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植物源农药对黄脊竹蝗毒力及毒饵的制备与防治效果

2020-09-02 09:59洪宜聪
世界竹藤通讯 2020年4期
关键词:苦参碱成虫乳油

洪宜聪

(福建省沙县林业局 福建三明 365050)

黄脊竹蝗(CeracriskiangsuTsai)为网翅蝗科竹蝗属,俗称竹蝗、蝗虫。主要危害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Carr. Mitford cv.pubescens)、刚竹(Ph.sulphureaCarr. A.‘Viridis’)、石竹(Ph.nudaMcClure)和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Fenzi Makino)等,严重为害时可吃光竹叶,使竹林如同火烧,受害竹林很少出笋并逐渐衰败,造成竹腔内积水,甚至枯死。

近年来,福建省沙县、顺昌、邵武、浦城等地的毛竹林连续遭受黄脊竹蝗的为害,直至暴发成灾。沙县近几年有116.2 hm2的毛竹林遭到黄脊竹蝗不同程度的为害,直接经济损失达268.6万元。目前,在黄脊竹蝗的防治上大多采用喷雾、喷粉和喷烟等技术手段施放化学农药,虽可达到控灾目的,但却花费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和药害产生等“3R”问题,而且一段时间后黄脊竹蝗又会卷土重来猖獗为害。

植物源农药是利用植物的某些部位(根、茎、叶、花或果实)所含的稳定的有效成分,使植物免遭或减轻有害生物的为害,具有低毒低残留、对有害生物高效、与环境和谐、对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等优点[1-2]。近年来,有学者开展了利用植物源农药防治淡竹毒蛾幼虫[3]、竹斑蛾幼虫[4]、杉木扁长蝽[5]、黄纹竹斑蛾幼虫[6]等的相关研究,但迄今未见有关植物源农药用于诱杀黄脊竹蝗的相关报道。

昆虫的生长发育必需摄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如氮素和盐分等,才能完成生活史,然而植食性昆虫单靠取食植物组织,很难获得足够的氮素或盐分,必需采取各种补充营养的方式来满足[7-8],在防治上常利用昆虫的这些趋性,采取相应的诱捕诱杀措施。黄脊竹蝗成虫具有“趋尿”的补充营养习性,在生产防治上常采取大量收集人尿,经10 d左右发酵后作为引诱剂,并在其中加入胃毒的化学药剂,用于诱杀黄脊竹蝗成虫。但这种防治方式存在收集人尿困难、添加的胃毒化学药剂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探索适用于毒杀黄脊竹蝗成虫的植物源农药,探寻一种或几种制剂以替代人尿作为引诱剂,于2019年在福建沙县开展了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1.2%烟碱·苦参碱乳油、0.5%藜芦碱可溶液、4%鱼藤酮乳油和1.5%苦参碱可溶液等5种植物源农药对黄脊竹蝗毒力测定,同时采用碳酸铵[(NH4)2CO3)]、碳酸氢铵(NH4HCO3)和氯化铵(NH4Cl)替代人尿开展引诱黄脊竹蝗成虫试验,并采用5种植物源农药与碳酸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铵等铵盐混合制备毒饵,进行诱杀黄脊竹蝗成虫试验。进而筛选出碳酸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铵用于引诱黄脊竹蝗成虫的最佳浓度,优选出5种植物源农药的最适剂型、药剂的最佳用量,以及农药与引诱剂的最佳配比度,旨在明确参试植物源农药对黄脊竹蝗毒力强度和制备诱杀毒饵的方法,揭示应用植物源农药和铵盐诱杀黄脊竹蝗成虫的关键技术,以期为黄脊竹蝗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毛竹林位于福建省沙县(北纬26°06′—26°41′,东经117°32′—118°06′)的虬江街道、高桥镇、富口镇,海拔310~520 m,为山地丘陵区;年平均气温15.6~19.6 ℃,极端最低气温-7.1 ℃,极端最高气温40.1 ℃;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1 520~1 860 mm,无霜期308 d。试验竹林面积为196.2 hm2,试验昆虫为黄脊竹蝗,虫态为跳蝻和成虫,虫口密度22~37头/株,虫株率为21.7%~50.6%。在试验毛竹林中分布有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苦槠(Castanopsissclerophylla)、福建青冈(Cyclobalanopsischungii)等主要伴生树种。林下植被为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杜鹃(Rhododendronsimsii)、山胡椒(Linderaglauca)、紫萼(Hostaventricosa)、地菍(Melastomadodecandrum)、乌蕨(Stenolomachusana)、狗脊蕨(Woodwardiajaponica)、淡竹叶(Lophatherumgracile)和芒萁(Dicanopterisdichtoma)等[9-10]。试验毛竹林分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1) 试验昆虫。在黄脊竹蝗的跳蝻期和成虫期,分别从野外毛竹林内捕捉黄脊竹蝗相应虫态的活体,经室内饲养2 d后,分别挑取活动正常的、虫体整齐个头相近的黄脊竹蝗跳蝻和成虫,依照试验预案分装至虫笼内,备试。

