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建设何以文化自信

2020-09-01 10:29张春艳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西化文化自信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城市化建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要提高城市化建设标准,就需要构建传统城市智慧思维,坚持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创新理念,同时立足本地特色从而提高城市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城市化建设;文化自信;西化

随着现代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化建设。没有城市化建设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没有城市化建设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城市化建设不仅仅与国家政治经济相联系,而且与文化自信的核心思想密不可分。客观地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历史经验、思想理论、实践方式的基础。但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成绩,而疏忽了城市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因为问题能够留给人们反思的空间,能够为新时代的城市化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一、城市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城市化建设片面地强调发展经济,而却忽视了城市化内在的文化底蕴,从而使城市化面临着险境。有专家就批判到中国城市化建设缺少中国特色元素,而盲目跟风西方文化,导致中国城市化缺乏中国特有的气质。

(一)城市小区慢慢被西化

因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人接触到更多外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激烈,文化交融也在逐渐融合,在相互影响下,西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数百年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一直遥遥领先于中国,这导致许多中国人崇拜西方。我们经常发现,我们周围的很多东西正在慢慢地被西化。如今,年轻人遵循各种各样的外国节日,万圣节、圣诞节;我们穿西装、夹克、领带;此外食物,吃面包,喝牛奶,切牛排等。甚至我们的城市建筑也变得越来越西洋化,某些街道小区取名也在模仿西方。你不承想早上在“中德英伦联邦”,中午却在“欧城雅典”,晚上甚至有可能在“远洋太古里”购物、吃饭。你是否感觉自己跟穿越了一样。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标新立异,小区名字一个比一个“国际范”,甚至一个比一个怪。开发商极力将小区风格定位于欧式风格,似乎捎带欧式的外国的名字才能提高小区的价值。实际上欧式风格强调以华丽的装饰、浓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以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看看“欧城雅典”却不以为然,它既没有构建柱式、十字拱、双圆心尖拱的明显外貌,也没有体现欧式风格的那种高贵、奢华、大气的内涵。因此,所谓的欧洲风格不过是半截子欧式建筑,开发商仅靠给小区更换一个所谓的欧式“洋”名字,既没有很好地借鉴外国优秀的建筑理念,也丢失了中华民族特色本质。所谓的欧亚风情、南亚名邸,其实里面没风情、没名邸,中国人自己的小区就要有中国人自己的特色,杜绝“怪大洋重”不规范小区名字的出现。

小区的装修风格也倾向西化。在装修领域像欧式古典、地中海风格、美式乡村这样的外国风格往往更受人们喜爱,我们的中式装修风格却无人问津。欧式的风格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以华丽的装饰,强烈的色彩,精致的造型,浪漫的氛围以达到它雍容华贵的特性。地中海的特色主要在色彩,蓝与白,黄和绿,土黄和红褐,白与灰等等。多样的色彩运用其中更饱满,同时使邻近色又不那么单调。而中式装修风格中大部分家具和装饰品都是采用对称摆放的方式,木质材质的家具比较可见,颇有古代“书香门第”的韵味。颜色以黑色为主色调充满了大气与沉稳,充满了古典气息,体现了很好的文雅气质。不难发现外国的装修特色更多是外在的表现,中式风格更加蕴含我们的民族特色,以及中华民族儒雅的内在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十八大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我们要将中国元素运用于装修风格中,体现我国的民族特色。并不是西化的产物就代表现代化,就代表国际化,我们应当坚持文化自信,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二)商场逐步西洋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显著提高,购物中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面对商场名称日益西化的局面,确实令人担忧。一些开发商为了博得眼球,将商城命名为远洋太古里、罗默堡、太平洋百货等。乍一看,高档大气高品位,充满国际意味。这让我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感受出国是什么感觉,有时在罗马,有时在太平洋。诸此之类不禁引人深思,是否用“西方”这个名字就意味着国际化、现代化。但是,我们知道,西化并不等于现代化。并不是说西方就是完美无瑕的,它并不是现代化的代名词。党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文化自信,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自信。

商场俞发西洋化不仅体现在商场的名称上,而且商场的商品也不另外。商场门口的灯箱广告牌和随处可见的国外商标;百分之八十写着英语的广告牌和外国特色的灯箱;商场内成规模的西方品牌专卖店;橱窗里有明显辨识度的西式道具和海报广场售卖饮料的小车,满满的都是异国商品。似乎现在人们认为购买大牌的衣服、包包、名牌表等等才能够证明自己的高级,自己很国际化,自己很“洋气”。西方文化有一种自我的优越感,这要追溯到西方文化的来源,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以及古罗马法制文明。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位于西亚,中国位于东亚,古印度南亚,古埃及位于北非,从它们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大多分布在亚洲。四大文明古国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四大文明是源生文明,而其他文明属于派生文明。因此如果说从文化起源来说,西方文化的自我优越感还需要商榷。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文化产品都应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商场有责任、有义务将先进的理念、思想带给人民群众,并不断引领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

