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先天独臂与后天断臂

2020-08-19 12:50李少威
领导文萃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三戒武将赵匡胤

李少威

仁厚与懦弱

都说宋朝是仁义之朝,大多数时间里,这一判断应该是成立的。

宋朝皇帝不杀士人,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立下的规矩。黄袍加身之时,他跟拥戴他的将士们“约法三章”,听我的,这个皇帝我干了,不听我的,另请高明。后来就转换为“勒石三戒”——刻在石碑上的祖宗训令:

“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而加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不加农田之赋。”

这三条其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一条,保全柴氏子孙,一方面是因为柴荣确实对赵匡胤恩深德厚,临死还对他寄予厚望,可谓托孤之臣。而在五代那种乱世的政治江湖里,一旦政变成功就把原来的皇家杀得族无遗类,几乎是一条铁律。赵匡胤此举,也是为自己的子孙留下后路。

第二条,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这是为有宋一代的崇文抑武、以文制武埋下伏笔。

宋朝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科举制度变得更重要,文人地位上升,用以抑制门阀,而武人地位下降,用以防止兵变。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反映这种文武关系。

澶渊之盟前,真宗被寇准半推半就来到澶州城(今河南濮阳),契丹正在北面攻击,真宗不想过河犯险,寇准力劝他快点动身,文臣冯拯在旁不敢作声。武将高琼(《杨家将》里那位赫赫有名的高君宝)也劝说皇帝过河,冯拯马上就斥责他“无礼”。

战阵当前,冯拯还玩这一套,高将军也马上火了:“冯公您以文章得官,今敌骑逼近,犹斥我无礼,您何不赋诗一首,以退强敌?”

宋朝君王对武将的猜忌,朝野对军人的鄙視,使得兵将根本不敢施展手脚。战胜则自危,有功则速祸,如何指望他们为国拼命?

因此尽管宋朝名将辈出,经常还是“一窝一窝”地出——比如种氏家族(《水浒传》里的“小种经略相公”就是出自这一家族)、折氏家族,都是世代名将,但在这种制度底线之下,功业自然有限。

其实话到此处,我们就能理解岳飞的结局了。山河破碎之时,必须仰赖武将,但宋朝君王的底线意识,任何时候都如此顽固,不可能像郭子仪与唐代宗那样君臣相知。

岳飞与军队一体化的关系,对于高宗始终是块心病,何况岳飞还不谙政治,竟然涉入立储问题,触发没有子嗣的高宗的隐痛,犯了所有的大忌。

崇文抑武本是惩前毖后之举,但是矫枉过正,就让本来就有燕云十六州未复这一先天不足在身的宋朝,又加上一个致命的后天不足。

第三条,不加农田之赋,这是直接的仁政,但起初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那些解甲归田、广置田产颐养天年的开国将军们没有后顾之忧。

后来的财政困窘,改革艰难,这一条成法是个障碍。

它成了道德君子的门面,一说改革就是整顿吏治、崇尚节俭;王安石一谈开源,就被误解为破坏“祖宗之法”,与民争利,成为攻击口实。尽管他本意并不是要加赋,而是要用财政金融手段来增加政府收入,但时人哪里能理解他这一套“先进理念”。

300年成与败

这个“勒石三戒”,贯穿于宋朝始终,可以说“成也三戒,败也三戒”。

心理上畏战,却以仁义为旌幡;军事上不振,又用防范武人来自缚手脚。最后文恬武嬉,不思进取。

后来宋金隆兴议和,保持40年和平,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宋孝宗被认作“仁恕之主”。王夫之就一针见血地痛斥做出如此评价的腐儒心理:“此偷安之士,难与虑始之民,乐怀利以罢三军,而不恤无穷之祸。”

灭辽、灭北宋的金朝,因为议和成功,也开始风花雪月起来,结果就是蒙古兵锋到处,摧枯拉朽,与宋俱亡。

三个矛盾冤家,最后都死于“清平乐”。“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灼灼其言。

南宋的忠贞之臣文天祥,最后道破天机:

“本朝惩五季(五代)之乱,削藩镇,建都邑,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浸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破,中原陆沉,庸悔何及。”

燕云十六州既失,本就天生独臂,再以“勒石三戒”自缚,又再自断一臂,300年出头的悲壮、凄凉,都在其中。

(摘自《南风窗》)

猜你喜欢
三戒武将赵匡胤
金国初期女真武将有多猛
“君子三戒”皆养生
不当皇帝就听话
外婆家的“花武将”
读书“三戒”
一赏一罚的用意
初中数学习题编制的“三戒”
曹彬打酒
日本女性喜欢男人扮武将
斗联话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