2) 试验药剂。95%分析纯碳酸铵(廊坊鹏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95%分析纯碳酸氢铵(廊坊鹏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99%分析纯氯化铵(廊坊鹏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陕西先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鱼藤酮乳油(河北天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5%苦参碱可溶液(内蒙古帅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2%烟碱·苦参碱乳油(苦参碱含量0.7%,烟碱含量0.5%;内蒙古帅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5%藜芦碱可溶液(中农利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敌百虫乳油(郑州农丰化工有限公司)。

2.2 试验方法

1) 标准地设置。在黄脊竹蝗成虫为害期,于试验毛竹林中采用“品字型”方法设立若干个试验样点,清除样点半径10 m内的杂草等,以便于统计黄脊竹蝗成虫死亡数,在试验样点呈品字形放置3个开口约15 cm的扁平容器,用于盛装诱杀毒饵。

2) 诱杀试验前准备。将收集人尿液装入洁净的圆筒形塑料桶中(桶口直径为20 cm),桶口盖好纱布以防昆虫等外物进入,置于室内在自然条件下发酵,发酵期间日均气温为23.9 ℃,相对湿度为62%~76%,发酵10 d后置于冰箱保存备用。

2.3 试验内容

2.3.1 室内毒力测定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用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将1.2%烟碱·苦参碱乳油、1.5%苦参碱可溶液、0.5%藜芦碱可溶液、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4%鱼藤酮乳油等药剂稀释成3.000、1.130、0.360、0.106、0.029 μL/mL等5个浓度,使用微量移液器将药液滴于黄脊竹蝗2龄跳蝻和成虫前胸背板处,每次点滴药液0.5 μL,将跳蝻和成虫放入有竹叶的虫笼内,关好笼门,贴上标签,置于通风室内。对照处理为点滴二甲基亚砜原液,每次点滴0.5 μL,每个处理30头黄脊竹蝗2龄跳蝻和成虫,每处理重复3次。分别于0、12、24、36 h统计各处理的幼虫死亡率,LC50和相关系数,并分析检验其可靠性程度[11-12]。

2.3.2 毒饵配制及诱杀试验

1) 不同浓度引诱剂的配制。依据人尿中NH4的大致含量,以水为溶剂,将碳酸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铵溶液(引诱剂)分别配制成40、50、60、70、80、90、100、110和120 g/L的水溶液,由于碳酸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铵挥发性较强,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其水溶液配制必须现配现用,配制后应密封保存。

