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策略*

2021-11-28 03:40刘媛媛菏泽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鲁西南民歌音乐

文/刘媛媛(菏泽学院)

作为我国乡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西南地方民歌优秀曲目数量众多、题材多样,包含小调、运河号子、鲁西南花鼓等形式,拥有《叠断桥》《对花》《绣花针》等曲目,这些乡土音乐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审美、教育和经济价值,也是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有助于完善我国非遗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探索鲁西南地方民歌的现代价值,让鲁西南地方音乐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仍旧存在传承人缺失、政策制度不完善、生存土壤恶化等问题,致使鲁西南地方民歌面临断层甚至消失的危机。因此,应当从教育、制度、产业等维度对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探讨,并为其探索高质量与可持续化发展的解决之策。

一、发挥高校在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中的作用

地方音乐往往与地方方言、地域生产生活、地域民风民俗等密切相关,鲁西南地方民歌包括小调、号子、套曲等多种形式,其中小调、黄河号子等是鲁西南地方民歌的典型代表,如《山坡羊》《刮地风》《叠断桥》《对花》《绣花针》《放牛小调》《放风筝》等,这些地方民歌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所以应当在高校开设鲁西南地方民歌课程,成立鲁西南地方民歌团体,编写鲁西南地方民歌教材,加强对鲁西南地方民歌的发掘、整理和传承,为鲁西南地方民歌的传承和开发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一)开设鲁西南地方民歌课程

开设鲁西南地方民歌课程有助于搜集和整理优秀的地方民歌,将《山坡羊》《刮地风》《叠断桥》《对花》等音乐作品传承下去,同时也有助于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的美学研究、音乐风格研究等。所以,应当结合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开设标准,以音乐课程价值观实现为依据,从鲁西南地方民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文化内涵、现代发展等多个维度出发,提取鲁西南地方民歌的优秀曲目、人文故事等内容,如《放风筝》《猜花》《娃娃》等,开设具有地域性与教育性的鲁西南地方民歌通识课程。此外,还应当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审美体验型、创作表演型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把鲁西南地方民歌带进教育课堂,加强大学生对鲁西南地方民歌艺术与文化特征的了解。比如可以在山东的地方性高校中开设《鲁西南地方民歌》选修课程,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接触和学习鲁西南地方民歌,了解山东的地域音乐文化。[1]

(二)成立鲁西南地方民歌团体

为了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在高校内也可以实现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山东地方性高校可以成立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的鲁西南地方民歌创唱社,由学校与教师牵头组织关于鲁西南地方民歌的表演活动、文创活动、实地调查等活动,让高等院校成为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大本营空间的重要组成。比如可以在学校成立鲁西南地方民歌会、鲁西南地方民歌乐队等,开展以鲁西南地方民歌为主题的音乐沙龙活动、文艺汇演等。此外,可以成立由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人与音乐教师共同构成的鲁西南地方民歌学术研究中心、特色音乐舞蹈展馆等实体空间,丰富鲁西南地方民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比如可以成立鲁西南地方民歌的研究团体,让学生参与《小五更》《刮地风》《叠断桥》《对花》《包楞调》《花开蜜蜂来》等地方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工作。[2]

(三)编写鲁西南地方民歌教材

在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中,应当在搜集与整理鲁西南地方民歌资源的前提下,结合《音乐课程标准》与大学生音乐教育认知特征、需求,以突出鲁西南地方民歌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为目标,以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人、高校音乐教师、鲁西南地方民歌研究学者为教材编订主体,以可行性与开放性为原则,打造诸如《鲁西南地方民歌选集》《鲁西南地方民歌人文历史与曲式艺术概论》等地方特色教材,为高校开展鲁西南地方民歌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支撑。此外,在鲁西南地方民歌教材编写中,要充分考虑地方民歌的地域文化、音乐风格、审美倾向等,将鲁西南地方民歌与现代音乐教学结合起来,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的现代化转型。[3]

(四)开发鲁西南地方音乐专业

开设鲁西南地方音乐专业是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地域性音乐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以鲁西南地方民歌为内容开设地方特色音乐专业,是培养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人的有效路径,也是推进鲁西南地方民歌在新时代得以专业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长远之谋。所以应当推动地方性高校的鲁西南地方音乐专业建设,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发展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此外,高校可以开设以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与保护为教育目标的地方特色专业,将与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与发展相关的人文历史、音乐风格、演唱技巧、创新实践等知识融入专业教学中,形成专业化的地方特色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并做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创业工作。

