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2020-08-31 09:42陈思琪
西部论丛 2020年8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时代高校

摘 要:“微时代”深刻影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不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由课堂向网络空间的延伸,还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高校应准确把握“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特点,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博、微信、微电影为代表的新型“微媒体”快速发展并不断深入到人们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人类社会进入到“微时代”。这里所说的“微时代”,是指“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为媒介,以微博、微信等APP应用软件为载体,以微内容、微表达、微传播、微阅读、微公益等为表现形式的传播时代”。[1] “微时代”创新了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新格局,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网络载体的同时,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面对社会环境的新变化,高校应当在准确把握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丰富线上教育资源,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是信息技术发展下新的教育方式。“微时代”带来的传播模式创新了网络传播的新格局,改变了人类的传播活动,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

(一)转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

“微时代”背景下,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革新。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不同,教师可以运用MOOC、超星等网络学习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通过在线授课、录制微课、资源共享等方式进行网络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的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网络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其关注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和引导,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渠道。

(二)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来自书本知识和人民日报、新闻广播等主流媒体发布的相关新闻和信息,“微时代”使高校的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贴近生活,除了传统的媒介形式外,还增加了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形式,教师可以发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借助这些传播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在教育内容的設置上注重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结合,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用生动的图片和音频制成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将这些教学资源上传到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中,使学生可以随时接收到丰富的教学信息。

(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课下的延伸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传统的课堂教育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微时代”下的网络学习平台则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可以妥善运用网络学习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微媒体”的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他们通过微信、微博了解社会热点问题,针对各种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与他人进行互动。当前各高校和学院主动迎合社会发展趋势,借助于微信、微博等微媒体,营造公开、互动、平等交流的学习平台,将教书育人的平台延伸到课堂之外,利用新媒介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二、“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在“微时代”背景下,社会呈现出多元、开放和自由的状态,信息的传播无处不在,网络教育的环境在无形中发生了变化,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使学生不再依赖于从思想政治教育者处获取信息,而是自发地利用各种新兴媒介获取大量的信息,这种情况使学生更容易受到其他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和快捷性,使得信息内容很容易从多样化转向复杂化,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在“微空间”同时并存,精英与草根、主流与非主流等各种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各类庸俗、低俗的信息融入市场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面对“微媒体”平台上良莠不齐的复杂的信息,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判断和思考能力,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产生思想困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各种社会思潮在“微平台”传播和蔓延,使主流思想的传播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合冲击了主流思想的主导地位,主流思想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逐渐弱化。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力不足

高质量、精准的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内容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多以文本形式表现出来,篇幅较长,内容设置缺乏个性化、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传播过程中难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情况下,网络媒体注重娱乐性信息的传播,只考虑信息传播带来的流量收益,忽视了“思想性、教育性”等积极的内容引导,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挤压了社会主流信息的传播空间。理解力、判断力、感受力的养成,都是以扎实丰富的阅读为基础,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趋势,其主要特点是就信息内容的碎片化,这些信息的内容简短、精炼,富有生活气息,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但是面对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而不进行深层的阅读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进行深刻地思考与总结,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思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传播的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对于信息内容的把控和审核却是非常严格的。当前,各种“微媒体”层出不穷,海量的信息不断涌入学生的生活,高校和教师难以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逐个筛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关人”的功能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各高校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在网络舆情工作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及时捕捉到网络舆情变化,对于网络舆情问题往往采取事后补救的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较为被动,缺少时效性。“微时代”背景下,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料为学生拓宽了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如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接受程度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机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考核形式相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教师会根据学生收看网课的情况和学生考试的成绩打出一个最终的分数,这种考核机制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检验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覆盖度不够

新媒体的高覆盖性是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度的重要保证,这个覆盖不仅是指覆盖面的广度,还包含着覆盖面的深度。在“微媒体”平台上,“人人都是微媒体”,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每位学生都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凸显自我意识,他们的参与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活力。但当前网络教育平台的覆盖度不够,未能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覆盖广度上看,当前 “两微一端”、易班成为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凝聚了一大批学生,这些平台对于加强学生思想引领、掌握学生行为动态、优化学生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较之抖音、快手等受大学生追捧的平台,这些平台的影响力和覆盖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从覆盖深度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充分发掘这些平台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交互性差,沟通渠道不顺畅等问题。总体来看,高校与教师未能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学生的实时联系和互动还不够,教育过程缺乏亲和力,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平台与平台之间也缺乏数据联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平台未能有效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三、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着力点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微权威”,把握舆论导向权

面对“微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不断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升教师运用微媒体进行网络教学的能力,培育教师在网络平台中建立“意见领袖”的权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结合新时期信息传播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工作观念和方法,将微媒体融入教学过程,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运用生活化、网络化的语言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微权威”。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把握信息时代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网络行为新样态,将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将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协助高校建设大学生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等平台。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分析、整合学生在虚拟舆论场中的话语表达,及时跟进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舆论导向,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设置议题,针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定期推送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正能量的信息内容,对学生进行精准引导,从而提升“微空间”主流思想舆论的权威性和吸引力。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微内容”,增强影响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把关,在面对微媒体带来的碎片化信息的同时,必须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将敏锐的判断力和成熟的社会经验运用到信息的接受与筛选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在“微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大学生的注意力停留的时间很短,因此,要提升信息洞察力与敏锐度,善于把握网络热点问题,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和传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质量。同时,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需求,运用试听同步、图文并茂等大学生喜爱的方式传播教育信息,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表达触动学生,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教育内容的“整合性”以应对学生当前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如在设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可以采用“系列”的方式,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完整的主题呈现,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逻辑体系,深入理解教育内容。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评价体系,加强网络监督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学生源于教育的受益会不断积累、升华,在对大学生进行实际评价时,不应只看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要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既要考虑近期效果,又考虑远期效果,建立起一个长期、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的高低直观反映或影响教育效果,但教学实践和机会的有限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者难以深入了解每名学生,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运用人工智能,广泛、深度搜集学生的信息,了解他们参与网络活动的具体情况,多维度地、完备地底学生进行综合立体的分析与评价,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评价与考核的重要标准。同时,高校还应充分运用网络强大的信息功能,通过网络后台的信息数据分析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观察学生思想上的变化,对学生进行网络信息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对于微媒体的监管,加大对消极言论、不良的负面信息的监控力度,及时规避不当言论、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此外,高校要从制度上来完善校园信息监管,在学校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机制,形成从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的三级监管机制,切实将信息监管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环境

“微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空间延伸的重要载体,要想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有效延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高校应当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统一领导,使之协同发展。“微时代”背景下的传播方式的特点就在于其内容的广泛性和时效性,要想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需要强化微信、官方微博、易班建设等平台的科学设计与规划,形成各媒介在同一领导下的矩阵,要对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优化整合,结合不同传播载体和平台的特点,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轨迹,掌握其信息需求,根据需求进行内容的精准推送,充分发挥矩阵优势,形成全面覆盖学生校园生活的媒体网。同时,要想进一步提升网络对话平台的影响力,就要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掘校园特色文化,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校园文化产品,如拍摄“微电影”,开展“微创作”,通过校园网络媒体的宣传,提升内容的认同力和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设置议题和组织网络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组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其自主转发相关课程和活动,扩大传播范围,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迪.“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3).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 李小玲.“微時代”大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与引导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2019(3).

[4] 沈培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

[5] 金斐,徐仙君.全媒体时代基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6).

[6] 李成茂.培养时代新人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9(9).

[7] 陈浩,王志刚.我国“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才智,2018(3).

作者简介:陈思琪(1995-11-),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时代高校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