主业

相比桥梁建设,隧道施工不仅工期长,而且风险大,隧道施工管理更是检验企业市场竞争、综合施工、企业治理和品牌建设能力的“试金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核发铁路和高速公路总承包企业资质时,隧道施工业绩也是一项要达标的“硬功夫”。

上世纪70年代,中铁十一局(原铁道兵1师)带领从湖北各地组织起来的民兵团,靠着铁锤、钢钎和手推车,以血肉之躯,与恶劣的施工环境作斗争,靠着人挖车推修建了湖北境内襄渝铁路最长的隧道——武当山隧道。由兵改工后,以十一局四公司为主或独立修建了南昆铁路背锅底隧道、宝成铁路复线明月峡隧道群、107国道靠依山隧道、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宜万铁路马鹿菁隧道和兰渝铁路隧道群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2018年10月30日,成都地铁6号线项目部盾构机成功下穿地铁3号线(黄诗尧 摄)

2.贵南高铁广西段项目工人在检查升级后的“光伟”二衬智能台车支撑系统

把时间的日历往后翻阅到2007年,当时的中铁十一局决策者通过精确研判,果断作出决定:一是把落户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四公司的经营主业调整为隧道建设。重点围绕长大隧道、复杂地质环境下的隧道机械化施工和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拓展市场,力争用5至7年时间,在隧道机械化、标准化建设上有所突破;二是对设在广州的区域性地铁建设指挥部进行扩充改编,注册登记独立的法人公司——中铁十一局城市轨道工程公司。用4至5年时间,做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品牌,成为我国这一领域的领军团队;三是对六公司的机械加工修理优质板块予以分离,组建江汉重工机械制造公司。重点生产加工隧道施工所需的二衬台车、防水板铺挂台车、移动栈桥和隧道救援顶管机等配套机械装备和应急增援装备,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所需的配套设备70吨、45吨地铁出渣门吊和盾构施工渣土转运配套设备等。

“新武汉造”扬名“隧道圈”

中铁十一局四公司以隧道施工为主业的探索可谓一路艰辛。全长近7900米的宜万铁路马鹿菁隧道,穿越特大富水隐伏溶腔、岩溶峡谷、煤层、天坑、溶缝、断层破碎带、地下暗河和山中暗湖等特殊地质带,国内外专家称其是在“地下长江”上修建隧道。在各种方法用尽的情况下,时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杨明亮带队蹲守在现场,摸索着采用“溶腔释能降压”法堵住了滔滔涌水。

在甘肃陇南市宕昌县境内,围绕全长7997米的罗沙隧道、8504米的毛羽山隧道、9164米的新城子隧道等兰渝铁路长大隧道群建设,工人们苦干8年,先后克服了地震、特大暴雨、泥石流、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涌水、坍塌等重重难题。

3.2018年6月8日,广州地铁番禺广场站工地,重达62吨的钢筋笼拔地而起

经过几次磨砺,中铁十一局的决策者意识到,隧道施工走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之路的重要性。为此,他们把培养人才,锤炼队伍作为铸就品牌的抓手。

在郑万高铁(湖北段)5标高家坪和杏桥坪隧道,他们一次性添置了4台全智能三臂凿岩台车和9条配套机械装备生产线,并把中铁十一局技术分中心、BIM工作室、黎建华创新工作室和李俊创新工作室建在了隧道口,就连最好的建材质量检测试验室也建在了两个隧道工地。在3年多时间里,低浓度瓦斯、破碎地质和浅埋设计面临的一道道隧道掘进施工难题被破解,他们先后获得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8项、发明专利25项。郑万高铁5标也成了湖北在建高铁的一张“名片”。

4.2019年6月30日,工人在武汉地铁16号线调整盾构机刀盘角度

5.工人在郑万高铁杨家坪隧道口进行应急演练

1.贵南高铁广西段项目部电工在都安隧道出口为二衬混凝土作准备

2.贵南高铁项目部工人在都安隧道出口左侧排水沟作业

2017年底,中铁十一局把投资近30亿元的贵南高铁(广西段)6标建设任务交由四公司施工。都安隧道和永顺隧道多次穿越溶洞带,给施工带来严峻挑战。四公司成立了7个创新工作室,每个创新工作室相应地负责一至多项智能化机械装备研制和与隧道施工安全、工程质量有关的攻关课题。由项目部自主研制的多功能凿毛机和多功能自动喷淋养护台车,升级改造的“光伟”二衬台车智能化浇筑系统、仰拱虚渣清理机、仰拱开挖台车和矮边墙智能浇筑等系统,一举填补了我国隧道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施工领域的20多项空白,施工速度比半机械化提高了5倍,现场作业工人减少了60%。

通过在项目部、管理队和隧道工班设立首席预报员、聘请第三方检测技术人员,结合他们手中最先进的多功能超前水平钻、地质雷达和TSP隧道地质超前预报设备和项目PMS平台兼容的监测管理体系,6标管段仿佛设置了“天眼”,无论哪个隧道,距离风险点临近5米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以微信形式,分别发送到隧道作业工班长、管理队技术人员、管理队技术主管、管理队负责人、项目部超前地质预报中心主任、安质部长、安全总监、总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等有关人员。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PMS平台和微信推送的安全风险提示信息就不会自动报停。这一创新助力项目实现了复杂地质环境下隧道施工零事故、零返工、零窝工、零误差的目标,项目建设成为我国隧道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施工的范本。

