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一种新的课堂隐喻

2020-08-21 08:53张齐华
关键词:牧羊人游览社会化

张齐华

摘要:基于对“牧羊人”课堂隐喻的审视,提出一种新的课堂隐喻——旅行,而且是一种基于游览地图的、团队协作式的旅行。在学生学习之前或之初,明确基本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化学习”,即团队之间的社会化协作学习,这是学生正式步入社会前,在微型社会中尝试过一过“社会化生活”的重要机会。当然,在开展“社会化学习”课堂探索时,评价和反思不可或缺。

关键词:课堂隐喻旅行团队协作社会化学习

一、关于课堂的各种隐喻

对于课堂,有过各式的隐喻,形象而深刻。

曾经,我们的课堂,像是工厂里的生产车间,统一的模具,标准的流程。学生就像是模具里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小、形状、性能完全相同。效率不可谓不高。但学生的个性,却泯然于其中。有时,我们也把这样的课堂,称为“填鸭式课堂”。

接下来,课堂开始进入“牧羊人”隐喻。关于这一隐喻,还分两种不同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牧羊人走在羊群前。

牧羊人用绳子牵着羊走,走怎样的路线、吃哪儿的草、吃多少,都是由牧羊人决定的。这样的课堂,我们称其为“牵引式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充分彰显,学生的学习流程和效能是可控的,教与学的质量也能得到相应的保障。同时,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尊重与满足。相较于“填鸭式课堂”,它的进步与价值,不容忽视。当然,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学习的内容、路径和方法,均是由教师主导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异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因而,课堂继续升级迭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二种情形:牧羊人走在羊群后。

羊群按照牧羊人提前规划好的路径,或精确,或模糊,或封闭,或开放地觅食。牧羊人需要做的,只是在羊群偏离路径时,把它们拉回来,以保证羊群能够在指定的范围内获得充足的食物。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巨大的进步,更是一次深刻的转型。牧羊人从“羊群前”到“羊群后”,看似只是空间的转换,但这一隐喻升级迭代的背后,是对课堂与学习的一次深刻照见。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绝对领导者和控制者,而是退而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他们在教师提供的任务驱动下,在教师设计的学习路径内,自主展开探索与研究,获得差异化的理解,并在后期的交流与共享中,相互补充、质疑、完善,形成对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的认知和感悟。在这样的学习时空里,“学”走在“教”之前,课堂因“翻转”而给学习预留了更大的时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学习者,正式从台后走向台前。讲台,正式留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

二、对“牧羊人”课堂隐喻的审视

究竟,第二种情形的“牧羊人”隐喻,是否意味着课堂已然趋向教学的理想状态?这样的课堂,是否还存在着值得突破与超越的新空间?回到当下的课堂语境,我们不妨一一梳理。

首先,學习目标缺失。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对于自身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显然缺乏必要的认知。即便是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基本停留在教师的教案之中。

此外,究竟需要达成怎样的目标,目标需要达到怎样的程度,又该借助怎样的路径去实现目标?对此,学生更是缺乏基本的“知情权”。他们能够做的,只是在教师确立的学习任务之下,完成既定的探索、研究与共享。至于为何要进行相关任务的探索,探索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达成预定的目标,学生知之甚少。

试想,如果学生连学习目标究竟是什么都不清晰,所谓的“自主学习”又从何而来?一个连行动的方向和目标都不清楚的学习者,如何称其为自主的人?

其次,学习空间逼仄。

不得不说,当下较为主流的前置性学习,给学生创造了巨大的学习空间。教师的“赋权”,带来的是学生学习的“赋能”。学生的改变,我们看得见。然而,当学生带着丰富的、多元的、差异化的探索和体验进入学习小组后,留给他们的又是怎样的时间和空间呢?

