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宦官的干政

2020-08-19 12:50游宇明
领导文萃 2020年15期
关键词:高力士太上皇张说

游宇明

宦官一向是皇权社会的烫手山芋。一方面,皇帝与宗室大量需要这种职业的人,宦官是仆人,可以替自己煮饭、烧菜、刷马桶、跑腿,没有他们,皇宫内那些养尊处优的大老爷们日子一天也过不舒坦;另一方面,人是一种感情动物,主人与仆人相处久了,假如仆人会看主人脸色行事,将该做的事做得令主人满意,主人又可能对他们生出非同一般的好感。正因为如此,历代皇帝都不喜欢宦官干政,但在许多朝代,宦官干政甚至乱政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唐代宦官的干政是从高力士开始的。高力士(684-762年),原名冯元一,是被治罪的酷吏冯君衡之子,因受父亲牵连,年仅10岁就被阉割为奴,15岁入宫,宦官高延福收养了他,改名高力士。景龙年间,李隆基在藩国,高力士尽心尽意地侍奉他。高力士善于骑射,因为先后参与诛除韦后和太平公主的宫廷斗争,立了大功,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信任。李隆基常说:“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

对高力士印象那么好,李隆基自然想到提拔他。高力士最初做的是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渤海郡公。随李隆基流亡成都时,又被封为齐国公。回到长安后,高力士被提升为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从一品)。在玄宗当政期间,各地送来奏折,高力士都会过目,然后再报告玄宗,小事则由他直接处理了。由于其地位特殊,别人自然高看几分。太子称他“二兄”,诸王公主称他“阿翁”,驸马辈称他“爷”。满朝文武设法与他交结,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等文臣武将都老老实实拜他的码头。他在长安营造宝寿寺,铸成一口大钟,敲一下需要捐钱十万钱,有人为了巴结他,一敲就是二十下。金吾大将军程伯献、少府监冯少正等人与其约为兄弟。高力士的母亲麦氏去世,程伯献等人披麻戴孝,在灵前又哭又拜,就像自己死了亲娘一样。吕玄晤的女儿嫁给高力士,吕玄晤立即像坐了宇宙飞船似的,由京师小吏升为少卿、刺史,吕氏的兄弟、亲戚也悉数沾光,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吕氏去世,葬于城东,葬礼备极哀荣,送葬的人挤满道路,车马络绎不绝,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各级官员。

比起高力士来,李辅国得到皇帝的宠信就更多了。李辅国(704—762年),原名静忠,相貌奇丑。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所到之处,官军望风而逃,叛军前锋直逼长安。李隆基仓皇西逃,同时安排太子李亨殿后。饱受战火蹂躏的百姓希望李亨留下抗敌,当时还有几分淳朴的李静忠也极力劝说他,李亨答应了。于是,皇家队伍兵分两路,一路西逃向蜀,一路北上甘肃灵武。至德元年(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同时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因为李静忠追随、拥戴有功,李亨视其为心腹,赐其名为“护国”,后改“辅国”。

李辅国第一个重要职位是元帅府行军司马,是管军队的。后来,官越做越大,最得志的时候居然身兼十几个要职,比如司空、中书侍郎(宰相)、博陆王、兵部尚书、中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等。朝臣奏事,奏折必须经过他手,告不告诉皇帝全看他的心情。宰相和朝中大臣想见皇帝,必须经过他的安排,皇帝诏书必经他署名才可实行。宗室贵人对李辅国以“五郎”尊之。当朝宰相李揆出身名门,“见辅国执弟子礼,谓之五父”,李辅国安之若素。唐肃宗几次想去看看做了太上皇的父亲,也被李辅国阻止。

高力士干政有个特点,他地位尊贵,对皇帝影响力极大,但行使权力有一定的敬畏,总的来说还在职务范围之内,从未想过将自己凌驾于皇帝之上。换句话说是,他干政而不乱政。

高力士一生都对赏识、重用他的李隆基忠心耿耿。在李隆基掌权时,他细心照顾;在李隆基失去权势后,他照样不改初心。特别是在李辅国无礼对待太上皇时,更是表现出了忠臣本色。宝应元年(762年)三月,高力士遇大赦回归,走到郎州,听流放之人谈及京城事,得知李隆基已经驾崩,立即北望放声大哭,随后吐血而死。