二、深入推进鲁西南地方民歌的非遗保护工作

在城镇化进程中,鲁西南地方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渐渐不复存在,如许多年轻人到城市打工后,鲁西南地方民歌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当人们喜欢网络游戏、刷抖音、聊微信时,对鲁西南地方民歌不甚关注,这些都影响了鲁西南地方民歌的传承保护。所以,应当加强鲁西南地方民歌的非遗宣传工作,完善鲁西南地方民歌的非遗保护法律法规,健全鲁西南地方民歌的传承人机制等。

(一)开展鲁西南地方民歌非遗教育和宣传

宣传教育是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抖音平台、新闻网站、微信平台等推广鲁西南地方民歌。所以,应当运用新媒体对鲁西南地方民歌进行宣传,如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网络音乐平台,并运用图文、短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对其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听到与感受鲁西南地方民歌的艺术之美,并扩大对其的社会认同。[4]同时,可以以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播为导向,开展鲁西南地方民歌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系列活动,提升鲁西南地方民歌与现代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教育生活的融合度,促使鲁西南地方民歌以显性形式融入现代生活,为鲁西南地方民歌活下去、传下去提供契机。[5]

(二)完善鲁西南地方民歌的非遗法规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保护的有效途径,所以应当以非遗传承为基本原则,以保护、弘扬、传承、振兴为重心,围绕主体创新、服务创新、标准创新,推进鲁西南地方民歌非遗标准建设。比如可以建立围绕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的税收优惠政策、工作评估制度、保护责任制度等,出台诸如《加强鲁西南地方民歌生产性的指导意见》《加强鲁西南地方民歌多元主体传承与保护的指导意见》《新时代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发展计划》《鲁西南地方民歌文化生态区保护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法规,借助制度建设与机制引导,解决鲁西南地方民歌保护过程中出现的主体角色定位与现实功能背离、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促使其传承与保护体系有序高效。此外,还可以建立鲁西南地方民歌保护的经费发放机制,为鲁西南地方民歌的整理、申遗、传承等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三)加强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人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始终是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鲁西南地方民歌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有效方式。所以,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制度建设,开展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人认定工作,制定人性化的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人管理制度。比如要健全传、帮、带人才梯队,并通过特定人才补贴、搭建大师施才平台的方式,为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人提供再教育机会、创业就业机会,不断激活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人的“一池春水”,确保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人的代际传承与技术衔接。此外,要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人积极与院校、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合作,鼓励与支持鲁西南地方民歌艺术家带徒授艺,打造鲁西南地方民歌的校本课程,培育新一代的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人。[6]

(四)完善鲁西南地方民歌的非遗基础设施

地方政府应当将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结合起来,完善鲁西南地方民歌的基础设施。比如要加大鲁西南地方民歌的公共非遗展示实体设施建设,推进鲁西南地方民歌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表演舞台、保护传承区、多媒体传播中心、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传习基础设施建设,为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播提供载体支撑。此外,在媒介不断融合的背景下,鲁西南地方民歌也要抢占网络新媒体非遗传播空间,以微博、微信公众号、酷狗、腾讯视频等媒体传播为渠道,打造鲁西南地方民歌IP。

三、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的数字化和市场化开发

鲁西南地方民歌在传承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解决鲁西南地方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就必须树立现代化、网络化、多元化等思维,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的现代化转型,不断创新鲁西南地方民歌的内容、形式和特征,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的市场化开发和数字化转型。

(一)以数字化技术推动鲁西南民歌保护开发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线下零售、教育教学等都在不断地进行数字化转型,在艺术与技术彼此相联的数字社会时代,数字化技术既可以让鲁西南地方民歌得以永久性保存、多样化传播,也可以对那些载体特殊、受损严重的鲁西南地方民歌曲目进行修复完善。所以,鲁西南地方民歌这一艺术形式也应当不断地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技术保护《刮地风》《绣花针》《对花》《放牛小调》等地方民歌。比如应当重视数字化技术在鲁西南地方民歌保护开发中的应用,要坚持艺术、学术、技术相统一的原则,运用数字化技术做好鲁西南地方民歌的保存与修复工作。此外,还可以建造鲁西南地方民歌数字资源库、鲁西南地方民歌虚拟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整理修复传统音像制品,丰富鲁西南地方民歌的传播形态与渠道,挽救鲁西南地方民歌面临的失传甚至消亡的生存危机,解决音质、曲目、断代等问题。[7]

