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学生信仰观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思考

2020-08-23 07:44闫明江
速读·下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高职学生

闫明江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具有正确的信仰观和理想信念坚定的合格接班人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成为高职教育工作重要任务。文章从研究背景出发,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信仰观问题,从外部环境影响、个人因素两方面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从拓宽学校教育渠道、掌握媒体传播的主动权、继承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信仰观;信仰危机;信仰教育

一、研究背景

青年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离不开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23日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在2020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今明两年高职扩招200万的任务。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殷切希望,多次强调青年大学生理想的重要性,指出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已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創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可见,高校对树立青年正确的信仰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华夏大地,全中国被高度动员起来,勤力同心,共克时艰。本是阖家团聚的春节,刷屏的却是各地医疗团队的最美“逆行,“请战书”上的鲜红手印让我们温暖,“随时听从派遣”的坚定誓言让我们感动。在抗疫过程中涌现的无数感人事迹无疑为广大青年的信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二、高职院校学生信仰观问题

何为信仰?一般人认为,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义,价值理想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献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他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它寄托着人的精神的最高眷注和关怀。如果个人没有信仰,就可能会在集体、社会中混混沌沌,失去自我。国家和民族没有信仰,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复兴。信仰问题从本质上说属于哲学问题,一方面它是形而上的,例如青年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一方面它又是形而下的,例如个人对某个具体集体的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受各种思潮的冲击和不同文化的影响,信仰问题已被不同的人进行不同方式的解读。而青年时期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能否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将直接影响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以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例,他们虽然来自甘肃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经历不同的成长环境,但为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聚集在金昌。他们思想活跃,充满朝气,对外部未知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集体生活,一起学习。因此,高职学生的信仰观问题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而具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一)信仰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他们刚刚经历了高考的失败,情绪低落。加之,学院建设未达到其对大学的预期。部分学生目标淡化甚至是没有目标,只是在应付家长和老师交由的任务;理想模糊,没有信仰支撑,认为将来无法就业;精神空虚,上课时浑浑噩噩;意志消沉,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这些反映了一部分高职学生信仰缺失,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只是人云亦云,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已。

(二)信仰存在多元化

高职学生的信仰存在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和民族信仰,也有随着经济生活提高,逐渐被大家认同的家庭信仰和生命信仰。但同时,在个人价值需求急剧膨胀的今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的过程中,部分青年价值取向发生扭曲,个人英雄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

三、原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影响

社会、学校、家庭、朋友等多方面原因会影响个人信仰的形成,而每个因素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是均等的,同时,在不同阶段,不同因素作用于个人也会产生不同的信仰。例如:高职学生远离父母到异地进行求学、生活,学期内接触以老师、同学为主,这个时期,老师和同学的影响就占到很大比重。当然,同一个信仰的形成也不一定是受到同一个事物的影响。高职学生接受信仰教育最主要的途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不仅可以从课堂获得知识,培养正确的信仰观,也可以从诸如抖音、快手的自媒体或者其他一些互联网渠道汲取营养。但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代背景的差异,部分高职学生的信仰观出现了偏差甚至是扭曲,主要由以下外部环境作用。

1.少部分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作为集体社会中的一员,高职学生必然受到其所处社会外部坏境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随着深化改革的进行,中国各领域取得巨大成果的伺时,也暴露出少量难以解决的问题。譬如校园欺凌,对高职学生的信仰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政治层面,极少部分的贪污腐败阻碍学生正确信仰观的形成;经济层面,加深的贫富差距,动摇学生正确信仰观培养;思想文化层面,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以及伪科学、新式迷信的影响,高职学生思想越来越难以琢磨。由于青少年即使是其中的大学生群体“受限于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对社会中这些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当自己遇到挫折时,很容易受到宗教的影响‘从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从而盲目追随一些邪教;道德层面,部分社会不良风气也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导致出现道德水准滑坡的趋势。

2.学校思政教育薄弱的制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然而在国内高职教育建设和改革中出现的了一些新情况,例如:现行的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还跟不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步伐,课堂思政化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教育内容上缺乏时效性,教材编排无法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无法契合到他们的现实生活;教育手段单调,偏重照本宣科,无典型正面信仰案例教育,无法让学生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学院现有的思政教育队伍中一些教师自身政治素养不过硬、教学素质不高,缺少对现实社会问题深刻分析,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3.家庭信仰教育的缺失

随着“oo后”进入高校,大多数父母对其子女过分溺爱,他们希望自己经历的艰辛不要在孩子身上重演,穷自己也不能穷孩子。而光宗耀祖的期望又让家长们盲目关注文化教育,忽视了信仰培育。更有甚者,少部分家长追求金钱不择手段、贪污腐败、损人利己、贪图享乐、吃穿讲排场、花钱比阔气的超前消费,正潜移默化影响着高职学生正确信仰观的培养。

4.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文化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各种西方观念、生活方式、道德评判准则不断涌入中國,与;原有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市场经济的各种负面效应、消极甚至是错误的思想对青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的高职信仰教育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和异化。

(二)个人因素

目前高职学生大都出生于1990年代末期,甚至“00后”也已经出现在高校里。这一代人被称为“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的阵痛。出生之时,国家富强带来的红利已极大改善其生活条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正是因为如此美好的时代、幸福的家庭,他们未经历过大挫折、大失败,所以他们也比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前几代人都脆弱,抗挫折、抗压能力低,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甚至会被利用。当稍微受到学业、家庭、就业压力时,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背弃正确的信仰。

四、应对策略

(一)拓宽学校教育渠道

1.课堂思政化

课堂思政化不能仅停留于理论研究阶段。尤其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时,要紧密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充分挖掘冶金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强化实践教育

“00后”高职学生仅仅通过课堂思政化的教育途径培养正确的信仰观是不够的。就这次全国抗疫而言,部分同学认为新冠疫情离我们很遥远。所以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乐于接受。以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着学生自愿的宗旨,组织学生参与“文明校园,建设,“文明城市”志愿者服务。

3.加强与家庭教育的联系

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信仰观需要学校,家庭形成良性互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信仰教育主要担当者,家长在假期要时刻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引导作用。

(二)掌握媒体传播的主动权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鼓励自媒体尤其是用户群体庞大的自媒体多宣传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多宣传报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加强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认识、加强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关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要增强宣传报道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注重对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宣传报道,及时进行引导。

(三)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五千年华夏文明道德思想的结晶,在对高职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时,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以小见大先以“修身”再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先“修身”后“养性”,古代的德育教育对修身的注重性可见一斑。其与现代所提倡的树立信仰,为国奉献精神不谋而合。所以,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仰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4-30.

[2]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21.

[3]周媛,代刃.高职学生信仰的现状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0:58-59.

[4]张华.改革开放30年青年思想信仰、价值观念的发展轨迹[J].当代青年研究,2008(12).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6]苏婧.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3(06).

[7]李淑云,余九林.习近平信仰观引领下高职学生信仰的重塑与建构[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5(01):26-29.

[8]廖翠兰,刘丽萍,丁国华.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信仰教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29):17-20.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高职学生
增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信仰教育的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