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要素整合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读写课例

2020-08-24 11:54罗豫元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21期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核心素养

罗豫元

【摘要】  本课是一节以保护濒危动物为主题的读写课。作者以六要素整合的英语活动观为指导,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篇结构,归纳并扩展写作相关的词组、句型。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阅读一篇新的语篇,提炼整理出写作需要的关键信息。最后,学生基于习得的语篇结构,词组句型,根据整理的关键信息,写作一篇相关的说明文。通过本课,作者通过实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建构意义,将阅读中习得的知识点迁移到写作当中的教学思路。达到读写技能同步提高的目的。从实践效果看,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  读写课 六要素整合 英语学习活动观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1-218-03

0

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其中包含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随着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英语课程的目标也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逐步转向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强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兼顾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六个要素是一个关联的有机整体。

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具体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

语篇作为表达意义的基本语言单位,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语篇赋予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其特有的逻辑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和呈现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分析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是教师做好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利用好课本中的语篇,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增强、思维品质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通过语篇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值得每个教师深思。

作者以六要素整合的英语教学活动观为指导,以课文语篇为依托,进行了一节的写作教学实验课。本课例使用的阅读材料包括课文当中的两篇文章。此外,作者根据网络资源改编,附加了一篇难度略高于课文中语篇的阅读文章Polar bears.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使用的阅读材料,来自牛津版《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Save the endangered animals当中的阅读文章Giant Panda Fact File,以及本单元关于写作的语篇Asian Elephant Fact File。

从文体上看,这两篇文章都属于说明文,分别对大熊猫和亚洲象两种动物作了详细介绍。两篇文章在结构上具有比较大的相似性,分别都从Home, Food, Behavior, Life, The future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这五个方面由五个小标题分隔开来,便于学生根据小标题迅速找到关键信息。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授课时间是八年级下学期。这些学生经过了将近两年的初中英语学习,英语基础较为扎实,具备了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写作仍然是一个难点。部分学生畏惧写作,对写作缺乏兴趣。学生的习作,经常出现主题偏离,结构松散,语言贫瘠,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语言应用能力的问题,也是学生缺乏体裁意识和写作思维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因素分析,教师需根据学生当前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语篇的内容特点,围绕最后书面表达任务的要求,合理、有梯度地设计出课堂活动。通过活动搭建学生在写作方面所需要的脚手架,达到以阅读促进写作的教学目的。

3.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理解并能够使用语篇中描述动物的短语。如:live in…; menu includes; in the wild; on ones own; it is adj. for sb to do…

思维品质:比较两篇文章结构上的异同,总结出此类语篇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等高阶思维能力。

文化品格:鼓励学生为世界公益组织服务,培养学生世界公民的意识。

学习能力:(1)培养独立阅读,寻找信息的能力。(2)锻炼独立写作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突破点在于:基于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以语篇为支点,激发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调动学生的语言储备和知识储备。在写作中实现语言的迁移,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促进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地。践行课标倡导的基于语篇,深入语篇,高于语篇的英语教学活动观。

4.教学设计思路

(1)教師首先展示两张北极熊的不同状态的对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保护濒危北极熊的思考,激发学生对于目标话题的写作兴趣。

(2)创设真实情境,提出写作任务: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在为濒危北极熊建立信息档案,需要我们的帮助。布置虚拟的写作任务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了完成建立北极熊信息档案的任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3)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中两篇相关的语篇,比较其结构上的异同。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辨别,质疑,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在学生阅读文章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关描述动物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为写作准备必要的语言材料。

(4)在写作环节的准备阶段,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介绍北极熊的文章。这篇文章应该包含目标写作语篇的所有需要的事实信息。但是这个语篇的结构和目标写作语篇应有所不同,同时这些事实信息也是混杂在一起的。学生在阅读后,需要提炼出写作所需要的关于北极熊的事实信息,同时需要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将零散的信息转换成目标语篇。