(二)建立鲁西南地方民歌展览馆、网络平台

从总体上看,建设地方民歌展览馆、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地方民歌等,这些都是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开发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打造鲁西南地方民歌品牌。所以应当高度重视鲁西南地方民歌资源管理工作,挖掘、搜集与整合与鲁西南地方民歌息息相关的古乐器、唱片、旧乐谱、书籍等音乐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媒体化展示与实物展示的双重展览形式,建立集合收藏与展览功能于一体的鲁西南地方民歌展览馆,以便让社会公众与学校学生真实、科学、系统地了解与感受鲁西南地方民歌的文化魅力,在历史文物遗迹中了解其前世今生。比如可以将鲁西南地方民歌与当地旅游业结合起来,将民歌展览馆、民歌演出等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除此以外,也要以KTV、移动端为传播手段,加强鲁西南地方民歌与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等音乐、短视频网络平台的密切合作,构建鲁西南地方民歌数字化典藏与推广平台,促进鲁西南地方民歌的数字化展示与保存。

(三)对鲁西南地方民歌进行改编、再创作等

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重视不断向前发展的事物,音乐文化也在不断发展演变,凡是不能融入时代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音乐文化,往往会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同样,鲁西南地方民歌也要不断创新发展,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反映新时代新面貌。所以,在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中,要平衡守正与创新关系,推进自身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开发,是鲁西南地方民歌活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路径。此外,要植根于鲁西南地方民歌音乐文化的深厚土壤,以现代社会公众的音乐文化需求与审美标准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历史故事、当代社会生活等资源作为创造灵感素材,采用旧曲唱新词、旧词唱新调等形式,对鲁西南地方民歌进行再创作与改编,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的生活化与时代性,使其以一种新的面貌与形式呈现于现代社会中。比如有些歌手对传统的鲁西南地方民歌进行了创新,创作出一批具有现代文化风味的音乐作品《菏泽》《花开蜜蜂来》等。还可以以摇滚音乐、流行音乐等形式对鲁西南民歌进行改编,创作具有地方风情和独特风格的鲁西南民歌。

(四)加强音乐文化旅游和音乐文化品牌开发

鲁西南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重地,如菏泽、济宁、聊城等都是中华文化发源地,出现了孔子、庄子、孙膑等历史人物,还有菏泽市是中国牡丹之都、书画之乡,济宁是儒家文化和水浒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等。所以,在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中,可以从“音乐+旅游”中汲取灵感,以鲁西南地方民歌与区域内旅游资源为背景,将鲁西南地方民歌融入城市音乐文化建设、区域内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产品设计中,打造以鲁西南地方民歌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旅游音乐节、音乐谷、音乐公园等音乐旅游产品。

此外,可以通过串点成线、串线成面的方式,形成具有鲁西南地方民歌特色的全域旅游体系,通过深挖鲁西南地方民歌资源,推出稳定且具有持续力的原生态鲁西南地区民歌音乐文化品牌,打造鲁西南地区音乐文化旅游新名片,促使鲁西南地方民歌在景区与城市发展平台上落地生根。

鲁西南民歌是鲁西南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题材范围非常广泛,并且每个曲目都短小精炼、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如《小五更》《花蛤蟆》等,这些地方民歌展现了鲁西南人民的憨厚、质朴、简单、风趣、粗犷等性格特征。在演唱过程中,鲁西南民歌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多种形式,还常常用丝竹进行伴奏。同时,由于鲁西南地区与河南、安徽等地交界,鲁西南地方民歌有较大的区域影响力。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鲁西南民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生活形态等渐渐不复存在,人们不再将民歌当成休闲娱乐、音乐表演的重要形式,许多年轻人对《刮地风》《叠断桥》《对花》《绣花针》等民歌不甚了解,导致鲁西南地方民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陷入尴尬的生存困境。为此,应当高度重视鲁西南地方民歌的传承开发工作,不仅要在高校中设置鲁西南地方民歌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等,还应当积极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的申遗工作,推动鲁西南地方民歌的市场化开发和现代化转型。

猜你喜欢
鲁西南民歌音乐
鏖战鲁西南
鲁西南夏直播花生保护性栽培绿色生产技术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鲁西南地区两次春季低涡暴雨对比分析
音乐
穿花衣 唱民歌
鲁西南民间彩印花布民俗图案的艺术探究
音乐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