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生育制度与村落传统社会结构

2020-08-28 11:37察应坤邵瑞
西部学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鲁西南

察应坤 邵瑞

摘要:鲁西南地区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有使用沙土褯子照顾新生婴儿的习俗。这一习俗既呈现了早期黄河 多次决口泛滥对于当地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又反映出本区域内民众对黄河沙土资源的智慧利用。沙土的偏碱 石灰性反应是此运用得以推广的特质。又由于这一特质形成的小农生产和家庭生活经过一代代的巩固和沿袭, 形成了一套成体系的连接婚姻、出生、抚育等环节的生育制度,促成了本区域以五服内家族为基础的相对封闭、 静态、自愈的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至今,这一传统社会结构、乡土惯例和日常生活秩序依然对黄河下游流 域乡土社会的延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鲁西南;沙土褯子;生育制度;传统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3-0136-03

在山东西南黄河滩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黄土沙 粒儿细,炒花生呀爆豆粒,娃娃靠它包褯子。”描述的是 鲁西南地区有用沙土充当褯子照顾婴儿的传统风俗,沙 土的生成、采集、使用背后蕴含着鲁西南地区环境、资源 与社会结构、家庭关系的密码。沙土褯子呈现的生育风 俗是鲁西南村落以家族制为基础,相对封闭、静态、自愈 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映,也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在 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形成的规范,又稳固和强化 了这一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一、沙土褯子的使用与沙土的形成

在本世纪之前,处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鲁西南地 区,处理婴儿排泄问题一般都是用棉布做成尿垫,因为其 透气较好,吸水较强,柔软适中。出于经济和节俭考虑, 尿垫大部分都是由旧衣服、旧床单改制而成。但在上世 纪 80 年代之前,棉纺织品在当地还是一种稀缺资源,因 此,天然的、细腻柔滑的沙土褯子成为大多数家庭照顾婴 儿时的必备品。

这种特质的沙土一般在河边、树林里,新生婴儿家庭 提前把沙土挖回家,晴天晾晒,使之里外干透,再去除树 根、杂草等杂质,用细箩来回翻筛。最后用手抓起沙土, 如果沙土从指缝滑下,就可以使用。经验丰富的家庭会 提前准备一套铁锅铁铲,把筛好的沙土放进去,用铁铲一 直翻炒到沸腾状态,这样温度能达到 150°以上,可以起 到杀毒灭菌的作用。沙土褯子一般都是在晚上孩子睡觉 前使用,使用时,把一块干爽的棉布平铺,一半铺上处理 过的沙土,再把棉布的另一半折叠过来盖上沙土,或用棉布装上沙土使用。由于沙土细腻松软,吸水性强,透气性 好,又经过暴晒热炒等方法消毒,温度温暖适中,孩子睡 眠质量效果良好,第二天去旧换新即可。在当地,沙土还 有一个延伸功效,当孩子的皮肤溃疡时,在患处涂上一层 芝麻香油,再撒上薄薄一层沙土,两到三天即可康复。

使用沙土作为褯子的区域,除了鲁西南地区的菏泽、 济宁以外,沿着黄河入海流经地往下游寻找,鲁西北聊 城,济南、德州、东营也有这种风俗。沿黄河往上游追溯, 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西北省份也有小部分区域 使用,流传广泛和影响至深的是菏泽、聊城、德州三地。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沙土?这种沙土又是怎 么形成的?

以菏泽鄄城县为例。“鄄城土壤是在黄河冲积物上 经过长期耕作,熟化发育,并受地下潜水作用而形成的潮 土。”[1]86 这种潮土在沉积之后,一般都未经过生长茂密 草甸植被的阶段便已开始耕种,在耕种过程中又继续遭 受洪水泛滥沉积的影响,所以积累有机质不高,一般都低 于 1%,特點是颗粒分选明显,以黄泛平原的潮土最为突 出。因为黄河水夹带泥沙特别多,一般在 3% 上下,洪水 期高达 14% 到 41%,最高可达 58%。大量泥沙随洪水泛 滥而在平原沉积。河流决口处,洪水流速急,多沉积沙土; 距离决口愈远,流速愈慢,则沉积淤土。