(5)在写作环节中,学生根据师生总结的写作框架,总结和扩展的语言材料,通过对一篇新的语篇的阅读,对信息重新加工和整合,形成自己的关于北极熊的基本信息的文章。最后再推选出优秀作品,在班上分享,教师做简要点评。

二、教学过程

1.第一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两张北极熊的照片。

一张是健康的北极熊,另外一张是饥饿的北极熊。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冰川融化,造成食物短缺,北极熊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它们已经成为濒危动物。

(2)教师紧接着展示第二张照片。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球享有盛誉,是一个致力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布置写作任务:协助WWF,为北极熊建立信息档案。

[设计意图]

语言的使用都是在生活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为了使学生感知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真实感、现实感和需求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情境。合理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使用英语解决问题的动力。

通过图片的方式导入新课,快速调动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然后创设一个虚拟现实的情景,巧妙地布置了与现实联系的写作的任务。

2.第二步: 略读文章,提炼写作框架

就语篇结构特点,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2 passages?

第二个问题: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passages?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本当中两篇有关濒危动物信息档案的文章,分别总结出两篇文章在结构上的异同。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出此类文章的结构特点。

需要强调的结构特点有两个:(1)清晰的小标题;(2)内容要和标题一致。

随后教师用英语板书:features of structure: (1) Clear sub-titles;(2) Contents match the sub-titles.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快速对比阅读,发现和总结文章结构的异同,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出文章的结构特点,促进学生思维准确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发展。师生共同归纳出语篇特点,搭建写作的脚手架。

提炼和概括文本结构,理清写作内容和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对语篇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内化成结构化的知识,为后续写作时的谋篇布局作好铺垫。

3.第三步:细读课文,归纳词组

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再次阅读文章,填写下面的词组表达分析表。总结,归纳出和写作相关的词组,进一步积累语言材料。

[设计意图]

学生在明确了写作的基本结构后,仍然需要教师帮助其总结和归纳相关的词组和表达。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将其有意识地应用于之后的语言输出的表达。

在此阶段,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已学的语料库,同时扩展相关的语言表达,为后续的写作环节提供语言材料上的支持。

最后教师提出问题:Is it enough for us to build a fact file for the polar bears? 激发学生的思考。然后由师生总结出:We have already known the structure, expressions,so we need information about polar bears.自然过渡到写作环节。

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语篇,发现并且提取好词好句,在此语境的基础上扩展出相应的词组表达。这个阶段既是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和鉴赏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4.第四步:阅读材料,自主写作,师生共评

教师引领学生熟悉本节课写作的基本要求。即1. clear sub-titles.

2. Contents match the title.  3. Use related expression in your own way. 4. Appropriates(语言的得体性)。

以Polar bear fact file为题,基于一篇新的关于北极熊的语篇,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重新写一篇介绍北极熊信息档案的文章。

[设计意图]

学生掌握了写作的基本结构和词组后,阅读一篇难度略高于课文中语篇的阅读文章,内容同样是介绍北极熊的。提炼出写作所需要的事实信息,基于之前掌握的文章结构知识和语言材料,按照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要求重新写一篇有关北极熊的事实信息档案。通过写作训练,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迁移,提高写作能力。

教師在写作任务开始前,将作文评价标准呈现给学生,凸显写作任务所要考察的要素,让学生明确写作任务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三、教学心得

1.落实六要素整合的英语课程活动观

教师基于六要素整合的英语课程活动观,以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为基点,以一节具体的写作课为落脚点,以保护濒危动物这个主题为引领。

在教师创设的虚拟真实情境下,通过两次不同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语篇中获得优质的语言输入。鼓励学生运用内化的语言和结构化的知识,尝试表达意义。也就是模仿并运用文本材料中的词汇、句型、段落、结构四个要素进行写作,实现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联动发展。

整个教学设计,都紧密围绕了学生知识学习、思维发展、技能提高、核心素养的落实来设定。

2.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问是最为常见的课堂教学活动。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关键期,适合广泛开展思维活动。合理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发展其思维的敏捷性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写作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提前预设好问题链。在课堂上找准契机,通过不断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尝试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

比如:设定了一个核心问题和若干个辅助问题。先以核心问题发问,之后使用一连串辅助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Q1: How to build a fact file for polar bears?