在引诱剂的各浓度梯度中,以药剂与引诱剂(碳酸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铵溶液,下同)的体积比为1∶50的比例加入20%敌百虫乳油,同时在预收集的人尿中,按药剂与人尿的体积比为1∶50的比例加入20%敌百虫乳油,配制成毒饵。选择晴好天气,按试验方案于上午9∶00前,在预设样点的容器中分别加入各浓度梯度毒饵,每天17∶00后调查样点半径10 m范围内黄脊竹蝗成虫的死亡情况,连续观察7 d,统计7 d黄脊竹蝗成虫的总死亡数。每个处理重复4次,并设立配制清水+药剂的毒饵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浓度的碳酸铵、氯化铵和碳酸氢铵对黄竹蝗“趋尿”习性的引诱效果。

2) 不同用药量的毒饵配制及诱杀。根据不同浓度配比的引诱剂对黄脊竹蝗成虫的引诱试验结果,将碳酸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铵等引诱剂分别配制相应最佳浓度配比的水溶液,按药剂与引诱剂的体积比为1∶15、1∶20、1∶30、1∶40和1∶50等5个浓度水平,分别以a、b、c、d和e表示,分别加入1.2%烟碱·苦参碱乳油、1.5%苦参碱可溶液、0.5%藜芦碱可溶液、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4%鱼藤酮乳油和20%敌百虫乳油,配制成毒饵。选择晴好天气,按试验方案于上午9∶00前,在预设样点的容器中分别加入上述毒饵,每天17∶00后调查样点半径10 m范围内黄脊竹蝗成虫的死亡情况,连续观察7 d,统计7 d黄脊竹蝗成虫的总死亡数。每个处理重复4次,并设立配制“清水+药剂”的毒饵作为对照。对比药剂与引诱剂不同的体积比制备出的毒饵的诱杀效果,分析优选出各药剂与引诱剂的最佳体积比。

3) 不同植物源农药的诱杀效果。将碳酸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铵等引诱剂分别按相应最佳浓度配比配制成水溶液,以各药剂与引诱剂的最佳体积比,分别加入1.2%烟碱·苦参碱乳油、1.5%苦参碱可溶液、0.5%藜芦碱可溶液、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4%鱼藤酮乳油和20%敌百虫乳油,配制成毒饵。按上述方法诱杀并统计7 d黄脊竹蝗成虫的总死亡数。每个处理重复4次。对比分析以5种植物源农药作为胃毒剂的诱杀效果。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各处理获取的数据采用Excel2007进行分析处理,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浓度引诱剂间、农药的不同用量间等处理对黄脊竹蝗诱杀效果的差异,分析不同农药对黄脊竹蝗的胃毒强度的差异[13],并采用LSD法对各处理进行多重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室内毒力测定

参试植物源农药对黄脊竹蝗跳蝻室内毒力强度测定见表2。从中可知,参试药剂对黄脊竹蝗跳蝻均有较强的杀虫作用,以1.2%烟碱·苦参碱乳油的毒力最强,0.5%藜芦碱可溶液最弱。参试药剂对黄脊竹蝗跳蝻的毒力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1.2%烟碱·苦参碱乳油、1.5%苦参碱可溶液、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4%鱼藤酮乳油、0.5%藜芦碱可溶液。

表2 参试农药对黄脊竹蝗跳蝻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参试植物源农药对黄脊竹蝗成虫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从表3可知,药剂对黄脊竹蝗成虫均有较强的杀虫作用,以1.2%烟碱·苦参碱乳油的毒力最强,0.5%藜芦碱可溶液毒力最弱。参试药剂对黄脊竹蝗成虫的毒力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1.2%烟碱·苦参碱乳油、1.5%苦参碱可溶液、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4%鱼藤酮乳油、0.5%藜芦碱可溶液。

