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四字成语的不可译性及翻译策略研究

2020-08-26 07:42任丹悦闫佳佳王庆奖
校园英语·中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英译

任丹悦?闫佳佳?王庆奖

【摘要】汉语四字成语的英译对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起着推动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与用语习惯的差异,导致其英译过程中存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鉴于此,笔者通过分析具体成语案例来阐述汉语四字成语不可译之处以及运用何种策略来尽可能减少语义的流失和文化的缺损,从而降低不可译的程度。

【关键词】不可译性;四字成语;英译;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任丹悦(1995-),女,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闫佳佳(1996-),女,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通讯作者)王庆奖(1963-),男,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美问题研究、文化文学批评、跨文化交流和翻译理论研究。

一、引言

《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中对四字成语给出的解释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一个固定的形式”。《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从语言的角度,刘宓庆(2008)认为,译者可以采取“常规手段”和“变通手段”两种方式来英译汉语成语。“常规手段”可细分为“完全对应”“不完全对应”和“无对应”;“变通手段”则可细分为13种,包括分切、转换、词性转换、语态转换、肯定与否定、阐释或注释、引申、替代、拆离、增补、省略与重复、重构、移植。从文化的角度,郭慧香(2006)认为,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另一种是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即异化和归化。从美学的角度,董务刚(2008)认为,读者的接受过程也是读者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不断融合变化的过程。这要求译者在对四字成语英译过程中,要捕捉目标语读者的感受,以读者为中心进行翻译活动。

二、汉语四字成语英译的不可译性

对于不可译性,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根据不可译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在两者中,语言上的不可译是绝对的,而文化上的不可译则是相对的。尤金奈达曾说过:“事实上,译者在翻译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会引发比不同语言结构更复杂的状况。”由此可见,不可译性在语言转换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乔曾锐(2000)指出,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的是某些感情和艺术色彩以及文化特色比较浓厚的作品,在传译时由于语言的差异而所能达到的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

三、汉语四字成语英译不可译性的原因

1. 地理環境决定论。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指“认为地理环境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理论”。由此延伸至翻译领域,气候、土壤、地形都成为影响人们小至心理、性格、礼仪或生活习俗,大至文化传统、国家意识形态的因素。本文所提及的汉语四字成语英译一定程度上也与环境息息相关。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犹如水土,孕育和发展了语言、文化乃至人的个性。例如,英国是典型的海洋文明,由此衍生出众多与水有关的成语,如错失良机(to miss the boat);而中国长久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原的农业文明,因此中国的很多成语与土地有关,如“面如土色”“挥金如土”。

2. 文化习俗。文化习俗是各国家、各民族世代相传、逐渐形成的传统,没有既定标准,但在人们心中是不言而喻的。比如龙在中国象征着权威和高贵,有“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说法;而“dragon”一词在西方是一种令人感到恐怖的动物,通常代表邪恶、飞扬跋扈。因此,在翻译中要兼顾文化习俗中的各个成分,这也是遵循读者接受理论的关键。

四、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策略

1. 缩译法。缩译法是指“滤掉翻译对象的细节部分,将原作大幅度缩短,抽取主干,保留最精华、最核心的内容”(田传茂、黄忠廉,2006)。在汉语四字成语英译过程中,需要归纳汉语四字成语的大意,即无须字字对照翻译,只需将整个汉语四字成语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感情用一到两个词概括清晰即可。

例1:勤勤恳恳、干干净净、兢兢业业。

译文:三个成语可分别译为industrious、clean、hard-working。

从这个例子可看出,很多四字成语使用叠字,目的是既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又起到强调的作用。然而在英译时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字字翻译,产生的译文会让目的语读者感到困惑,而且会产生大量无用信息,使词意的表达模糊不清。因此,诸如此类成语,直接翻译成一个英语单词已经可以准确表达出原来的意思。

2. 归化与异化。异化以源语或者原文作者为归宿,归化以目的语或者译文读者为归宿(劳伦斯·韦努蒂,2004)。没有绝对的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例2:手足无措。

突然来到陌生人家里,这个六岁的小女孩显得很紧张,手足无措。

译文:前者没有任何语境,可直译为“not to know where to put hands and feet”,即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后者给出了一句话,该成语被放置在固定语境中,倘若继续采取直译的方法则会使译文生硬难懂。所以在该句中,“手足无措”直接译为“dont know what to do”更妥帖。

例3:灯红酒绿。

译文:可直译为“with red light and green wine”

该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是“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由此可见,直接的字面翻译完全不能表达出成语本身的含义,因此要用归化的方式,译为“dissipated and luxurious”

3. 阐释与注释。海德格尔认为,“翻译”不只是字面上的改写,而是思想的“转渡”,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面的“道说”,而道说无法真正把握。他把“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认为每一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都是翻译(谢天振,2008:103)。阐释于注释而言,更需要精练贴切,以只言片语将文内的文化差异表述给目标语读者。但是,遇到需要大段的背景解释,就不得不用文中注或文后注释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成语的寓意通常不体现在字面之上,而是寓于其中,因此在进行语言转换的过程中,为使目标语读者充分理解其中之意,有必要在译后对成语中隐藏的文化内涵或历史典故进行解释。笔者认为,对汉语成语阐释或注释的过程,也是厚译的过程。

例4:卧薪尝胆。

译文:Sleep On Brushwood and eat Gall

该译文是简单直译出词的直接意义,但译文读者无法领略到成语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典故的真正含义。因此,在这里要对成语进行加注,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进行简洁明了的描述。

The story happen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king of Wu defeated the state of Yue with the strength of his own country. However, the king of Yue became a prisoner of the state of Wu. He worked as a servant every day, but showed loyalty. Later, he was allowed to go back to his country, tasted gall every day, and trained his own army. After 10 years, he finally defeated the state of Wu.

4. 互文性。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其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互文性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感应、接触、渗透、转移等作用,它关注的是文本的开放性和非确定性。

例5:对牛弹琴。

译文: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译文中丝毫没有体现出“牛”“弹琴”等具体意象而是完全改譯了。“对牛弹琴”讲的是中国古代音乐家公明仪的故事:公明仪对着一头正在吃草的牛弹了一首高深的曲子,牛毫不理会,只顾自己吃草,后来公明仪改弹像蚊子、牛蝇和小牛叫唤的声音,牛就摇着尾巴、竖起耳朵来听了。这个成语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这个说法比较古雅,因为它出自《圣经新约》:

Do not give what is holy to the dogs;no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ea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nd tear you in pieces.

不要把神圣的东西给狗,也不要在猪面前撒珍珠,以防他们将其践踏,并把你撕碎。由此可见,中国的“对牛弹琴”与西方的“不要在猪面前撒珍珠”所表达的含义是相同的,只是指称物不同。在汉语成语英译中可以通过互文性理论将带有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词进行转译,从而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五、结语

本文以汉语四字成语为研究对象,从不可译的角度探讨了汉语四字成语英译的翻译策略及其背后所涉及的翻译理念。文中所提到的处理策略只是为了弥补成语英译中的文化缺省与欠额翻译现象,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对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成语进行处理。翻译出令目标语读者接受的译文,尽可能缩小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差异,这才是本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译者在此类翻译实践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四字成语,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避免以译者为中心,忽略读者接受情况。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董务刚.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8.

[3]郭慧香.用典翻译与文化缺省补偿[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4]刘宓庆.翻译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劳伦斯·韦努蒂.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乔曾锐.译论——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与探讨[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7]田传茂,黄忠廉.浅论缩译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6.

[8]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