以我们对当下课堂的普遍观察,不难发现,较为主流的小组学习时间,基本保持在5分钟左右。面对4个有备而来的不同学习个体,面对每个个体多元、差异的学习理解,面对组内学习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与分歧、对立与理解、差异与沟通、争论与妥协,短短5分钟时间,要想发生高品质、有深度、有观点碰撞、有思维进阶的团队学习,难免捉襟见肘。

因此,有人提出,这样的组内学习,形式大于内容。学生能够清晰呈现各自的想法,已然不易,要想再实现观点之碰撞、思维之交锋、意义之流淌、观念之重建,想必难度不小。由此,如何给学生创造更长时间、更高品质、更富深度的团队学习,是我们对课堂的另一份期待。

接着,想说一说评价。

这里的评价,不是指通常意义上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判,也不是指终端意义上以单元、学期为周期的学业评价,而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基于对学习目标的把握,对自身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出的评判。比如,刚刚探究的这一任务,我究竟理解了没,掌握了没?需要认识的数学概念,我究竟明晰了内涵没,把握了外延没?评价,恰恰是学生总结前一阶段学习,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进而对后一阶段学习给出新规划的重要支点。

如果还没有实现目标,那么,该不该停下学习节奏,重新寻找问题症结,并对症下药进行弥补?或者,要不要在后续的学习任务中,通过目标整合,在探索新问题的同时,把之前没有达成或没有全部达成的目标,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强和补偿?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看来,恰恰是“自主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未来课堂上,我们可以着力关注的新的增长点。

最后,还想说一说反思。

好的学习,尤其是基于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一定离不开反思。“无反思,不学习。”没有反思,一切的学习经历,终究也只是一种经历,难以沉淀为经验,转化为方法和智慧。学生很难从过往的学习经历中发现问题、梳理成果、提炼方法、建构策略。“学会学习”终究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很难真正落地。

当然,我们所指的反思,既包括个体的独立反思,也包括群体的共同反思。反思对象,既包括个体独立学习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也包括学习共同体在相互协作、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有价值的经验,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的反思主体,不同的反思内容,都会对学习者的独立学习抑或共同学习,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只是,当下的课堂学习,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改变,仍然迫在眉睫。

三、旅行,一种新的课堂隐喻

基于上述种种思考,我们想提出一种新的课堂隐喻——旅行,而且是一种基于游览地图的、团队协作式的旅行。

传统的旅行,导游带着游客玩。走哪条路线、玩哪些景点、停留多少时间,基本是导游说了算。导游,往往是手举一面小旗,带领游客完成旅行。

而现在,我们希望有一种更自主、更自由的旅行体验。进入景区前,导游给游客提供一份相对详细的景区游览地图,并明确游览过程中的重点、要求、建议,以及集合的地点和时间。接下来,导游不再引导或陪同游客完成旅行。游客需要在景区游览地图的指引下,团队协作,有分工、有合作,共同完成这次旅行。

这必然是一趟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旅行。毕竟,没有导游的亲自陪同和引领,只有一份游览地图。面对复杂的游览场景,游客究竟会面临怎样的问题,遭遇怎样的挑战,一切均不可知。当然,旅行的魅力也恰恰蕴含其中。

此外,旅行过程中,游客也未必严格按照游览地图“按图索骥”。如果某些景点实在没意思,他们有可能果断放弃或浅尝辄止。如果有些地方,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大家决定深入探索,发现更多的秘密,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又或者,在确保旅行目标能够达成的情况下,决定临时换一条线路进行探索,行不行?也行!

总之,只要有旅行目标的基本指引和游览地图的基本保障,加上团队成员的相互协作,整个旅行过程,旅客是具有相当充分的自主权与选择权的。而导游,只会在指定的时间,在提前确认好的集合点,等候大家。当然,人员集合完毕,回顾与反思是必需的。比如,玩得怎么样啊?基本的、重要的景点都参观了吗?必游的几个景点,都前往了吗?旅行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探索?有没有偏离过游览路线?偏离的原因是什么?新的路径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旅行体验?等等。反思,是对目标的回望,是对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更是对下一段旅行的要求与期待。

回到课堂,这一隐喻留给我们的,至少是这样一些思考,甚至是未来需要展开的行动——

首先,我们的课堂,需要在学生学习之前或之初,明确基本的学习目标;并且,在学习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时常对照学习目标,在比较、反观、纠偏、优化中,深化数学理解,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当然,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生发了一些新的学习任务,达成了一些更有意思、更有价值的学习目标,则是我们求之不得的。