表3 参试农药对黄脊竹蝗成虫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3.2 野外诱杀试验

3.2.1 不同浓度引诱剂的诱杀效果

图1展示了不同浓度的引诱剂诱杀黄脊竹蝗成虫的效果。从图1可得,黄脊竹蝗的诱杀数量是随着碳酸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铵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多,70 g/L浓度配比的碳酸铵诱杀了(63±9)头黄脊竹蝗成虫,与人尿诱杀的数量(65±10)头相近,其诱杀数量显著高于其它浓度配比(P<0.05);40 g/L的浓度配比诱杀了(17±6)头黄脊竹蝗成虫,显著低于其它浓度配比(P<0.05)。当碳酸氢铵的浓度配比为80 g/L时,其诱杀了(62±7)头黄脊竹蝗成虫,与人尿诱杀的数量相近;40 g/L的浓度配比诱杀最少,只诱杀了(15±6)头黄脊竹蝗成虫。氯化铵对黄脊竹蝗的诱杀数量以90 g/L的浓度配比最多,诱杀了(58±8)头黄脊竹蝗成虫,亦与人尿诱杀的数量相近,40 g/L的浓度配比诱杀最少,只诱杀了(12±5)头黄脊竹蝗成虫。经方差分析,不同的碳酸铵溶液(P=0.031)、碳酸氢铵溶液(P=0.039)和氯化铵溶液(P=0.041)质量浓度的诱杀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3种水溶液在诱杀效果上,碳酸铵质量浓度为40、50和60 g/L与70、80、90、100、110、120 g/L和人尿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40、50和60 g/L相互间亦有显著差异(P<0.05),而70、80、90、100、110、120 g/L和人尿相互间无显著差异(P>0.05);碳酸氢铵质量浓度为40、50、60和70 g/L与80、90、100、110、120 g/L和人尿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40、50、60和70 g/L相互间亦有显著差异(P<0.05),而80、90、100、110、120 g/L和人尿相互间无显著差异(P>0.05);氯化铵质量浓度为40、50、60、70和80 g/L与90、100、110、120 g/L和人尿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40、50、60、70 g/L和80 g/L相互间亦有显著差异(P<0.05),而90、100、110、120 g/L和人尿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当碳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水溶液的质量浓度分别大于70、80和90 g/L时,其诱杀黄脊竹蝗成虫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诱杀效果相同,可达到采用人尿诱杀的效果。因此,在诱杀黄脊竹蝗成虫的实际生产应用中,碳酸铵水溶液的最佳质量浓度为70 g/L,碳酸氢铵水溶液的最佳质量浓度为80 g/L,氯化铵水溶液的最佳质量浓度为90 g/L。

图1 不同浓度引诱剂诱杀黄脊竹蝗成虫的效果

3.2.2 不同浓度水平的农药诱杀黄脊竹蝗的效果

图2—图5为分别以碳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和人尿为引诱剂时不同浓度水平的农药诱杀黄脊竹蝗的效果。

注:a、b、c、d、e分别表示药剂与引诱剂的体积比为1∶15、1∶20、1∶30、1∶40、1∶50。下同。图2 不同浓度的农药诱杀黄脊竹蝗成虫的效果(以碳酸铵为引诱剂)

图4 不同浓度的农药诱杀黄脊竹蝗成虫的效果(以氯化铵为引诱剂)

图5 不同浓度的农药诱杀黄脊竹蝗成虫的效果(以人尿为引诱剂)

1) 1.2%烟碱·苦参碱乳油和1.5%苦参碱可溶液2种农药的5个浓度水平,对黄脊竹蝗诱杀的效果有差异(P<0.05),以a、b和c浓度水平效果最好,d、e浓度水平效果较差。经方差分析,a、b和c浓度相互间在诱杀黄脊竹蝗效果上无显著差异(P>0.05),且与20%敌百虫乳油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d、e浓度水平间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d、e浓度水平和20%敌百虫乳油相互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这2种植物源农药的d、e浓度对黄脊竹蝗诱杀的效果不佳,a、b和c浓度水平效果理想。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14],在生产应用时,这2种植物源农药诱杀黄脊竹蝗的最佳田间配比度为c浓度水平,即药剂与引诱剂的体积比为1∶30。