Q2: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2 passages?

Q3: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passages?

Q4: We got the structure. Is it enough to build the fact file?

Q5: Please read the 2 passages again and try to summarize the expressions?

Q6: We got the structure,the expressions. Is it enough to build the fact file? We still need the information.

首先提出一个核心问题:How to build a fact file for polar bears? 同时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了完成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任务,我们可以怎么做,从哪里寻求帮助。

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文章,获取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必要的信息。完成一个小的任务,再继续追问:Is it enough for us to build the fact file?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已经获得的资源和仍然需要寻找的资源。

初中生的思维还比较直观、浅显,常孤立地理解语段和文本。教师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简化文本,加深理解并整体把握文本。在问题2和问题3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两篇文本在结构上的异同,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及重点,优化教学评价方式。本课中作文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之前每个课堂活动得出的小结论。教学活动,评价标准前后连贯,首尾呼应。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

八年级学生在一年后就要面临中考。本课写作的评价标准,也参考了中考的写作标准,即:从内容的完整性、语法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三个方面进行评分。基于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出一个对应于中考书面表达的评价标准,并在写作前呈现给学生。在评价的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并尝试给学生评分。

广州中考英

语书面表达共15分,评分参考框架如下:

本课的作文评价标准如下:

clear sub-titles和Contents match the title對应着中考写作中的内容评分,Suitable expressions对应着准确性评分,Appropriateness对应着流畅性评分。

四、教学结果评估及结语

通过本次课程实践,笔者自觉地对照新课标六要素的教学观,将六要素相结合,相互作用的语言学习思路贯彻到了课程设计当中。在每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充分结合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属性,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作者最大的收获,就是自身的教学思维的拓展和提升。从原来的相对割裂的教学思路,转变为到了强调教学的整体性、意义性、结构性和关联性上来。

本读写课例的主要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从语篇中寻找有关北极熊的信息;二是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语篇中的live in…; menu includes; it is adj. for sb to do等词组和句型。

作者与自己在两年前上的同一节读写课,进行了教学效果的比较:

(1)阅读时能够找出北极熊信息的学生,从过去的17人(全班43人)增长到本次课的39人(全班45人)。

(2)在写作中运用语篇中句型的学生,从过去的33人,增长到本次课的42人。

(3)运用至少三个词组或者句型的“高熟练度”的学生,从过去的只有7名尖子生,增长到本次课的23人,超过全班的半数。

从教学结果对比来看,通过六要素整合的英语教学活动观来指导课程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实践,较为明显地促进了两个教学目标的落地。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已经从关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向关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如何促进新课程标准落地,如何落实六要素整合的英语教学活动观,值得每一位一线英语教师的进一步思考。本文以作者的一节以保护濒危动物为主题的读写课为例,给出了自己对于新课程标准落地的思考及实践,希望抛砖引玉,为一线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英语八年级下册[T].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3]王蔷.促进英语教学方式转变的三个关键词:“情景”“问题”与“活动”[J].基础教育课程,2016,(3):45-50.

[4]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5]陈胜.从思维品质培养视角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7,(4):10-14.

[6]庄晓瑛.初中英语过程性写作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6,(9):32-37.

[7]鲁子问.英语教育促进思维品质发展的内涵与可能[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6,(5):6-12.

猜你喜欢
英语学习活动观核心素养
例析英语学习活动观在高中英语读写课读说课中的实践
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和创新高中英语课堂活动
例谈高中英语课堂中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