今年5月,“高速铁路隧道动水破碎带精准预报与全断面智能施工关键技术”被专家们评定为“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有关领导希望将贵南高铁都安隧道应用的“光伟”二衬台车浇筑信息化与智能化系统、仰拱自动振捣机械手等多项专利成果尽快推广运用到全国。

城轨公司虽然注册成立得晚,却已有5项盾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们参加编撰的两项国家标准、两项施工技术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为“百项新技术”,地下空间安全管控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工程遍布武汉、广州、上海、北京、天津、成都、苏州、南京、郑州和洛阳等30多个城市,连续3年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产值以20%速度递增,年均掘进里程突破70公里,创造了单月掘进10.7公里的全国最高纪录。

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配套市政项目,城轨公司盾构施工的隧道先后8次下穿运营中的地铁11号线隧道,4次下穿建设中的穗莞深高深隧道,下穿位置离既有线最近的位置只有2.4米。他们探索采用的自动化监测技术、盾体同步注厚浆系统、“四步”注浆法、衡盾泥辅助带压开仓换刀技术等新技术,不但确保了盾构机安全下穿作业,而且取得了累计沉降仅为2.4毫米的最佳成绩。

城轨公司成立以来,先后获得了发明专利212项、软件著作权2项、中国铁建股份公司优秀发明专利奖1项、优秀实用新型专利奖2项、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27项、中国铁建股份公司级工法18项,在200多家工程公司参与考评竞争中,8年6次跻身“中国铁建20强”榜单。

用“品质+”锻造核心竞争力

相对于竞争充分的建筑市场,利用产品+科技+营销+服务的方法,用好“品质+”这个法宝,才能在竞争之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中铁十一局四公司和城轨公司这两家以隧道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主业的企业正是如此赢得了自己的声誉和“江湖地位”。所谓的“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深耕主业不放松,瞄准蓝图绘到底。从中铁十一局到这两个工程公司,两级企业高管经历了多次调整换届之后,一届届领导仍然坚持“接棒”“赛跑”,瞄准蓝图绘到底。他们准确把握市场竞争规律,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理顺品质生产与订单经营的辩证关系。一切围绕品质转,盯着用户的表情抓生产,针对生产的需要优化要素配置,从制度工具建设入手激发要素活力,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耍性子,朝三暮四地想当然。

二是围绕主业补短板,为“品质铁建”注入竞争力。“品质铁建”是中国铁建价值认同的基础,也是取信于市场的关键因素。这两家工程公司紧紧围绕隧道掘进和地铁盾构施工遇到的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开展科技攻关。从优化施工方案、改进施工工艺到革新劳动工具、强化监管力量,一点点“接长”科技和管理的“短板”,充分发挥科技和管理在做优“品质铁建”中的作用,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完美”现实,既成功地规避了风险,又为“品质铁建”产生溢出效应赢得了加分。

三是注重全产业链建设,为经营主业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无论是以隧道施工为主业,还是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主业,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施工管理是提高效率,确保安全质量,降低施工管理成本的必然选择。如何确保一线施工所需大型机械装备随时满足需要是工程公司最头疼的事情。

中铁十一局的决策者从经营战略、要素配置和品牌营运策略的高度来考虑,把原属于机械修理厂的六公司从中剥离,注册成立江汉机械公司,主要生产隧道衬砌台车、防水板铺挂台车、移动栈桥、水沟电缆槽台车和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水利等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隧道坍塌应急救援所需的隧道救援顶管机、不同吨位的出渣门吊、渣土转运配套设备等,为隧道和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提供利器,保障了一线施工顺利进行,解决了现场机械化、标准化施工遇到的难题,形成了整体竞争力。

采访札记

“新武汉造”如何越走越远?

中铁十一局通过对四公司、城轨公司和六公司经营主业的科学定位,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了“新武汉造”的市场效应,补足了“武汉造”建筑产品结构单一的短板。围绕金桥银隧这一庞大的全产业链建设,促进央企与地方深度融合,铸就牢固的产业链基础,形成竞争新优势,彰显“新武汉造”品牌,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要在“新武汉造”产业链建设上形成新共识。政府、协会和企业三方应坐下来,认真研究隧道和轨道交通建设所需的配套装备生产供给问题,从政策工具设计入手,发挥政府的政策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政策溢出效应,更好发挥武汉的建材生产优势、装备设计生产加工优势、水铁公空联运优势和隧道与轨道交通建设企业对装备使用消费优势,做优隧道和轨道交通建设配套装备产业,构建“新武汉造”完整产业链优势。

其次要在帮助“新武汉造”企业成长上形成新共识。隧道施工和轨道交通建设企业拼的是生产机具、科技实力、管理能力、过硬的业绩和营业资质等,每个要件都对企业生存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协会从企业添置机械装备、人才队伍建设、管理能力和业绩积累与科研攻关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科研帮助和能力指导,协助企业做功课,打牢功底,充分参与市场竞争。

再次要在支持“新武汉造”企业壮大用工需求上形成新共识。通过促进武汉高校与企业和农村对接,从政策支持上向培育隧道和轨道交通建设企业倾斜,培养更多的骨干企业;从用好武汉的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入手,大力培养从事隧道和轨道交通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新型技能型工人;从现有劳务公司中选拔优秀的领工人员着手,培养隧道和轨道交通建设所需的领工人才,不断满足“新武汉造”对不同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中铁台车轨道交通
中铁银通支付有限公司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CW6163B车床在线铣削烧结台车操作实践
内外模台车滑移法在明挖隧道二衬施工中的应用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新区300m2烧结厂台车栏板改造
居“高”声自远——中铁一院“走出去”的探索与实践
从领军国内到走向世界——中铁一院砥砺奋进的五年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