2) 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4%鱼藤酮乳油这2种农药的5个浓度水平,对黄脊竹蝗诱杀的效果差异较大(P<0.05),以a和b浓度水平效果最好,c、d和e浓度水平效果较差。经方差分析,a和b浓度相互间在诱杀黄脊竹蝗效果上无显著差异(P>0.05),且与20%敌百虫乳油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c、d和e浓度间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c、d、e浓度和20%敌百虫乳油相互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这2种植物源农药的c、d和e浓度对黄脊竹蝗诱杀的效果较差,a和b浓度水平效果理想。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在生产应用时,这2种植物源农药诱杀黄脊竹蝗的最佳田间配比度为b浓度水平,即药剂与引诱剂的体积比为1∶20。

3) 0.5%藜芦碱可溶液的5个浓度水平,4个浓度水平对黄脊竹蝗的诱杀效果不理想,只是a浓度水平表现出的效果较佳,其余浓度水平即:b、c、d和e浓度水平效果不理想。经方差分析,a浓度水平与20%敌百虫乳油在诱杀黄脊竹蝗效果上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b、c、d和e浓度水平间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b、c、d、e浓度水平和20%敌百虫乳油相互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0.5%藜芦碱可溶液的b、c、d和e浓度水平对黄脊竹蝗诱杀的效果不佳,a浓度水平效果理想。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在生产上,应用0.5%藜芦碱可溶液诱杀黄脊竹蝗时,其最佳田间配比度为a浓度水平,即药剂与引诱剂的体积比为1∶15。

3.2.3 不同农药类型对黄脊竹蝗的胃毒强度

不同农药的胃毒作用会有差异,因此各药剂所制备的毒饵诱杀黄脊竹蝗在数量上存在差异。从图2—图5可知,以碳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和人尿为引诱剂,在药剂与引诱剂的体积比相同的条件下,参试药剂对黄脊竹蝗毒杀的数量均以1.2%烟碱·苦参碱乳油最多,0.5%藜芦碱可溶液则最少。同一体积比的参试药剂,对黄脊竹蝗成虫的毒杀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1.2%烟碱·苦参碱乳油、1.5%苦参碱可溶液、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4%鱼藤酮乳油、0.5%藜芦碱可溶液(图6)。经方差分析,相同体积比的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1.2%烟碱·苦参碱乳油、0.5%藜芦碱可溶液、1.5%苦参碱可溶液和4%鱼藤酮乳油,对黄脊竹蝗毒杀效果相互间存在差异(P<0.05),1.5%苦参碱可溶液与1.2%烟碱·苦参碱乳油间差异不显著(P>0.05),且与20%敌百虫乳油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1.2%烟碱·苦参碱乳油、1.5%苦参碱可溶液与4%鱼藤酮乳油、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和0.5%藜芦碱可溶液间差异显著(P<0.05)。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4%鱼藤酮乳油与0.5%藜芦碱可溶液间有显著差异(P<0.05),与20%敌百虫乳油间差异亦显著(P<0.05),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与4%鱼藤酮乳油间差异不显著(P>0.05),0.5%藜芦碱可溶液与20%敌百虫乳油间差异极显著(P<0.05)。表明上述5种药剂对黄脊竹蝗成虫的胃毒强度差异较大,1.2%烟碱·苦参碱乳油和1.5%苦参碱可溶液对黄脊竹蝗成虫的胃毒作用可与20%敌百虫乳油相媲美。

图6 不同农药类型诱杀黄脊竹蝗成虫的效果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1.2%烟碱·苦参碱乳油、0.5%藜芦碱可溶液、1.5%苦参碱可溶液和4%鱼藤酮乳油等5种植物源农药对黄脊竹蝗跳蝻及成虫均有很强的毒力作用。选用质量浓度分别为70、80和90 g/L的碳酸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铵水溶液作为引诱剂,以药剂与引诱剂的体积比为1∶30加入1.2%烟碱·苦参碱乳油或1.5%苦参碱可溶液,或以1∶20体积比加入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或4%鱼藤酮乳油,或以1∶15体积比加入0.5%藜芦碱可溶液,用上述方法所配制的毒饵,对黄脊竹蝗成虫有很好的毒杀作用。