在高力士看来,为皇上着想,就要保护有作为的大臣。张说是朝廷重臣,此人比较正直、能干。长安三年(703年)张易之、张昌宗诬陷宰相魏元忠谋反,并要求张说做伪证,张说在皇帝面前揭穿了他们的阴谋,魏元忠因而得以免死。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中宗之子李重福谋夺皇位,被击败,数百人被抓。东都留守审讯数月没有结果,张说一个晚上就搞定了,该抓的张灵均、郑愔等人被立即逮捕,误捕的一律释放。他打仗也很有一套,两次平定胡人叛乱,都是兵到乱息,且能注意不伤及无辜百姓。开元十四年(726年)春,张说遭李林甫等人弹劾下狱,唐玄宗派高力士去狱中复查,准备调查清楚后按律治罪。高力士回来后对玄宗说:“张说头发散乱,满脸污垢,坐在稻草垫子上,用瓦盆吃饭,惊慌惶恐地等待处分。”玄宗听了,一阵唏嘘。高力士趁熱打铁说:“张说对大唐很忠诚,有很大的功劳啊。”玄宗听从了他的意见,只是撤了张说的中书令。

为了朝政的清明,高力士也敢于提出个人意见。天宝十三年(754年)六月,云南的战事失利,唐军被南诏打得落花流水,奸相杨国忠隐瞒真相,一味给李隆基灌迷魂汤,而李隆基也真的相信了,他对高力士说:“朕已经老了,把朝事交给宰相,边事委托将帅,就没有什么可操心的了。”高力士说:“臣听说云南几次战败,边将(指安禄山)又手握重兵,陛下有什么好办法制约他们吗?臣担心一旦危机爆发,将来不及补救,这怎么能说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呢。”

还是这一年,暴雨成灾,杨国忠又再次施展忽悠术,不向李隆基报告灾情,还禁止有关部门走漏消息。他拿着成色较好的庄稼,对李隆基说:“雨的确是下得多了点,但并没有伤及庄稼。”玄宗半信半疑,私下里问高力士真相,高力士说:“自从陛下将大权交给宰相,赏罚不公,阴阳失调,臣还敢说什么呢?”

与高力士不同,李辅国做事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得失。为了权力和荣华富贵,什么样的事都可以干出来,甚至对皇家人也缺少起码的尊重,说他是“乱政”绝非夸张。唐代韦绚《戎幕闲谈》一书载:李亨继位后,玄宗做太上皇,住在兴庆宫。某日,久雨初晴,玄宗心情很好,便来到勤政楼观观风景,楼下的市民和来往行人很高兴,说:“没想到今天碰到了太平天子。”大家传呼万岁,声动天地。当时,肃宗正在病中,生怕玄宗再起的李辅国上奏诬陷说:“这都是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搞的阴谋。”他瞒着皇帝私自下诏,要将太上皇迁到西内(唐太极宫称西内),配的随从都是老弱病残,而且数量只有二三十人。到了交叉路口,四面八方都是持刀的卫士,只等李辅国一声令下,即可执行某种任务。李隆基慌了,几次差点从马上掉下来。高力士怒发冲冠,当即厉声痛斥李辅国,并命令他为太上皇牵马,护送其到西内。众人退去后,李隆基哭着拉住高力士的手说:“要是没有将军,我已成刀下鬼了。”

李辅国对权力的追逐到了病态的程度,以特务和流氓手段控制整个朝野。 比如他设立“察事厅子”,派出数十人,监视官员的一举一动,谁违背他的意志,就残酷打击。他操纵司法,将法律视为玩物。《旧唐书》说:“府县按鞫,三司制狱,必诣辅国取决,随意区分,皆称制敕,无敢异议者。”肃宗驾崩后,李辅国支持李豫即位(唐代宗),他自恃功劳盖世,某次居然对代宗说:“大家(唐时对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叫老奴处置。”这等于是赤裸裸地篡权了。李辅国为人阴毒,上元元年(760年)八月,李隆基移居太极宫甘露殿,早已与高力士构怨的李辅国,利用高陪伴李隆基登长庆楼一事,千方百计予以陷害,导致晚年的高力士被流放黔中道。假若不是唐代宗看到了李辅国对自己的极大威胁,先是剥夺了他的元帅府行军司马职位,后来又偷偷找人“定点清除”(刺杀),唐宪宗被宦官杀害的那种悲剧说不定会提前上演。

宦官只是一种宫廷中的身份,他们的品质不会优越于正常人,也不一定比正常人差,他们的干政不过是权力私人化配置的副产品。当宦官品质稍好一点,权力是其个人的春药;当他们的品质再坏一点,他们手中的权力则变成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毒药。

(摘自《文史天地》)

猜你喜欢
高力士太上皇张说
秦、汉“太上皇”政治文化透视
宰相诗人张说与岳阳楼的“款款深情”
哭来的官位要还回去
和别人无关
唐朝“第一太监”高力士并非奸臣
哪些国家有“太上皇”(答读者问)
死敌送来平安符
亦忠亦奸高力士
天无二日国有二君
高力士并非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