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相近视角构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黎明职业大学材料化工专业集群为例

2020-08-27 08:27吉顺峰陈崇城曾安然王丁斌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化工课程体系岗位

王 晖,吉顺峰,陈崇城,曾安然,王丁斌

(黎明职业大学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目前,泉州市石化产业集群具备规模,基本上形成上中下游产业对接、适配发展的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石化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规模以上石化工业产值2 5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4.5%,其中,泉港、泉惠两大石化工业区现均升格为福建省级经济开发区。黎明职业大学材料化工专业集群紧随行业发展,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企业的需要就是专业发展的方向。随着泉州市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传统行业的转型、进步、升级,为材料化工专业集群各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指明前进的方向。企业的技术进步、设备的更新换代、操作控制水平的自动化,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然而,在新的产业背景下,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体、丰富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体系,而以往的人才培养定位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1],如人才培养的迁移性差,不具备复合能力等。基于此,黎明职业大学材料化工专业集群聚焦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基于各专业之间相近或重叠的技术领域,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平台,通过构建“平台+模块+自选”的课程体系,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区域内化工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走访泉州市15家化工企业,对企业高管进行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研,了解现阶段以及今后化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通过调研可知,企业现有人员工作以及未来3年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人员需求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现有人员工作以及未来3年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人员需求分布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未来3年企业对生产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需求有所降低,对研发和营销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但生产人员的占比依旧处于主导地位,达到72%。企业对各个岗位的人才需求,与企业的转型、自动化的普及等密切相关。

同时,对未来3年企业生产岗位的不同专业人员需求进行调研发现,生产岗位需求量最大的为分析检验类专业,达38%,工艺类专业需求量为26%,设备类专业需求量为23%,仪表自控类专业需求量为9%。

调研发现目前企业所面临的人才问题主要有:第一,公司规模扩张需要大量人才,例如许多化工企业在石化产业园区建立分厂;第二,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岗位缺口巨大。此外,招聘对专业的要求也极大限制了人员的引进,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跨专业知识不够,可迁移能力较差。倘若打破“专业对口”的限制,相近专业的学生能够跨专业就业,企业招人的压力降低,学生的就业选择也会相应增加。

二、目标岗位能力分析

为了寻找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改进的突破口,对企业所需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岗位能力一般是指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在特定的工作内容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合理利用,较好地完成某项任务,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岗位能力,如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2]。其中,专业能力是指学生对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的运用能力,在化工类专业中,专业能力包括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等,学生需了解各个生产工艺的工作原理、结构、使用与维护;方法能力是指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面对不同问题的处理和应变能力,这一能力可以划分为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规划能力等;社会能力是指学生在社会中对于自我实现和提高的能力,这一能力包括组织协调、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意识等。

此外,杜晓春等[3]对“智联招聘网”中100家化工类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调研发现,企业期望毕业生除了具有上述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而这两项也是提升一个人后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要素。学生由专业化逐渐向素质综合化发展,这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平台+模块+自选”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目前,黎明职业大学材料化工专业集群有5个专业,分别为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海洋化工技术专业、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以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主要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培养总目标:主动适应泉州石化中下游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牢固掌握与本专业相应专业通识基础知识,生产过程中基本操作技术技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力,能从事化工产品加工、高分子材料加工、食品生产加工、海洋化工等工艺操作、产品质量分析、基层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完善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第一,专业面进一步扩大,各专业之间相近领域相互融通;第二,考核体制进一步完善,减少试卷考核方式,运用更加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例如实操、文献查阅总结等;第三,课程内容及方向需紧跟企业发展,使学生既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又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促进产学研的高效对接;第四,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为学生增加改变未来就业岗位的机会。

(二)课程体系结构分析

“平台+模块+自选”课程体系是针对以往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的改革,其目的是明确各类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使人才培养方案结构化、具体化。与一般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不同[4],该课程体系由平台课程、模块课程、自选课程三类课程组成。其中,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职业基础素质和能力;模块课程即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岗位操作及技术能力;自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在企业升级改革过程中能够具备较强的可迁移能力。

化工专业集群的平台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化学、化学基础技能实训、机械制图与CAD、化工基础、化工设备等基础课程,是集群中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开设时间集中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使学生在进入大学第一年打好化工基础,了解化工行业,为后续的专业课程以及职业规划铺路。同时,在平台课程中合理穿插各类通识课程,全面提升学生职业基础素质。

模块课程部分主要是各个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例如高分子专业的注塑共混改性、海洋化工技术专业的海水利用技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化工过程设计等。这类课程具备明确的专业特色,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而开设,涉及具体岗位的识图能力、操作能力、维护能力的培养。这部分课程主要以实操、仿真、总结等方式代替传统的试卷考核。

自选课程部分主要由两类课程组成。第一类是了解化工行业的整体构架的课程,如化工环保、质量管理与安全生产、新技术与文献检索等;另一类是具有明确专业指向的跨专业课程,例如,海洋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选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食品保藏技术课程。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化工行业的整体构架来熟悉跨专业岗位的情况,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职业规划选择特定的课程。

这三类课程的设置呈现递进的关系。以海洋化工技术专业的“平台+模块+自选”课程体系为例,首先,学生在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岗位通识能力和岗位基础能力的培养,提升职业基础素质和职业基础能力;其次,进行岗位专业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操作岗位技能和技术岗位能力;最后,进行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扩大知识结构体系,提升自身的可迁移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跨专业人才培养”的概念在“平台+模块+自选”课程体系中并不是简单地让一个专业的学生去学习另一个专业的课程,而是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其他专业的知识。例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化工单元操作的时候还能了解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注塑设备操作,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对整个化工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课程设置,并引入企业资源,从而完善跨专业培养人才的“平台+模块+自选”课程体系,达到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进而打造技术领域相近产业链的特色专业群。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在“平台+模块+自选”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后,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实践。

1.教师配置。①专任教师本专业课程中以科普的形式穿插其他专业知识,一方面可以达到跨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②聘请相关企业高管或技术人员授课,让学生通过了解目前企业的直接需要来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方向,有目的地提升自己;企业也可以通过各专业学生的反馈,调整企业的人才招聘及培养制度。

2.课程设置。①增设自选课程种类及数量,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②优化毕业设计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职业规划选择相关指导教师;③扩大实训课程的内容范围,例如海洋化工技术专业的分析与检测课程,授课计划中可以加入食品营养与检测或者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的检测项目;④发挥“导师团”的作用,汇聚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以“老师分类指导,学生相互交流”的形式开展。

3.“订单班”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宗旨是让学校和化工企业共同部署人才培养方针[5]。目前“订单班”培养模式主要以虚拟班级的形式开展,即一个订单班涵盖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企业主要以定期开展培训和实习的方式培养学生。非本专业的学生也能于在校期间通过订单班学习来达到企业岗位的要求,实现跨专业就业。

从实践效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跨专业培养表现出良好的兴趣,上课积极性明显提升,而企业也期待该方法培养出的人才。

四、结束语

“平台+模块+自选”课程体系在打造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能够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很大程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未来职业选择的信心。近年来,从学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以往材化学院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接近100%,而现在由于跨专业培养概念的实施,出现了不少跨专业就业的学生,即使原先是专业对口,在后续的岗位调整过程中也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该课程体系为打造技术领域相近产业链的特色专业群做出了铺垫,后续会继续完善该课程体系,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使学生所学能够紧跟企业发展。

猜你喜欢
化工课程体系岗位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