(三)旅游建筑日益洋化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旅游业作为最有效的发展动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立新型城市过程中,旅游开发已经与区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高度融合,形成了旅游产业导向下的产业聚合的区域经济与城市化综合开发模式。”[2]然而,中国的旅游业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失去真实性,并逐渐西化。位于成都华阳南延线麓山大道,号称中国唯一的托斯卡纳风格欧洲山地商业小镇。颇具原味欧洲度假休闲购物风情的华阳麓镇,整个景区都是按照仿欧式小镇的风格来打造的。此外,位于成都金堂淮口镇的科玛小镇主打法国风情和威尼斯风情,位于成都彭州的白鹿镇采用中世纪法式建筑風格等。诚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受到外国文化的广泛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本国的文化基础,仿照外国依样画葫芦,如此与本国文化只会显得格格不入。党十八大指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3]坚持文化自信,一方面,在城市化建设中,要保持自己的地方特色文化底蕴,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形成文化的差异化,同时再提高城市化的竞争力以及对外的吸引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也将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并且保护传承,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不断积累、沉淀,实现地方特色文化的多元化及可持续发展。

二、探索城市化建设的路径

根据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给我国城市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提高城市化建设标准需要构建传统城市智慧思维坚持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创新理念,同时立足本地特色从而提高城市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一)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源远流长。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来不是舶来品,在春秋末期,孔子的“推己及人”思想、“仁者爱人”思想。“仁”主要指人的自身发展,人在社会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主要来自周的“重民”“保民”“敬民”思想。也就是说统治者只有爱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戴。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另一位儒家贤者。人们皆称孔孟是一家。两人都提倡“仁为先”的思想。孟子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句话是说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夏商周君主的仁,反之会失去天下。天子、诸侯、大夫、平民百姓都应该坚持仁的思想,否则天子将会失去民心,诸侯难保封地,大夫失去祖庙,老百姓会丢失性命。孟子“仁”的思想体现了人的价值内核,也是以人为本的内在确定。荀子在孔孟的思想上,提出“君也,舟也,民也,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句浅显的道理建言君主平政爱民,使政权稳定牢固。老子将“道”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即自然,自然即道。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都集中体现了其质朴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城市化的推进关键是人的因素,让居民能够长久地聚居在一起,民有所居,民有所养,民有所乐,城市文化产业就是重要的黏合剂。”[4]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人民是最终的受益人,城市化的人本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马克思恩格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家园,保护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文化充满着文化记忆。城市特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实现城市化建设的最终归宿是人民群众,关注人本思想至关重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城市化建设需要根据区域的特殊性,自身历史文化底蕴,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地域风采、文化历史、民族特色的城市化模式。

(二)坚持创新理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6]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不断提升,文化必定也要与时俱进,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摒弃墨守成规的观念,致力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寻创新,让文化世世代代更好的传承。城市化建设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重点。将重心放在创新上,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文化创新性作用。

(三)立足本地特色

城市文化往往显露一座城市的印象,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化建设必须保存它自身的文化独特性。“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一首《蜀相》,让我们领略了成都的武侯祠,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许多城市被拆除重建,城与城之间相互效仿,使城市千篇一律。城市的地方文化受到打击,传承受遭到严酷考验。什么是城市特色?历史和文化是最大的一个特色。我们塑造城市特色,必须继续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加快文化遺产保护项目建设,塑造自己的城市特性。一个城市如果仅仅靠着高楼大厦而缺乏文化历史底蕴以及人文关怀,那么这座城市是没有魅力可言的。城市化建设应关注城市的整体风貌、建筑模式以及标志性建筑设计等方面,应切实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与包装,大力彰显城市独有的文化韵味和特色。同时在文化继承上既需要创新也需要保护,坚持辩证法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在创新中需要保护,在保护中也需要创新,保护与创新既对立又统一,这样文化才不会被分裂,文化才能更好地被继承。“城市建设要体现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努力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新时代文化。”[7]一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沉积了这个城市数千年的历史,如琥珀一样保存着这个城市某个时间节点的气韵。这正是城市的魅力,欣欣向荣、年轻而充满活力,同时也韵味悠长,庄重而富有哲思。在城市化建设中,我们需要提倡继承与发展放在同样的位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城市的本真和精神,促进城市化更好地发展。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厚流光、经天纬地,从古至今,积淀了一种稳定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沉淀,形成了广泛、深刻和深远的中国文化,中华文化凝聚着智慧、魅力和中华民族精神存入历史的长河,为现代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和宏伟的文学经典。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我们引以自傲的文化自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却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开发商日渐沉迷于西方的建筑理念、风格、模式同时依样画葫芦地移植到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我国建筑风格、建筑取名、建筑思想理当更多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立足于本国的文化基础,建造出属于中华文化独有的建筑风格,建筑物命名具有浓厚的古风格调。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我们更应该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并不是故步自封,一味排斥外来文化。实际上,我们应该从生活实际中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特别是我们年轻人更要有担当,做真正意义上传统文化的倡导者,要知道没有民族的文化是悲哀的。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面对西方文化要借鉴与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人民网 2012-11-9.

[2] 林继富,谭萌.新型城镇化与民俗文化的传续与创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1):15.

[3] 习近平谈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EB/OL].新华网,2015-6-25.

[4] 王晖.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14:67.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6]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33.

[7] 许才山.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5.

【作者简介】

张春艳(1993—)女,四川资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西化文化自信
传统武术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语文课本已被悄悄“西化”?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伊朗关停800“西化”服装店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
论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