黄河冲积平原的潮土属于石灰性潮土,其物质来源 是西北地区的黄土。土壤有强石灰性,多呈弱碱性反应, 在排水不良和耕作管理粗放的情况下,易于盐化或碱化。 山区河谷平原的潮土,其物质来源是临近山地母岩的风化物,除石灰岩山区外,土壤一般都没有石灰性,呈微酸 性至中性反应,即使在排水不良和耕作管理粗放的情况 下,也不易盐化和碱化。长江冲积平原的潮土,与上述石 灰性潮土的性质相近,不过石灰性较弱,有机质含量稍 高,基本上没有盐化和碱化现象,因此南方区域没有这种 沙土褯子的使用,南方区域有些地方所选择的替代物质 则是锅底灶灰。

鄄城共有 1179914 亩可利用土壤面积,其均呈石灰性 反应,这种弱碱石灰性反应的潮土就是最适合作婴儿尿褯 子的沙土,但这种潮土的形成,却是历史沉重性的一面。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黄河得不到有效治理,造成下游 洪水泛滥、屡次决口,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主要是 两个方面,一是河道变迁,一是决溢频繁。黄河下游河 道自古善变,河道全靠两岸堤防控制,历史上黄河溃决, 泛滥改道,屡见不鲜。据记载,自远古“禹王改道”到 目前的现行河道,4000 多年中黄河较大的改道迁徙 26次,黄河决溢频繁。据记载,自公元前 602 年(周定王五年)至 1938 年蒋介石派人扒开郑州花园口的 2540 年中,黄河决口泛滥的年份为 543 年,决溢次数达 1590 余 次。1935 年河决鄄城县董庄,淹及山东、江苏 27 个州县, 面积 12215 平方公里,造成灾民 341 万人,伤亡  3750 人,财产损失 1.95 亿元,其中淹没鄄城村庄 400 多个,淹死  2千余人,造成灾民 20 余万人。董庄决口临濮村首当其冲, 据亲身经历过的李西才、周树容等老人回忆“本村杜景 其老两口被洪水淹死,马光福把孩子托到树上,结果连树 带人被洪水卷走。街里一座戏楼,有几十人跑到楼上避 水,结果戏楼被冲倒,人全部被淹死。全村 800 间房屋全 部倒塌。几千亩良田变成沙荒,500 余户外出逃荒要饭, 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李景福一家 4 口,大儿失踪,二儿 给了人,老两口活活被饿死”[1]176。黄河决溢,给下游地 区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 受灾地区“田庐冲没,村舍为 墟”“哀鸿遍野,触目惊心”。黄河决溢其原因,有自然造 成和人为的结果。如秦王贲引河灌大梁,宋杜充决河御 金兵,明高名衡水淹开封等,均造成严重后果。1938 年 6 月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军的追击,不顾人民死活,扒开郑 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制造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人间浩劫, 造成 1250 万人受灾、89 万人死亡,造成震惊中外的“黄 泛区”,使黄河泛溢于豫、皖、苏平原近  9 年之久。

二、生育制度与社会结构

但是,即使在上述恶劣的自然、社会条件下,依靠先 辈传下来的生活和生产经验,黄河冲积平原的人们数千 年来依然繁衍生息迄今。菏泽市郓城县陈坡乡石堂村在 其《村志》中记载,从公元 1045 年石堂村始祖定居该地后到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大事记记载了 43 条,其中12 条是记黄河决口漫溢受灾 [2]6-10。每一次受灾,水来房 倒屋塌,水退草木丛生,决口之水漫流时间长,很多房屋 都被黄沙淤埋在地下。现在村民掏沙土时所看到的沙土 剖面和淤土剖面交错分布的现象,正是历史上黄河多次 决口泛滥的实证。由于内河被打乱,河道和湖泊迁移,也 冲积出很多的沙岭地面,使得原来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模 式也发生了变化。“1857 年,清咸丰七年,铜瓦厢决口之 水复泛,入郓境成巨浸,灉河淤没。自此石堂村先人曾以 农渔兼作为谋生手段,改以农业为谋生手段。”[2]9