其次,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我们明确提出了“社会化学习”的教学主张。我们以为,独立学习固然重要,也是所有其他学习的基础。但是,如果学习仅仅停留在独立思考上,而缺乏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与碰撞、互动与交往,那么,学习的宽度、深度和广度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在我们看来,“社会化学习”本身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作为手段,团队之间的社会化协作学习,显然对于学生深度理解数学内容、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素养,具有独立学习无可比拟的独特价值和优势。毕竟,独立思考常常包含着偏见。而充分的对话与互动,恰恰能滋养出深刻的洞察和见解。而作为目的,“社会化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正式步入社会前,在微型社会中尝试过一过“社会化生活”的重要机会。在这样的历程中,学生将习得大量具有非凡意义的“社会化技能”,包括有效提问、理性表达、包容倾听、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深度对话、合理反思等。而这些“社会化技能”,恰恰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全新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有权利也有义务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此,我们在新的“社会化学习”课堂中,执着地开辟出至少20分钟的团队协作学习时间。在没有教师介入的前提下,这一段时间如何度过?如何保证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如何使目标达成?如何建立新的学习制度?如何生成新的学习生态?如何让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学业水平、认知风格的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内展开学习?所有这一切,都充满挑战。

好在,经过持续的实践与探索,实验团队的先行者们已然就上述问题给出了积极回应。新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大改变。我们相信,所有的挑战,都是机会;所有的困难,都是触点;所有的困境,都孕育希望。迎接挑战,才有资格拥抱改变,赢得未来。

最后,再说回评价和反思。

其实,这两者高度关联。评价的过程,是对前期学习的一种检验,必然伴随着反思。而反思的有效性,也必然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评价活动之上。而之前提出的“漫长”的团队协作学习,必然会给每一个学生带来巨大的挑战。如此,设置适宜的评价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恰当的时机展开持续、深入、有效的反思,已然是新的课堂场景中必须设置的学习环节。

当然,在展开“社会化学习”课堂探索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学生除了在组内或全班完成教师设置的评价任务外,还尝试着根据团队成员的实际情况,主动设置即时性、动态性的评价任务,以更好地监测自己或同伴的目标达成。

我们还发现,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有了反思的自觉。可以说,学生自我评价意识的崛起,以及学生动态反思意识的生长,让我们看到了课堂未来的方向。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随着新的课堂场景的孕育和诞生,学生将变得越来越会学习、越来越会思考、越来越会协作、越来越会批判。这既是学生自由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新的课堂场景对他们的某种“倒逼”与“胁迫”。毕竟,当面对困难和挑战,老师无法时时给予点拨和帮助时,学生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自己。

好在,手上还握有导游精心设计的游览地图;好在,身边还有伙伴与同行者。在没有导游时刻相伴的旅途里,无处不在的挑战,恰恰可以让人变得更强大,也会让团队变得更强大。

而这,正是旅行的魅力所在。对于未来的课堂而言,这恰恰是最好的隐喻,也是目前我们所能想象的最好隐喻。独家策划0【主持人语】 阅读策略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亮点之一,旨在通过集中化、层次化的阅读策略训练,将语文要素、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必备品格等具体落实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随着教材的深入使用,一線教师完成了从耳闻“阅读策略的教学”到真正在课堂上实践“阅读策略的教学”的转变。兴奋、赞许、沮丧、怀疑……种种滋味都是探索的真实体验,也是起步的宝贵经验。我们有必要不断追问阅读策略的教学价值,不断探究阅读策略的实施路径,为提升阅读策略的教学质量助力。本期《独家策划》主要探讨阅读策略教学的整体把握、提问策略单元的教学以及提问策略在其他单元教学中的渗透。

——芮琼

猜你喜欢
牧羊人游览社会化
哪些动物灭绝的危险最大?
牧羊人和狼
游览路线
牧羊人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别样智慧
牧羊人的栅栏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