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大学生提升艺术素养的问题与意义研究

2020-08-31 09:42周栖宇
西部论丛 2020年8期
关键词:艺术素养高等教育提升

周栖宇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与质量在不断提高。因此也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而提升当代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是面向所有非艺术专业的一种普及性教育,也是一种公共艺术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是以轨道交通特色立校的一所全日制工科类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坚持以轨道交通为特色学科,土木工程为支撑学科,以商科类专业为延伸学科的工科类大学。如何培养这类学生的艺术素养,运用“艺术的”眼光理解和看待生活,形成艺术思维和审美情操,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个人竞争力,在探索中发展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艺术素养;提升

一、提升艺术素养,以国家政策为导向

2019年4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每日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高校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为目标。

提出强化普及艺术教育,首先,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规范公共艺术课程,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建设,修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高校开展学生跨校选修公共艺术课程和学分互认。

其次,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教育特质的艺术实践活动形式。

最后,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微课展示,培育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美育精品课程。加强高校艺术社团建设,加大从普通在校生中挖掘、选拔、培养艺术团成员力度,带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学校艺术实践活动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其中。

二、构建艺术素养体系,丰富公共课程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为了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的艺术教育。如何构建适应当代大学生普及艺术素养的课程体系,如何具体开展艺术公共课程,以至于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真正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知识,乃至影响学生发现美、认知美、感受美、区别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经研究发现,目前许多高校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全面发展,在人文素养的板块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艺术素养课程,不仅开课形式多样,而且涉及面广。而我所研究的“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关于艺术素养的体系构建,还停留在最基本的概念层面。

1、艺术素养类课程建设少,学生选择面窄。学院自2009年建校以来,陆续开展过一些基于选修课层面上的艺术素养类型的课程,设计层面以音乐类为主,其他艺术门类涉及不够,学生艺术素养课程选择性单一。学校对于艺术素养的课程建设意识上,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建立艺术素养缺乏一定的引导,往往出现只有感兴趣的学生才会去选择修学这类选修课,并不能起到普及性的通识教育的目的。基于其他艺术门类,学生更愿意通过参与社团组织的形式进行发散学习,这也只能满足少部分学生的需求,也不能达到普及性。

2、教学资源有限,课程实践程度不够。在课程设置上没有长远计划,导致不能提供充足的教学设备作为支撑,仅有的教学手段导致教学质量落差较大,在课程形式上过于单一,缺乏实践性,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期待程度,减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也是理论课较多,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材不及时更新换代。课程设置的不科学,阻碍了学生的进步。

3、师资力量薄弱。许多人认为,公共普及性的艺术素养课程,因为定义为公共普修课,所以在师资上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有一定专业背景的老师就可以开设相关课程。雖然毕业于专业院校,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他们都比较年轻,教学经验不足,文化内涵不够导致课堂效果不好。高校对艺术教育的不重视,致教师也不能秉持正确的教育观,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理论,而没有引领学生 感受艺术魅力的自觉。

4、学生重视程度不高。虽然教育部政策性的普及艺术素养教育,在学生层面,基于目前的开课形式,许多学生选择课程的理由也不同,一部分学生因为感兴趣选择,一部分学生会认为艺术课程简单好通过并且容易拿到学分而选择,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课程,只能选择这类课程而选择。

以上问题均反映了目前的一些具体情况,可见系统的构建艺术素养课的重要性。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艺术体系,是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重心,在通识教育理念下,艺术素养课程需要坚固的框架和基础,这不是任何一种艺术能做到的,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艺术的共有特征,总结出一些通用的规律。从功能上体现,有艺术基础、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等方面,包括艺术基本理论、艺术鉴赏方法以及各种实践技巧;其次从类型上体现,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和文学教育等,细分还有戏剧、影视、小说、散文等具体内容;最后是根据广义和侠义来区分,艺术教育除了现有的内容,未来还会向其他领域渗透,例如艺术市场学、艺术经济学等。在艺术素养教育中,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特长,也不是艺术基础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通过对学生的艺术熏陶,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以较高的人文素养去面对人生中的困境,以开阔的眼界去接受社会竞争。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早在古希腊时期,艺术便被亚里士多德视为一种“自由学科”,它服务于人的闲暇,不以“功利 ”而以“灵魂的愉悦”为目的。

艺术素养是审美知识和技能与审美情趣的统一,是个人对艺术的感受、欣赏、表现、评价和创造能力,以及从艺术的视角理解和感悟生活、审视人生。具体表现为具备基本的美学知识,能够鉴赏艺术作品;具备基本的艺术技能,能够进行艺术展示,具备高尚的审美情趣能够诗意地生活和工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对于提升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融合我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学校的办学理下,合理设置与安排人文艺术讲座及“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 ,建立丰富多彩的学生组织,如文学社、书法协会、艺术团、摄影协会、象棋协会、环保协会等等,可聘请经验的老师指导,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能力。不断拓宽、加大人文艺术素养的教育途径和影响力,举办人素质教育专栏橱窗 、海报宣传、师生书画展、组织演讲、辩论、征文写作等。

只有建设好周围环境,完善课程体系,再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乃至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个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高蕊-2019.06《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艺教论坛

[2] 孔成-2013《浅谈高校人文艺术素养的培养模式》-素质教育

[3] 王萍-2019《浅议高校艺术通识教育的推进思路》-戏剧之家

[4] 刘虹-2018.01《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北方音乐

[5] 于康平-2019《幸福导向的应用型高校学生核心素养与通识课程体系》-许昌学院学报

猜你喜欢
艺术素养高等教育提升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之管窥
浅析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必备的艺术素养及其培养方式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