从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的智慧利用很快就发展到村落 中日常生活对自然的利用。由于沙土具有吸水和松软的 特性,很快被运用到婴儿排泄问题的处理。另外这种沙土 也适宜于棉花的生长,因此用来包裹沙土的棉布的原材料 也能够从本区域获得。沙土的这种获得便利性使得沙土 褯子很快在冲积平原得到普及,鲁西南的村落大部分形成 于明初移民,这种沙土褯子的使用应该即开始于此。

冲积平原的村落大部分是一家一户的聚集繁衍而自 然形成。经过一代一代的裂变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绾和就 形成了农村经济的基本结构,即一个个并存排列在无数 村子里的独立小农 [3]371。这些独立小农无论是生产要素 还是消费品都呈现出一种自给自足的形态,即使是棉布 的生产,也是在一家一户内完成的。但是在一家一户的 生产和生活中,内部的分工是存在的,以包沙土的棉布为 例,棉布的织造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主要有纺线、染 线、扽线、经线、闯杼、刷线、掏缯、吊机子、织布 9 道主工 序,大部分都是妯娌和姑婆媳们共同完成的,如果邻里街 坊关系融洽,这个工作的完成也有互助合作。

这种小农经济形态促进了鲁西南地区农村以家族制 为基础的相对封闭、静态、自愈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的形成。不同于南方的强宗大族,鲁西南农村在始祖迁 徙落户的历史背景下一代一代的裂变,由于生产及日常 生活的互助,五服以内的家族认同和行动能力比较一致。 鲁西南的村落基本上都有家庙,但不同于南方祠堂具有 的管理功能,仅仅是在重要节点用来祭祀先祖。村落中 也有家族理事会,负责人称为“会首”,负责先祖祭祀、家 谱修订的组织,偶然涉及打井、挖渠等村内公共事务时, 也只起到召集的作用,各家各户或者是五服血缘关系形 成的同一门有各自的代表参与协商。大部分公共事务是 由代表政权组织的村级代理人来执行。新中国成立前, 鲁西南地区每个村落大概有 200 到 300 人,50 户到 80

户左右,每个村落的地主大概只有 4 到 5 户,其他的大部 分都是自耕农和雇农。一村之内社会分化并不充分,各 户各自安分守己,阶层对立冲突也不明显,村内社会关系 相对简单。村内的矛盾和冲突很少发生在五服以外,因为生产和生活的领域都在五服以内,利益的纠缠便也存 在于此。大多数的问题往往发生在父辈包括土地、金钱 等物质的遗产分割方面。因为发生在家族之内,经过问 题出现——冲突发生——问题解决这三个阶段,这种利 益纠缠的矛盾加快了大家族向小家庭的裂变,这正符合 了村落小農社会结构的分散趋势。

每家每户的生活在这种社会结构中都有了身份,也 发挥着各自的效用,个人生活的延续需要保证这种社会 结构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社会结构既然要完整才能 发生常态的作用,则每一个社区的机构总得包含最低限 度的人数。于是人口在这里有了它的重要性了……新人 物的供给,在人类里并不能完全靠自己的保障,所以得添 上人为的保障了。这个人为的保障就是生育制度”[3]158-159。 这种生育制度的社会形成,并不是仅仅包含孩子的 出生和抚育,还包括婚姻。为了社会的新陈代谢,必须预 备抚育的基本团体来完成这项任务 [3]158-159。每一个社会 所容纳出生的孩子必须得到有人抚育他的保证。费孝通 明确指出,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立父母的手段,婚姻的 意义就是在确立双系抚育。要达到这个目的,社会这双 “看不见的手”就会指挥人们在从求偶到婚姻的过程中,

履行社会通行的一番手续来宣告、遵守、执行缔约双方本 人及家庭亲属相互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这些手续的履行, 使得个人的婚姻关系变成社会关联群体的公事,变成复 杂且不易脱离的社会联系中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在营 造一种婚姻关系得以持续维持且不能轶出规范的场域。 如此一来,长期的夫妇关系得以形成,这是双系抚育子女 所必须的条件。