黄脊竹蝗成虫对适当浓度的碳酸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铵水溶液表现出较强的趋向性,这与方蓉等[15]的研究结果相符合。本研究在研究碳酸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铵水溶液对黄脊竹蝗成虫引诱效果的基础上,在各水溶液中加入5种植物源农药,制备出诱杀黄脊竹蝗成虫的新型无公害毒饵。

研究结果表明,黄脊竹蝗成虫对碳酸铵、碳酸氢铵或氯化铵有明显的喜好和趋向,且与对人尿的喜好相近,碳酸铵、碳酸氢铵或氯化铵具有与人尿相同功效,对黄脊竹蝗成虫有较强引诱性。因此碳酸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铵可取代人尿应用于引诱黄脊竹蝗成虫,从而可解决无法收集足量人尿用以大规模诱杀黄脊竹蝗成虫的问题,使得利用黄脊竹蝗成虫的“趋尿”这一特性的相关防治技术措施得以广泛推广与应用。

研究结果还表明,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1.2%烟碱·苦参碱乳油、0.5%藜芦碱可溶液、1.5%苦参碱可溶液和4%鱼藤酮乳油等5种植物源农药具有很强的胃毒作用,可取代常用的胃毒化学药剂,利用这5种植物源农药制备的毒饵,药剂性能稳定,杀虫毒力强,不易产生抗药性,只对靶标昆虫产生作用,药后不会污染环境,具备高效、低毒、无残留、持续期长和与环境友好等特点[16-20]。因此,这5种药剂可广泛用于诱杀黄脊竹蝗成虫生产中。这与花爱梅、曾荣樟和洪宜聪的研究结论相同[21-27],与本试验的毒力测定结果相符。

本研究发现,在同一配比度时,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却表现出比0.5%藜芦碱可溶液更好的胃毒功效,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属苦参碱和藜芦碱混合药剂,其混合后表现出的杀虫功效增强,下阶段可进一步对混合剂型的植物源农药是否有增强药效的作用展开研究。

关于昆虫趋泥行为的动力众说纷纭,有研究认为,在炎热干燥的条件下,黄脊竹蝗成虫的体型较大,在其取食、交配及产卵等行为过程中需要通过补充水分来平衡其自身的水分,补充水分可能是激发昆虫趋泥行为的动力之一[28-29]。本研究设置“清水+药剂”的毒饵没有诱杀到黄脊竹蝗成虫,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区地处丘陵,且处在坡的中下部,山顶上有一定面积的阔叶林,阔叶林的蓄水功能使得黄脊竹蝗成虫较易找到水源。

昆虫对外部环境的刺激所表现出“趋”“避”行为称为昆虫的趋性,为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本研究利用黄脊竹蝗成虫的趋泥特性,以适当的浓度将碳酸铵、碳酸氢铵或氯化铵按一定配比度与5种植物源农药混合制备出的毒饵,诱杀效果十分理想,可大量诱杀黄脊竹蝗成虫。该方法制备取材容易,可大面积反复应用于防治黄脊竹蝗成虫,能大幅降低竹林中黄脊竹蝗成虫的虫口数量及其下一代虫口基数,从而使竹林有虫不成灾,进而保护竹林生物多样性,维护竹林生态平衡[30],可在防治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苦参碱成虫乳油
“60%敌畏马乳油”农药对家蚕残毒性调查
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的常压与减压提取工艺对比研究
苦参碱对小麦虫害的防治效果试验分析
两种敌敌畏乳油对家蚕的毒性和残毒期比较*
HPLC 测定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中苦参碱含量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10%啶虫脒乳油防治黄瓜蚜虫效果试验