黄河冲积平原的传统联姻程序,以鄄城为例,联姻 前,大体分为议婚、开名(换帖)、送好、娶亲四个阶段。 结婚后,还有回门、请七天、请十五、做满家鞋等环节。孩 子出生后还有添喜、报喜、送粥米的习俗。夫妇联姻前后、 孩子出生后的这些必要环节中,有很多的文档、实物、仪 式、话语、民间信仰存在,牵扯了很多人、事在内,共同建 构了长期夫妇关系延续和双系抚育的各种要素。

孩子出生以后,作为重要的日常用品,为婴儿处理排 泄事务的沙土褯子更加巩固了双系抚育子女的功能,成 为村落中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符号。一般而言, 产妇分娩之后,三日之内不下床,一个月之内不出屋门, 或者不出街门,俗称之为“坐月子”。这个时候,产妇的 婆婆,即孩子的祖母来照顾产妇,孩子的父亲则需要去完 成取土、筛土、炒土的任务。如果孩子父亲忙于生产,这 个任务则交给了孩子的祖父母或者家中其他人来完成。 因为大部分沙土并不是在自己院落里,需要在公共河道 或者树林下或邻里处寻土、取土,这必然要和村里其他人打交道。然后回家筛土、放土、炒土的这一过程,则聚合了 婴儿父母双亲及所在的这个大家庭共同的劳动。沙土的 公共属性或者是沙土资源的共享是传统村落之中的稳定 的社会关系的反应。父母双方形成完整的抚育团体 [3]167, 家庭内长时间的这种育儿经验的代代相传,村落里抚育 婴儿的天然道德感和沙土资源的便利性,这三个方面都 使得这一行为模式得以轨道式持久性的运转。这一符号 和表征反过来促进了夫妻长期关系的巩固和农村社会的 团结,从而发挥了在维持社会结构完整和社会秩序稳定 上的积极作用。久而久之,就成为风俗,成为观念中的没 有见诸于纸端的制度文化。

时至今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在鲁西南地区,纸 尿裤、尿不湿等现代化婴儿用品已经大部分替代了沙土 褯子的使用,但是这些形式的变化目前没有改变生育制 度的延续。生育制度的婚姻、出生、抚育三个环节需要履 行的社会手续尽管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仍然持续地 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三、结语

由沙土褯子呈现出的生育制度為社会结构的完整和 民众的生活提供了一种规则的、连续的模式。在这种氛 围和社会情境下,作为一种人为的经验的巩固和传习,形 成了鲁西南民众的一种观念意识,并合理化各个生育链 条各个层面的社会认同,成为社会现实支持的正统。今 天,在经济条件已经大规模改善的情况下,沙土褯子成为 鲁西南民众的集体记忆,在很少一部分区域仍然发挥着 原生的作用。这套生育制度,尽管经过百年工业化现代 化的冲击,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某些变化,但包括婚姻、 出生、抚育的各个环节的礼俗文化仍然在鲁西南地区保 持着,持续延宕着文化的坚韧影响力。这也说明它所呈 现、所形塑的社会结构的力量依然存在,以乡村伦常和地 缘、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认知和人际关系、传统秩序依 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中国农村以 及总结由农村而延展到城市的日常生活的变迁有着不可 忽视的意义。

注   释:

①五服:指自己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 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即是五服。一般情况 下,家里有婚丧嫁娶红白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鄄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 鄄城县志 [M]. 济南 : 齐 鲁书社 ,1996.

[2] 石堂村志编纂委员会 . 石堂村志 [Z].2013.

[3] 费孝通 . 乡土中国 ? 生育制度 ? 乡土重建 [M]. 北京 : 商务 印书馆 ,2017.

作者简介:察应坤(1979—),男,汉族,山东鄄城人,山东 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高级经济 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

邵瑞(1979—),女,汉族,山东定陶人,中国传 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 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传 播和媒介素养。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鲁西南
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策略*
鲁西南褐土土壤容重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鲁西南传统女红文化的传承研究
鏖战鲁西南
鲁西南春节漫记
鲁西南地区两次春季低涡暴雨对比分析
鲁西南地区既有农宅室内热环境优化研究
鲁西南一次持续空气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鲁西南桃褐腐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技术
关于鲁西南鼓吹乐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